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龍情報站1(3 / 3)

打造溫馨的產房

為了迎接新生兒,恐龍媽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要選擇一個風水好的地方建“產房”。不過,這點恐龍媽媽根本就不用操心,因為它們的媽媽、奶奶、祖奶奶們早就把地方選好了。那裏陽光普照、地勢較高,並且土質鬆軟、幹燥,還很安全。因此,待產的恐龍媽媽們,年年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這個地方。它們聚在一起並不是為了圖熱鬧,而是為了相互關照、共同趕走圖謀不軌的敵人。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將老產房收拾得更加舒適、溫馨。很簡單,隻需要在沙土上刨一個圓坑,坑的邊緣壘上一圈土,以防雨水漫進坑內。或者是先用土堆起一個土包,再在土包上刨個圓坑,這樣就算做好了。和精美的鳥巢比起來,這樣的產房的確簡陋了點,不過在爬行動物當中,這已經算是很講究的了。

下蛋有講究

恐龍媽媽忙著建房,雖然累,但樂在其中。很快,它們開始往窩裏下蛋,數量從十幾個到三十幾個不等。不同的恐龍媽媽下蛋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有些不太講究的恐龍媽媽,下蛋很隨意。講究點的,可能把蛋下成方陣狀。最講究的恐龍媽媽就不同了,它會圍著坑一圈圈地下蛋,每下完一圈,就用土蓋好,接著再下一圈,再用土蓋好,一般可以下四圈,蛋在窩裏按放射狀排列,這樣所有的蛋都不重疊,每個蛋都能最大限度地獲得陽光的溫暖。

恐龍媽媽孵蛋

與鳥兒不同,大多數恐龍媽媽不會自己孵蛋,它們給蛋埋上沙土或覆蓋上植物,聽任蛋在陽光下自行孵化。不過,也有親自孵蛋的恐龍,它就是竊蛋龍。雖然因殘殺別的恐龍蛋寶寶而臭名昭著,但它對自己的兒女卻關懷備至。近年來,科學家在沙漠中發現了正伏在蛋上的竊蛋龍骨架化石,在它身下的一個蛋裏還有一個竊蛋龍的胚胎,這些恐龍是在孵蛋時被戈壁猛烈的沙暴給活埋的。大難來臨之際,恐龍媽媽仍臨危不懼,堅守“崗位”,寸步不離自己的小寶寶們,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悉心照料

當恐龍寶寶快要破殼而出的時候,恐龍媽媽會守在窩邊忙得團團轉,它要幫助蛋裏的寶寶弄碎蛋殼,好讓它們順利地出來。這時候,它們的心情格外激動。

恐龍寶寶嘰嘰喳喳地叫著,在窩裏爬來爬去,十分活潑可愛。恐龍媽媽趕緊銜來鮮嫩的樹葉,給小家夥們喂食。在媽媽的悉心照料下,恐龍寶寶長得很快,起初它們還隻能在窩裏活動活動,不久就能爬到窩外,在窩的附近快樂地玩耍。其他窩裏的小恐龍們也紛紛從窩裏爬出來,於是這塊產卵地頓時變成了幼兒園,大龍呼小龍叫,真是熱鬧極了。漸漸地,當小恐龍長到媽媽身長的一半時,恐龍媽媽就帶著孩子們加入到恐龍群體中,開始真正的生活了。

恐龍爸爸在忙啥

當媽媽的真是辛苦,那恐龍爸爸在忙啥呢?可惜,直到現在,古生物學家還無法從化石中得到任何線索。但據推測,有些恐龍爸爸主要負責妻兒的安全,有些可能會同妻子一同哺兒育女。不過,也有不少不負責任的懶漢,不承擔家務,兒女走失了也不去尋找。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同大多數動物一樣,在生兒育女方麵,恐龍媽媽們是最辛苦的。

恐龍每天都吃啥

在電影中,恐龍幾乎都是可怕的肉食動物。其實,許多恐龍性情溫和,平時在樹叢間找樹葉吃。還有些恐龍和人一樣,既吃肉也吃植物,是一種雜食動物。那科學家是怎麼知道恐龍吃啥的?

其實,從恐龍化石中就可以找到線索。肉食恐龍往往塊頭大、脖子粗短有力,可以把獵物的肉撕下來吃。食草恐龍大都長著一個長脖子,這樣可以吃到樹上的葉子。除了這些外形特征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線索,就是恐龍的糞便化石。糞便裏麵如果含有植物的莖或者葉,那麼,就可以判定這是食草恐龍。

五花八門的食譜

在一個挖掘雷龍的化石現場,科學家發現,在它的骨骼上,竟然有一排牙印,好像被什麼東西咬過。果然,在不遠的地方,有幾顆掉落的牙齒,經分析,這是食肉恐龍躍龍的。這些證據顯示,當時躍龍殺害了這隻雷龍。

恐龍吃恐龍,說明恐龍的肉似乎還不錯,至少填飽肚子沒問題。有的恐龍卻喜歡偷蛋吃。這種竊蛋龍身材矮小,爪子鋒利,喙強壯而有力,有著長長的尾巴,看上去像一隻大火雞。它沒有牙齒,隻能吃些恐龍蛋、小蟲子或者熟果子。這種恐龍在第一次被發現時,科學家以為它在偷吃原角龍的蛋,所以叫它竊蛋龍。後來才知道搞錯了,那些蛋不是原角龍的,而是它自己的,它並不是在偷蛋吃而是在保護自己的蛋。

小小的螞蟻也會成為某些恐龍不可多得的美餐,巨手龍就有這個嗜好。一般的恐龍前肢都長得短,但巨手龍的前肢居然有3米長,而且還長著巨大的爪子,就是為了方便掏白蟻吃。

飯量有多大

食肉恐龍雖然凶狠,但它們的食物比較單調。在那個年代,還是食草恐龍比較好。你想,當時地球上氣溫適宜,食物豐盛,到處是鬆柏、銀杏、蘇鐵、蕨類等植物,不愁吃不愁喝的,餓了隨口拈來。但有一點不好,就是得提防食肉龍,若是不小心,就會成為它們的美餐。

現今塊頭最大的動物要數藍鯨,它體長33米,體重190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它的食量驚人,一餐就要吃一噸磷蝦,一天可以吃4—5噸磷蝦。而一頭非洲象,每天要吃300千克的食物。那麼,恐龍的飯量有多大呢?

據計算,食草恐龍吃的並不多,它每天隻要吃體重1%的食物就足夠了。這是因為,它們龐大的身體裏有儲藏的能量,每餐吃東西隻要能維持消化平衡就夠了。但像霸王龍、躍龍等這些不好惹的食肉恐龍,隻要一次吃得飽飽的,接下來好幾天也不會餓肚子,這種情況有點像現在的獅子或者蛇。

胃裏藏石子

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注意過,雞有的時候會啄石子吃,是為了消化食物。在吃了幾噸的樹葉後,食草恐龍總不忘捎帶著吞下幾塊大石塊。科學家曾在一隻恐龍的胃裏,找到了230顆胃石,這些石頭大小不一,有的像拳頭,有的像雞蛋。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這些胃石有什麼用呢?

原來,恐龍消化食物,要經過兩道工序。首先要經過牙齒。食草恐龍的牙齒會咀嚼和切割,但要將大量的食物消化掉,這還遠遠不夠,因為植物的莖葉中含有大量難以分解的纖維素。這些纖維素必須要用胃液中的微生物分解。其次是用胃石,把那些嚼不爛的食物再磨碎。這樣一來,微生物就好消化植物了。看來,恐龍竟也把石頭當工具,真是不可思議。

恐龍木乃伊歸來

如果有人問,恐龍到底長什麼樣?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因為我們心目中的恐龍模樣,大多是科學家根據恐龍化石推測出來的,它們的肌體都是硬邦邦的,所以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

1999年,有人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了一具鴨嘴龍化石,綽號“達科他”。令人吃驚的是,這具化石不僅牙齒和骨骼完整,而且還保存著恐龍生前的完好軟組織,包括皮膚、肌肉以及內髒器官。對此,科學家驚呼,恐龍木乃伊來了!

木乃伊什麼樣子

這隻鴨嘴龍是一種埃德蒙頓恐龍,當時正值年輕,它體長約7.5米,重約4噸,用兩條腿行走。從化石上看,它的尾部、前肢、後腿上的皮膚都沒有脫落。經過掃描,發現它的肌肉,甚至肌腱都清晰可見,完好無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我們看過很多有關恐龍的影片,也見過一些恐龍模型,它們的皮膚顏色一般都很暗淡,有的是土黃色,有的是灰綠色,跟現代大象的膚色有點像。而實際上,恐龍身上也是有條紋的,不過這些條紋可不是斑馬那樣的花道道,而是與今天我們看到的貘有點相似。“達科他”顯示,這種鴨嘴龍有著棕色的皮膚,摻雜著暗色和淺黑色的條紋。它們生活在草木繁茂的地區,這身裝扮可以更好地偽裝自己,以免被可惡的霸王龍逮到。

不可思議的是,這具恐龍木乃伊沒有胸腔,表明它在變成幹屍前,部分身體已經被吃掉了。這是怎麼回事兒?科學家在化石附近找了半天,發現了一條長有利爪的腿,經研究,這可能是鱷魚的腿。當時的情形應該是這樣的:在鴨嘴龍死後,這隻鱷魚隻顧著鑽進它的肚子裏享用美食,沒想到被卡在裏麵出不來了,結果被活生生地憋死了,成了鴨嘴龍的陪葬品。

和駿馬一樣快

雖然隻是一具木乃伊,但在科學家看來,卻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寶貝。據研究,這隻鴨嘴龍除了個頭大外,還有一個大屁股。這說明,它的後腿比我們想象的有勁兒得多。要是不小心被它踢一腳,沒有誰能受得了。強健的後腿使它每小時可以跑30千米,這個速度幾乎與一匹飛馳的駿馬差不多,堪稱恐龍中的“飛毛腿”。一旦遇到可怕的霸王龍,鴨嘴龍隻要撒開兩腿,就可逃命。

研究者還發現,這隻恐龍的尾椎不像博物館裏展出的恐龍那樣,緊緊地包在一起。它的椎骨有至少1厘米以上間隔,這表明,鴨嘴龍比我們想象的個子還要大。也可以這樣理解,大部分恐龍的個頭或許都比我們推想的高2米左右。

意義重大

這具鴨嘴龍木乃伊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它身上的DNA雖然已經退化,但它含有的蛋白質樣本卻依然完好,根據這些物質,人類可以得知恐龍家族最新的詳細資料,從而探知恐龍的近親是怎樣進化成鳥類的。

以前,科學家曾成功地從一頭6800萬年前的霸王龍體內分離出一種蛋白質。如果類似的蛋白質在鴨嘴龍身上也被發現,那對我們得知恐龍和鳥類的關係將有很大的幫助,意義非同小可。現在,科學家正集中全力,動用最先進的高科技設備來研究它。相信不用多久,我們就能親眼目睹曾經叱吒風雲、稱霸地球的恐龍真麵目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鴨嘴龍是一類以植物為食的恐龍,由於它們的嘴與鴨子的十分相似,因而得名。鴨嘴龍的嘴裏麵有200甚至2000顆牙齒,這些牙齒行行排列,老的掉了,新的就會補上來。它這種特殊的牙齒結構,與它所吃的食物有很大關係。鴨嘴龍喜歡吃木賊,這種植物裏含有一種叫做矽的物質,這種物質很費牙齒,因此隻有擁有可以替換使用的大量牙齒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

恐龍現身大北極

在遙遠的中生代,恐龍曾盛極一時,它們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建立自己的家園,繁衍生息。然而,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在北極圈裏的斯匹次卑爾根島上,卻發現了13個禽龍的腳印。這些腳印每個長六七十厘米,有3個腳指頭。據研究,這些腳印是在1億年前白堊紀晚期時留下來的。

說到這裏,問題出現了。因為在這之前,人類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地點,離北極最近的也有4000千米,而這次腳印出現的地點距離北極卻隻有1300千米。北極一向寒冷異常,禽龍怎麼會到這裏安家落戶?難道當時出了什麼大事嗎?

禽龍真麵目

禽龍是一種鳥腳類恐龍,個頭比較大,體長10米,身高6米。和人一樣,它也長有5根手指。不過,它的大拇指卻是翹著的,上麵長著一個尖爪,就像一顆釘子。在跟敵人短兵相接時,禽龍就用這個獨門武器奮起抵抗。

在出土的恐龍化石中,禽龍被發現得最早。早在1822年,一位名叫曼特爾的英國醫生,就在英格蘭第一次采集到了禽龍的牙齒和骨骼化石。隨著時間的推移,禽龍已經被大家所熟悉。但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它們怎麼會出現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呢?它們什麼時候變得抗凍了?

吃怎麼解決

穿越時空隧道,如果回到中生代,你會發現,那時的地球綠樹成蔭,溪水潺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那時的地球簡直就是恐龍的天下,從澳洲、非洲、直至歐亞大陸北部,到處都有它們的足跡。盡管現在的南北極非常寒冷,但在當時,也隻能算是個比較涼快的地方,再冷也冷不到哪兒去。

不過就算溫度合適,禽龍能在北極生活,也要麵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食物的問題。禽龍是食草恐龍,每天都要吃大量的樹葉,才能填飽肚子。而靠近北極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冬季漫長,4個月裏幾乎都見不到太陽。沒有陽光,植物就不能生長,那麼食物從哪裏來?禽龍這些龐然大物,怎麼能挨餓4個月呢?根據這些推算,在當時,很有可能北極地區的水草相當豐盛,至少氣候沒有現在這樣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