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鳥鳥大搜尋1(1 / 3)

在鳥類家族,所有的鳥都有羽毛和翅膀,即使像企鵝、鴕鳥這種不會飛的鳥,也不例外。

可要說鳥兒最大的本事,非飛翔莫屬,而誰又稱得上“飛行冠軍”呢?其實,飛行隻是鳥兒最基本的技能,可有些鳥卻拿飛行大肆炫耀,比如“好高騖遠”的信天翁。而賊鷗呢,憑借自己的飛行能力,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可惡至極。

說起來,每種鳥都有自己的生存絕技,像捕魚能手鵜鶘、自造牢房的犀鳥,愛倒飛的蜂鳥等,是不是很有趣呢?

“好高騖遠”的信天翁

一些在海上航行的人,經常可以看到一群振翅盤旋的海鳥信天翁,它們緊緊地跟著輪船尋覓食物。這種鳥身長約1米,展開雙翅長達3.7米,體重9千克,披著一身猶如浪花似的白色羽毛,隻是翅尖及尾羽有些黑褐色,是大洋裏最大的海鳥。

有趣的是,在廣闊的藍天和碧海之間,信天翁總能巧妙地利用海麵的氣流,像滑翔機一樣高速翻飛,隨便兜一個圈子,就是兩三千米遠,在短短的一個小時裏,橫掃113千米的海麵,不在話下,堪稱飛鳥之王。

沒有風,真不行

信天翁很能飛,可是離開風,它就如同失去了翅膀。它能長時間地停留在空中,有時候幾個小時都不扇動一下翅膀,讓人羨慕不已。對大多數鳥類來說,一旦有風暴來臨都會躲避,可信天翁卻是滿心歡喜,也正是自己施展本領的大好時候,它們往往會在狂風中展翅翱翔,搏擊長空。

據說,曾有一隻信天翁在12天內飛越了5000多千米的航程,之所以有這樣好的成績,是因為海上有上升氣流供它滑翔。可海麵上並非天天都有風暴,沒有風的時候,由於翅膀太大,信天翁隻能呆在陸地上,等待風暴的來臨,好一展身手。看來,風平浪靜對信天翁來說,簡直是一種痛苦,用“好高騖遠”來形容它,倒是很貼切呀。

保衛家園的血戰

信天翁雖然喜歡飛翔,可也是很戀家的海鳥,一旦有敵人入侵,它們會奮起反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海軍準備在中途島海域的一個荒涼小島上建立軍事基地,他們派出幾名偵察兵,乘著夜色悄悄地登上荒島偵察情況。

沒想到,這一行動竟驚動了島上的主人信天翁。不一會兒,這些“海島衛士”一哄而起,跟美軍展開對壘。夜間偷偷偵察失敗,美軍決定白天繼續登島察看。然而,美軍還沒有到岸邊,成群結隊的信天翁鳴叫著俯衝過來。這樣,美軍的登島計劃又一次落空了。

最後,美軍隻好派飛機前往轟炸。不料,這些信天翁並沒有害怕,而是與要登陸的美軍展開了激烈的血戰,直到美軍被迫後退為止。

都是羽毛惹的禍

信天翁不但好戰,而且從不擔心找不到吃的,墨魚、魚類、蝦蟹都是它最好的主食。不過,它們也有一個嗜好,就是偶爾吃點海輪上的人拋棄的殘羹剩飯解解饞。所以,在海輪的航行中,總會有信天翁伴隨左右,隨時準備撿拾遊客丟的剩飯。

正是因為信天翁體魄雄健,飛行矯健有力,不畏強風暴雨,許多島上的居民都把它們奉做“天神”,世世代代和它們和睦相處,備加愛護。然而,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殖民主義者貪婪的掠奪,使大洋裏的“天神”遭到滅頂之災。在歐美各國,信天翁的羽毛不僅是上好的被褥材料,而且經過染色加工,成了時髦的裝飾品。據估計,短短50年間,被害的信天翁至少在1000萬隻以上,在許許多多的海域已經滅絕。如今,信天翁已經被列入國際保護鳥類的名單。

信天翁的傳說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英雄叫狄俄墨得斯。相傳,他曾統帥80艘希臘戰船,在特洛伊戰爭中立下奇功。戰後,在一次航行中,他的船隊遇到暴風雨,他們隨風漂到意大利海岸。於是,他在那裏建立一個小王國,自任國王,直到去世。他死後,他的同伴全部變成鳥,據說這些鳥就是信天翁。

“懶婆娘”上銀幣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懶婆娘,不愛幹家務活,天天隻知道梳妝打扮,好逸惡勞。有一次,她的丈夫要出遠門,擔心她挨餓,就做了個超級大的餅套在她的脖子上,然而等丈夫回來時,卻發現懶婆娘還是餓死了。

原來,這個懶婆娘隻知道咬自己麵前的一口餅,連轉都懶得轉一下,最後隻好餓死了,並化做了一隻鳥兒臭姑鴣。這雖然隻是個故事,可在鳥類世界裏,還真有臭姑鴣這種鳥,不過它真正的名字叫戴勝鳥,又被稱為“懶婆娘”。戴勝鳥的頭上長著一副美麗的羽冠,展開時好像一把花蒲扇。體羽為棕褐色,翅膀和尾羽大都呈黑色,並配有白色或棕白色的橫斑,非常華麗。

從來不“打掃衛生”

戴勝鳥是一種極活潑的鳥,大都喜歡在一些開闊的田園、荒郊野外的樹幹上生活,有時也會待在農舍房頂或牆頭。最重要的是,戴勝鳥是有名的食蟲鳥,能大量捕食一些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像金針蟲,螻蛄、步行蟲和天牛幼蟲等,這些食物占到它總食量的88%左右,可謂森林和農田的“保護神”。

遺憾的是,戴勝鳥就是不願“打掃衛生”,在它的巢內,糞便和髒物堆得到處都是,弄得周圍臭氣熏天,怪不得人們稱它為“懶婆娘”或“臭姑鴣”。看來,這樣的稱謂一點也不為過。

不過,戴勝鳥行走時,倒顯得頗有風度,它的頭會隨著步伐一點一點的,好像一個頭戴禮帽、彬彬有禮的紳士,真不敢把它和懶惰畫上等號。

臭有臭的好處

戴勝鳥總是把巢建在樹洞、岩隙或窟窿裏,每年6月間繁殖,每窩產蛋9枚,蛋呈橢圓形。

在孵卵期間,雌鳥體內的尾脂腺會分泌出一種特臭的黑棕色液體,使巢內臭氣熏天。因此,凡它住過的巢穴,其他鳥類都不願意光顧。其實,這也是戴勝鳥保護家園和雛鳥的一大絕技,這臭還真有臭的好處。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臭是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禦敵武器,也是這些“臭鳥們”在生存鬥爭中求得生存的基本保證。

“懶婆娘”上銀幣

不過,可不要小看這個懶婆娘,它的派頭可不小。在民間傳說中,戴勝鳥具有機警耿直的稟性,忠貞不渝的習性,自古以來就是宗教和傳說中的象征物之一。

2001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一套《戴勝鳥》彩色金銀幣,其中有麵值25元的金幣(1/4盎司)一枚和麵值10元銀幣(1盎司)一枚。在這套金銀幣上,一隻機警耿直、尖長細窄小嘴的戴勝鳥,站立在一支廣玉蘭上,顯得興致勃勃。它黑亮的小眼睛裏充滿希望光芒,讓人過目不忘。戴勝鳥頭頂著五彩羽毛,有一種對新年祝福的寓意,同時也似乎在喚醒人們保護鳥類的意識。

晚婚晚育

一般認為,要想“多子多福”,就不能太晚生育。可是,戴勝鳥就是個例外,雌性綠戴勝鳥都盡量保持“晚育”,以期得到更多的後代。綠戴勝鳥是一種常年過著集體生活的鳥類,大約2—12名成員為一個群體,但每季隻有一對繁育後代,而其餘的成員則想方設法幫助這對占統治地位的“夫婦”養育後代,同時耐心等待自己繁育期的到來。結果就是,盡管許多雌雄綠戴勝鳥都已經性成熟,卻要在數年之後才開始繁殖後代。

“夜貓子”在行動

貓頭鷹是常見的一種動物,長得很像貓,可是聲音卻十分難聽,在漆黑的夜裏,偶爾聽到貓頭鷹的叫聲,還真有點毛骨悚然。除了北極地區外,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貓頭鷹的蹤影。它們把巢修建在樹洞裏、岩石上、地麵上,有的甚至還會建修在仙人掌中。

有趣的是,貓頭鷹很少在白天活動,而是更喜歡在夜間出巢。正因為這個原因,人們總是把它叫做“夜貓子”。據說,貓頭鷹的大眼睛隻能朝前看,要是想向兩邊看的話,就必須轉動頭部。貓頭鷹的脖子十分柔軟,可以轉動270度,更利於夜間活動。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鄉間,農民最怕的就是田鼠,它們總是在夜間出動偷吃糧食。可對貓頭鷹來說,再厲害的田鼠也不值一提,它們可是田鼠的天敵。在整個鳥類世界,貓頭鷹都算是專業捕鼠能手,據說它一年可以保護上萬千克的糧食,真不愧是莊稼的保護神。白天,貓頭鷹大都待在樹洞裏休息,養精蓄銳,以便晚上大展身手。夜晚,一旦貓頭鷹發現田鼠的蹤跡,就會采取俯衝的方式,用刀子般鋒利的嘴巴和爪子,牢牢抓住偷偷行動的田鼠。

最有趣的是,貓頭鷹睡覺的樣子很特別,它不是兩眼都閉著睡覺,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在動物界裏可是獨門絕技。

慧眼和聰耳

夜間漆黑一片,貓頭鷹是怎麼看到周圍的情況,捕捉到田鼠的呢?原來,貓頭鷹可不像一般的鷹,它的眼睛比老鷹的還要銳利,能在黑暗中準確地發現目標。這是怎麼一回事?研究發現,貓頭鷹眼睛裏的視覺細胞特別多,比人的視覺細胞高七八倍,所以在黑夜裏看清東西簡直易如反掌。此外,貓頭鷹的耳朵也相當靈敏,隻要有一丁點兒動靜,它都能捕捉到。有了這些"裝備",難怪貓頭鷹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也能遊刃有餘。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擁有一雙慧眼的貓頭鷹在白天看東西就會模模糊糊的,成了名副其實的近視眼。

像貓頭鷹一樣

在北美洲的鬆林裏,生活著一種大灰梟,和貓頭鷹長得有點相像,不過比貓頭鷹的身體更大一些,它也是一位擅長捕捉田鼠的捕獵將軍。它的兩隻翅膀和兩條腿腳十分強健,尤其是它的眼睛,異常敏銳,能從幾百米的高空看清地麵上的田鼠。此外,它的聽覺也是其他鷹類所無法企及的,極細微的聲響也可以被它辨別清楚。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大灰梟的右耳道比左耳道稍高、稍寬一些。這樣,同一種聲音在它的左右耳道就有不同的響度,所以在漆黑的夜裏,即使田鼠奔跑時發出的沙沙聲極其輕微,大灰梟也會憑借聽覺判斷出它的行蹤,從而將其一舉捕獲並吃掉。

鳥類“送禮”

在繁殖時節,雄性大灰梟不停地捕捉食物,讓自己吃得飽飽的。要是遇見味道可口的精美食品,它會把這份食品作為禮品,及時送到雌性大灰梟身旁。而雌性大灰梟也會毫不客氣地接受,算是答應了雄鳥的求愛。此後,它們會形影不離,經常在一起互相梳理羽毛,並開始修建家園,孵卵,養育自己的孩子。在這段日子裏,雄大灰梟總是耐心地守候在雌性大灰梟身旁,晝夜值勤,細心地嗬護自己的妻子。

別具一格的鳥葬

在自然界,有不少鳥類會對死去的同類報有“懷念之情”,並表現出內心的悲傷,這些行為讓我們深受感動。有趣的是,它們甚至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會為自己的夥伴舉行“葬禮”。由於生活在不同的群落,就像我們不同民族的習俗一樣,它們的葬禮也是五花八門,不盡相同,有些方式更是我們人類所無法想象的。

鶴類的“遺體告別”

在鳥類中,鶴類是最富有情感的種類之一。生活在北美洲沼澤地帶的美洲鶴,如果發現相處的同伴死掉,便會久久地在同伴的屍體上空盤旋徘徊。然後,由首領帶著群體飛落地麵,默默地繞著屍體轉圈,像是在悲傷地“瞻仰”死者的遺容。

同樣,生活在西伯利亞的灰鶴,還有一種固定的哀悼儀式:它們先是哀鳴著,停立在屍體跟前,突然首領發出一聲淒楚的長鳴,眼中似乎淚光閃閃,垂首泣涕。頓時,鶴群默不作聲,一個個垂下腦袋,表示“悼念之情”,似乎在召開莊嚴肅穆的“追悼會”,令人動容。

烏鴉的“水葬”

烏鴉死後,鴉群會在山坡上排成弧形,把死去的烏鴉圍在中間。鴉群的首領站在一旁,發出“啊啊”的叫聲,好像在致“悼詞”。然後,幾隻烏鴉飛過去,把死者銜起來送到附近的小河或池塘裏進行水葬。最後大家由首領帶隊,集體飛向小河或池塘的上空,一邊哀鳴,一邊盤旋幾圈後,才各自散去。

與烏鴉的葬禮相似的,還有生活在非洲的一種獾類。如果有同伴死去,獾群會結伴一起將屍體拖入河水之中。隨後,傷心的獾群就聚集在河邊,一邊望著洶湧的河水,一邊哀鳴不止。

禿鷲的“天葬”

禿鷲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種大型猛禽,它們有著黑色的身體和翅膀,白色的頭和尾巴。鳥類的色覺是所有動物中最出類拔萃的,而禿鷹視覺的清晰度更是超乎尋常,人類的視覺還不及它們的三分之一,真是相形見絀。

對禿鷲來說,最讓人感動的還是它們別具特色的葬禮。當它們發現自己的同伴死後,就會將它的屍體撕成碎片,再用爪子將碎片放在大樹枝梢上、山頂的岩石上或岩洞裏進行“天葬”,放好之後,它們會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盤旋,以默念死者“歸天”的亡靈。而這些喜愛食肉的禿鷲,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去吃自己同伴的屍肉。

文鳥的“花葬”

在所有的葬禮中,文鳥的葬禮也許是最文明的一種。這些鳥大都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的熱帶森林中,體態嬌小、十分惹人喜愛。一旦有同伴死去,就會有很多文鳥叼來綠葉、漿果和五顏六色的花瓣,撒在屍體身上,有點像我們人類向死者獻花的儀式,看了讓人為之動容。

特殊的葬禮

在澳洲草原上的野羊,一旦發現同伴的屍體便傷心不已,它們會憤怒地用頭或角猛撞樹幹,發出陣陣響聲,以示哀悼。而生活在非洲北部的沙蟻,常發生蟻戰,戰鬥結束就會有同伴陣亡。於是,它們排成一長串“送葬隊”,扛起陣亡的蟻體,送往“墓地”,用沙土把屍體掩埋起來。有趣的是,有的沙蟻還帶來小草,栽在“墓地”周圍,有點要永久紀念的意思,真是讓人感慨。

捕食各有絕招

和人類一樣,動物必須汲取營養才能維持生命。有所不同的是,人類可以自己種植糧食,而動物隻能靠捕食來作為求生的唯一方式,鳥類也不例外。

鳥類的食譜很雜,但它們最喜歡吃的還是各種昆蟲,尤其是許多鳥專門吃各種農業害蟲。鳥的種類不同,它們的捕食方式也各有千秋。

勇敢的掠食者

鳥類大家庭中的猛禽總被視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這些猛禽都擁有鋒利的嘴、尖銳的爪和強健的翅膀,這些都成為它們捕食的最有力助手。

猛禽中有白天活動的鷹、雕和夜間工作的貓頭鷹。即使在陸地上很厲害的狼,遇見了金雕,也不得不狼入雕口了。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長距離地追逐,對一些跑得疲憊不堪的狼,它會用一個爪子抓狼的脖子,用另一個爪子抓住它的眼睛,直到狼喪失反抗能力。隻要被抓住,狼就會被開膛破肚,雕會先將心、肝、肺和好肉吞食,然後把剩下的肉叼走儲藏起來。

還有一種蛇雕,是專門捕蛇的高手。在地麵上,蛇雕生死搏鬥的場麵更是驚心動魄,有力量的較量,也有智力的較量。不過,最後往往是以蛇雕的勝利而告終。

並肩作戰好搭檔

此外,在非洲有一種褐色的鳥,主要以蜜蜂的蜜蠟為食,被當地人稱為“食蜜鳥”。讓人意外的是,這裏蜜蜂的蜂巢都建造在地下,一般人是很難找到的,更何況掠食者了。怎麼辦呢?幸好有一種叫蜜獾的動物,它特別擅長挖土掘洞,可以說是蜜蜂的頭號敵人。

最重要的是,食蜜鳥和密獾是好搭檔,它們總是協同作戰。食蜜鳥指引蜜獾找到蜂巢的所在地,之後,就停在樹上,等待蜜獾一展身手。密獾不愧是老手,三下五除二就把蜂巢搗得稀巴爛,並把蜜和蜜蜂的幼蟲吃了個精光,緊接著,食蜜鳥就會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蜜蠟吃。

除了這些,能夠合作捕食的還有燕千鳥與鱷魚。在非洲一些河流生活的鱷魚,生性凶猛殘暴,它們吃飽後,就會十分愜意地在岸邊休息,或張開大口曬太陽。這時,乖巧的燕千鳥就會成群地飛到鱷魚的口中,為它們清理口腔,一些卡在鱷魚牙縫裏的肉屑會被燕千鳥一一吃掉,其他一些寄生蟲自然也難逃厄運,鱷魚也十分樂意接受這樣的服務,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