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捷格加廖夫DP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機槍的機動性越來越重視,輕機槍也隨之產生。由蘇聯製造的DP輕機槍是早期輕機槍中性能最出色的之一。該槍因擁有一個大彈盤又被稱為“轉盤機槍”。1926年,蘇聯工兵中將瓦西裏·捷格加廖夫設計出一種結構獨特的輕機槍,第二年該槍定型並開始生產,1928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並命名為DP機槍。但在國際輕武器界人們一般稱它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構造簡單

DP機槍僅由65個零件組成,製造工藝要求不高,適合大量生產。它采用前衝擊發模式的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閉鎖時靠槍機框複進將左右兩塊卡鐵撐開,鎖住槍機。此外,DP機槍采用彈盤供彈。彈盤由上下兩盤合攏構成,上盤依靠彈簧使其回轉,不斷將彈送至進彈口。該彈盤可容彈47發,平放在槍身的上方。

戰功顯赫

在1941—1945年的衛國戰爭期間,DP輕機槍伴隨蘇聯紅軍參加所有重大的軍事行動,得到士兵的一致稱讚,並稱它為德國MG42機槍的克星。德國人將繳獲的大量DP輕機槍改稱為MGl20(r)型輕機槍,轉送給協從國軍隊和“俄羅斯解放軍”使用。遺憾的是,DP輕機槍連續射擊後,槍管容易發熱,從而槍管下方的複進簧受熱而改變性能,影響正常工作。另外,該槍前重後輕,不太適用於腰際射擊或運動中射擊。

蘇聯捷格加廖夫RPD機槍

1943年由於受德國裝備的7.92毫米口徑短彈的刺激,蘇聯開始發展7.62×39毫米中間型槍彈。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形勢要求,捷格加廖夫設計了RPD輕機槍。該槍結構簡單,質量較小,使用和攜帶較為方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正式裝備蘇軍,以代替DP輕機槍。

結構特點

RPD輕機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基本由DP輕機槍改進而來,屬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借助槍機框擊鐵的閉鎖斜麵撞開閉鎖片實現閉鎖。它采用彈鏈供彈,供彈機構由撥彈滑板、撥彈機、阻彈板、脫彈片、定彈器、受彈器座等組成。該機構供彈平穩,但零件較多,結構較為複雜。

RPD與中國

RPD輕機槍大量生產後成了蘇聯等許多國家的製式武器,中國也引進該槍並進行仿製生產,於1956年定型,因此被稱為56式機槍。該槍曾大量裝備部隊,參加過中印邊境戰爭,在實戰中的表現優於印度軍隊裝備的布倫機槍。1962—1963年,人們將56式機槍經過改進後,設計出56-1式機槍。到目前為止,56-1式機槍是我國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一種機槍。

蘇聯RPK機槍

RPK是俄語“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的縮寫。1949年,自蘇聯於1949年和1959年先後裝備了AK-47和AKM突擊步槍後,東方陣營的輕武器研製水平一下子高於西方之上。由於當時正流行“槍族化”發展趨勢,卡拉什尼科夫便在AKM突擊步槍的基礎上研製出RPK輕機槍的雛形。1959年,蘇聯紅軍正式采用該槍,並定名為RPK。

結構特點

RPK沿用AKM上著名的衝鉚機匣,槍支內部的衝壓件比例大幅度提高,並把鉚接改為焊接。彈匣改用輕合金,與原來的鋼彈匣可以通用,後期還研製了一種玻璃纖維塑料壓模成型的彈匣。其工作原理也與AKM突擊步槍一樣,采用導氣式,槍管延長並增大槍口初速。同時,它還配備有折疊的兩腳架以提高射擊精度。

特殊的設計

1960年,蘇聯設計師尼古拉·弗拉基米爾·馬卡洛夫別出心裁地為RPK機槍設計了一種彎槍管,這種槍管長1020毫米,可以彎曲90度,主要是為坦克準備,以消除近戰死角。此外,另一名設計師什莫科夫也專門為它研發出球形射擊座。但由於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取消車體前機槍和炮塔尾機槍,這種設計最終沒有配上用場。

蘇聯PK係列機槍

PK係列機槍是蘇聯武器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於20世紀50年代采用AK-47式突擊步槍工作原理設計的兩用機槍,該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可做輕、重等多種機槍使用。1959年先少量裝備於蘇聯的摩托化步兵連,1966年後正式代替RP-46連用機槍及SGM營屬機槍,隨後原華沙條約的國家也相繼裝備PK係列機槍。該係列機槍有多種型號,如配兩腳架作輕機槍使用時稱為PK;配輕型三腳架作重機槍使用時稱為PKS;在坦克上作並列機槍使用時稱為PKT;被裝甲輸送車裝備時叫做PKB。

更新與使用

1969年,卡拉什尼科夫對PK係列機槍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PK稱為PKM,裝在三腳架上的稱為PKMS,裝在步兵戰車上的為PKMB,坦克同軸機槍被命名為PKMT。PK係列機槍使用廣泛,尤其是在冷戰時期,在許多地區都有使用。此外,該係列機槍還被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中國、南斯拉夫等多個國家生產。

蘇聯HCB機槍

HCB機槍於1969年研製成功,它的部隊編號為“NSV”,即三位主設計人員:尼根基、薩卡洛夫和沃爾科夫姓氏的第一個字母,而蘇聯紅軍則稱它為“岩石”。該槍可用做對地作戰的支援武器,對付2000米距離內的火力點、坦克及各種運輸車輛。也可用做對空作戰的高射武器,對付低空飛行目標。

結構特點

HCB機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閉鎖時,槍機和槍機框開始共同複進,槍機上部的閉鎖凸榫和閉鎖啟動凸榫分別被機匣上右側的兩個啟動斜麵作用向左偏移,使槍機閉鎖凸榫同機匣上的閉鎖凸榫相配合實現閉鎖。然後槍機框撞擊擊針,擊發槍彈底火。擊發後,通過導氣孔的火藥燃氣推動活塞向後運動,槍機框帶動槍機向後運動時迫使槍機向右偏移,閉鎖凸榫脫離機匣限製,實現開鎖。

改進型號

為了使HCB機槍的使用範圍進一部擴大,蘇聯設計師什傑潘諾夫和巴雷舍夫為該槍設計了6T7平射槍架。安裝在該槍架上的HCB被稱為HCBC平射機槍,可用於對付800米以內的輕裝甲目標和1500米內的火力點和土木工事,以及2000米內的有生目標。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機槍

大正十一年式機槍性能數據

口徑:6.5毫米

重量:10.22千克

全槍長:1105毫米

槍管長:483毫米

槍口初速:701米/秒

理論射速:500發/分

有效射程:600米

大正十一年式機槍是一種6.5毫米輕機槍,因於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定型成為製式武器而得名。由於它的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在中國俗稱為“歪把子”機槍。該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二戰期間曾大量裝備於日本部隊,後由於在實戰中存在槍管過熱(不能更換槍管),結構複雜容易出現故障等原因被其他機槍取代。

結構特點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閉鎖機構為楔栓橫動閉鎖。楔栓位於槍機後部,由槍機框上的開閉鎖斜麵帶動楔栓作上下起落運動。它使用與三八式步槍相同的6.5×58毫米步槍彈以及標準5發彈夾,雖然使用方便、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槍彈威力不大。

彈鬥供彈機構

大正十一年式機槍采用彈鬥供彈原理,彈鬥容量為30發,安裝於機槍槍身左側,6個水平放置的5發彈夾位於其中。機槍上配有油壺,子彈需要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否則容易造成退殼不暢。

奧地利施瓦茨洛澤機槍

奧地利施瓦茨洛澤8毫米機槍由德國人安德列亞斯·施瓦茨洛澤於1902年研製成功,1905年由奧地利斯太爾公司首批生產,1912年定型並裝備奧地利軍隊,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除裝備奧地利的各種軍隊外,瑞典、荷蘭、捷克、意大利等國的軍隊都采用過此槍,不過口徑有所不同。

供彈機構

施瓦茨洛澤機槍的供彈機構較為特殊,整個機構僅有兩個工作部件。其中之一是一滾柱,當移動的彈帶進入機匣後,槍彈會通過滾柱的凸輪狀部。在將槍彈完全抽出彈帶之前,由於凸輪作用,會有一個預抽槍彈過程。整個抽彈過程免去了急促抽拉,抽彈比較平滑,對減少故障有很大作用。其另一部件為阻彈滑板,結構也相當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