德國HK MG43機槍
MG43是德國HK公司推出的最新彈鏈供彈式機槍,2001年9月,為了爭取英國國防部的訂單,它曾於英國國際防務展上首次亮相。後來由於英國選擇了比利時的FN Minimi 機槍,導致HK公司的計劃流產。不過德國國防軍已在2003年正式裝備了MG43,並改名為MG4,因此MG43也算找到了用武之地。
結構特點
MG43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隻能進行全自動射擊,導氣裝置位於槍管的下方,其設計與德國G36的導氣裝置比較相似。它的槍管可以快速拆卸和更換,彈鏈可以裝在塑料彈箱上隨槍攜帶。射擊時,彈鏈可以從左向右送入機匣,而空彈殼則會通過機匣底部的拋殼口拋出。此外,它還配有可折疊的兩腳架,並有標準的M2式輕型三腳架和車載射架的接口。
丹麥麥德森M1902機槍
麥德森M1902機槍性能數據
口徑:8毫米
重量:9.6千克
全槍長:1160毫米
槍管長:477毫米
彈匣容量:30發
麥德森M1902是世界上第一種輕機槍,是由丹麥輕機槍綜合製造廠廠長斯考博設計、炮兵上尉麥德森主持研製的。該槍於1902年開始生產,1904年裝備丹麥軍隊,曾被沙俄騎兵部隊用於日俄戰爭。
工作原理
麥德森M1902的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機構為槍機擺動式。彈匣呈弧形,裝在機匣的右上方,射擊時槍管後坐,使受彈器旋轉,將槍彈左移至進彈口,再由推彈杆推入彈膛。退殼機構為撥殼式,槍管後退使撥殼挺下端與機匣退殼麵相撞產生回轉,上端將彈殼從膛內撥出,並從下方滑出槍外。
使用廣泛
麥德森M1902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因此,該槍投入市場後,先後有幾十個國家定貨或獲得特許生產權,在各國軍隊裝備使用了近70年。中國廣東製造軍械總廠於1908年開始仿製,並曾裝備部隊,但數量不多。1941年中國新建的第五十一工廠也曾生產過12挺,因抗日戰爭影響而未能繼續生產。
捷克ZB26機槍
ZB26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機槍之一,曾有24個國家裝備過該槍。它是由捷克斯洛伐克ZB公司的胡萊克於1924年主持研製的,通常被稱為ZB26機槍,同時還可稱為M24。由於該槍出色的性能,1939年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後曾繼續生產ZB26和它的改進型號ZB30。1932年,英國以ZB26為原型,生產出著名的布倫機槍。
研製曆程
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胡萊克開始在布拉格軍械廠設計一種新型輕機槍。第一支樣槍稱為布拉格一式,其測試成績相當優秀,但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仍要求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發。經過幾次改進,胡萊克研製出布拉格I-23型。該槍射擊精確,性能絲毫不比當時有名的機槍差,因此,很快被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選中,成為該國製式武器。1925年11月,布拉格軍械廠與設在布爾諾的國營兵工廠簽署了生產合約,胡萊克隨後加入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協助完成該槍的生產工作,樣槍於第二年4月經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驗收合格,同年開始正式量產,並定名為ZB26。
抗日英雄
除裝備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外,ZB26還大量銷往國外,中國是購買ZB26最多的國家。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兵工廠大約生產了39744挺捷克式輕機槍。該機槍在抗日戰爭期間被中國抗日軍民稱為“捷克造”,其優異的性能有力地支援了我國的抗日戰爭,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
捷克VZ59機槍
VZ59是兩用機槍,可配裝輕型槍管和兩腳架作輕機槍使用;也可配裝重型槍管和兩腳架,型號定為VZ59L式;還可配裝重型槍管和輕型三腳架,三腳架可改裝為高射槍架,型號定為VZ59式。該槍沿襲了VZ52機槍的基本設計思想,不過在操作方麵有所簡化,工藝性也比較好。
結構原理
VZ59機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但初速較低,平射散布大,作重機槍使用時重量太大。其自動方式與VZ58突擊步槍相同,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卡鐵擺動閉鎖方式。導氣箍上裝有圓柱形氣體調節器,其上開有兩個氣槽,平時使用第一個氣槽。改型槍使用北約7.62毫米槍彈,有四個氣槽,使用第四個氣槽時射速較高,僅在高射時使用。此外,該槍采用開式不散金屬彈鏈供彈,由槍機框曲線槽帶動曲拐形撥彈臂,臂上有撥彈滑板實現一次供彈。槍管定位方式較好,便於消除槍管與機匣間的間隙鬆動,因此射擊時槍管振動不大。
蘇聯郭留諾夫SG43機槍
SG43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取代馬克沁M1910機槍而研製的一種重型機槍。該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在二戰期間曾大量裝備蘇聯軍隊,並發揮了很大作用。遺憾的是,SG43的設計者郭留諾夫在它裝備部隊之前就去世了,因此生前未能享受到SG43機槍所獲得的榮譽。20世紀60年代,蘇軍換裝PK 7.62毫米通用機槍,郭留諾夫SG43重機槍也隨之被淘汰。
供彈方式
SG43重機槍采用單程輸彈、雙程進彈的供彈方式。槍彈從拔彈位置到進膛,工作部件要經過前、後兩次循環才能完成。第一個循環將槍彈輸送到取彈口,第二個循環通過抽和壓兩個關鍵動作,將槍彈推入膛內。在整個供彈過程中,其動作是連續不斷的。在推第一發槍彈進膛的同時,槍機帶動取彈機向前,取彈鉤便將在取彈位置的第二發槍彈鉗住,撥彈滑板在槍機框帶動下向左運動,準備撥第三發槍彈。因此,整個過程是:打響第一發,鉗住第二發,待撥第三發。
結構特點
SG43重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擊發機構為“擊錘”平移式。所謂“擊錘”,並不類似於手槍中的擊錘,而是通過槍機框上的擊鐵來起到“擊錘”的作用,擊鐵利用複進簧的能量撞擊擊針擊發槍彈。該機槍采用250發閉式不可散彈鏈供彈,發射M1908 7.62×54毫米突緣槍彈,隻能連發;停射時,槍機呈開膛待擊狀態。
蘇聯捷格加廖夫DSHK機槍
捷格加廖夫DSHK機槍性能數據
口徑:12.7毫米
全槍長:1625毫米
槍管長:1070毫米
槍口初速:830~850米/秒
有效射程:3500米
最大射程:5400米
理論射速:600 發/分
戰鬥射速:125 發/分
DSHK是蘇聯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瓦西裏·捷格加廖夫設計的一種大口徑機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槍由於表現優秀,曾替換了許多7.62毫米馬克沁重機槍。據相關資料表明,從DSHK機槍上發射的穿甲彈可以在500米左右的距離擊穿15毫米厚的鋼板。它不僅能抗擊低飛的敵機,也能有效地對付輕型裝甲目標或步兵掩體,是一種極好的支援步兵地麵戰鬥的武器。在它出現的年代DSHK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由於這種槍的結構過於複雜、質量太大,且生產成本偏高,在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欠佳,最後仍避免不了被其他更好的重機槍取代的命運。
生產曆程
1929年,捷格加廖夫正式接到設計一種大口徑機槍的要求。次年,他設計成功了一種12.7毫米的大口徑機槍,並命名為DK機槍。該槍采用鼓形彈匣供彈具,彈鼓的體積既大又重,導致戰鬥射速過低不能令人滿意。1938年,蘇聯另一名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出一種轉鼓形彈鏈供彈機構,該機構可輕鬆安裝在DK機槍上,代替原來的彈匣供彈機構,使其實際射速有所增加。1939年2月,這種經過改進後的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正式被蘇聯紅軍采用,並重新命名為DSHK-38,或隻簡稱為DSHK。
多種使用方式
DSHK機槍采用科列斯尼科夫設計的多用途槍架。該槍架由兩個前腳架、一個後腳架和座盤組成,另外,它還安裝有一對輪子,方便步兵拖行。後腳架上有一個鞍座,射手可坐在上麵射擊。當用做防空用途時,隻要卸去輪子並把三腳架豎起來就可成為高射機槍,但作為防空武器使用時,還要裝上專門的肩托和環形高射瞄準具。此外,有許多DSHK通過柱形支座安裝在小形艦艇上使用,如魚雷艇,有些潛艇也曾安裝過單聯或雙聯的DSHK機槍。
改進型號——DSHKM
雖然轉鼓形彈鏈與之前的鼓形彈匣相比較要先進很多,但仍然存在結構複雜、故障率高等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使用情況,捷格加廖夫又對DSHK機槍作了進一步改進。除了將RP-46輕機槍上的往複式供彈機構移植到DSHK機槍上,還作了一些其他方麵的改進。改進後的新機槍在1946年正式被采用,並重新命名為DSHK-38/46或DSHKM。但另一種說法認為早在1945年2月就有250挺DSHKM機槍出現在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