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超有趣
巨嘴鳥非但不覺得自己的大嘴是負擔,反而使用起來輕鬆自如,簡直就像是雜技演員在表演。要是讓它啄到一隻野果或昆蟲時,它就仰起脖子把食物往上拋起,然後張開大嘴,接住食物,吞入口中,動作熟練而準確。
研究發現,巨嘴鳥以種子、果實和昆蟲為食,大都采用向上拋的方式進食,這樣可以節約很多時間。這大概是為了讓水果滾入喉嚨,否則,真不知道它如何將嘴裏的水果吞到肚子裏。有時巨嘴鳥也掠奪小鳥的巢穴,吃掉卵和雛鳥。
此外,巨嘴鳥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吞食許多水果,然後將種子排泄到它們飛到的地方,所以它們也算是植物種子的傳播能手。
最喧鬧的森林鳥
巨嘴鳥生活在南美洲一帶的森林裏,常常成群結隊地棲息在大樹頂上,昂著頭大聲鳴叫,叫聲響亮而粗糲,即使你離它很遠,也能聽得到,巨嘴鳥可以說是最喧鬧的森林鳥之一。
除了嘴巴大外,巨嘴鳥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絢爛的外表。它的體色鮮豔無比,眼睛周圍是一圈天藍色的羽毛,而胸脯的毛是橙黃色的,就連嘴喙都是彩色的,真是美豔絕倫。這麼華麗的外表,並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賦予巨嘴鳥的恩賜。依靠這身漂亮而特殊的保護色,它們躲藏在花葉叢中,很難被發現,使它們能夠在險象環生的環境中繁衍後代,延續下來。
不過,巨嘴鳥的肉鮮美細嫩,因此也成為獵人的捕獵對象。別擔心,聰明的巨嘴鳥自有辦法,成群活動時,它們的警惕性極高,總會有一隻鳥專門負責放哨。一旦有人突然襲擊,它們就可以輕鬆逃脫。
鳥嘴之最
在鳥類王國,最長的鳥嘴非澳洲鵜鶘莫屬,它的嘴巴長度有50厘米。有長的自然也會有短的,閃光金絲燕擁有世界上最短的鳥嘴,隻有3毫米長,可謂是極品鳥嘴。而最寬的鳥嘴是鯨頭鸛的,它的嘴有12厘米寬。此外,最奇特的鳥嘴是交嘴雀的,它的上、下嘴是相互交叉著的,不密合,很像一把剪刀或鉗子。又細又尖的鳥嘴是鶴、鷺類的,這也是一種生存需要,為的是讓它們在淺灘裏更容易抓住滑溜溜的魚蝦。
排成一隊往南飛
一到秋天,在北方繁殖的大多鳥類,就會帶著幼鳥成群結隊地飛往南方過冬。而第二年春天,它們又會返回北方產卵,撫育自己的孩子,這就是鳥類的遷徙。
鳥類遷徙的路程很長,可飛行路線始終不變。有趣的是,它們無論走多遠都不會迷失方向。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人認為,鳥類能根據地球的磁場定向。不過,近些年來,又有人提出鳥類可以根據太陽和星辰的位置定向。到底它們如何辨別方向,目前還是個謎。
前途路漫漫
在遷徙中,鳥類會和自己的同伴結成一隊,接連飛好幾天。它們要穿越高山、大河,旅途十分地辛苦。而燕鷗甚至要從北極飛到南極,可以想象要飛多遠的路程。
鳥類的遷徙不光是一次長途旅行,也是一場生存與死亡的考驗。在遷徙途中,有許多鳥因為體力不支或者饑餓,死在了路上。還有一些鳥因為天氣不好等原因,不是迷路就是撞到了高壓線或是燈塔上,死的死,傷的傷。不過即使有如此多的艱難險阻,可鳥類從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腳步,每年仍舊不辭勞苦地出發,踏上漫漫的遷徙之路。
排成人字形
鳥類遷徙時,總是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隊伍飛行,這裏麵有什麼秘密嗎?通過研究,人們發現,一隻鳥整天飛,力量肯定不夠,無法飛得很遠。它們隻有集體行動,互幫互助,才能飛得快而遠,到達目的地。
大雁可以算是最具代表性的遷徙者。飛行時,它們往往排成“一”或“人”字形,而飛在最前麵的都是飛行經驗豐富,並且身體強健的成員。領頭的大雁在扇動翅膀時,會帶動一股股自下而上的氣流,把跟隨其後的小雁抬起來。這樣一來,小雁飛起來就不會吃力,更不會掉隊,而後麵的大雁也能省很多力氣。
這樣一個協作的群體,飛行起來速度會很快,而且不會因為個別體弱的一個成員而拖累了整個行程,很科學呀。
氣候影響遷徙
然而,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鳥類的遷徙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其中,有一些鳥類已無法完成自己的遷徙之旅。已有相當多的鳥不能適應自己的居住環境,正在尋找新的棲息地。在這之中,海鳥和候鳥對氣候的變化最為敏感,它們能捕捉到細微的氣候變化信息,並作出相應的反應。尤其嚴重的是,氣候變化已經讓許多鳥走到了死亡邊緣,處境岌岌可危,比如企鵝,生存環境已經麵臨極大威脅。
因此,環境問題已成為自然生靈最為關切的生存要素。調查發現,每減少一種鳥類,必然會導致其他與它有相互生存關係的生物資源的減少,進而威脅到人類的生活。所以,保護鳥類、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讓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吧。
遷徙之王
灰鸌是一種灰黑色的小型海鳥,體重不到1千克,很不起眼,但是可別小看它,它可是鳥類中的“遷徙之王”,它的遷徙旅程十分了得,夏季它通常會在新西蘭附近的太平洋海域繁殖,到了冬季,又會到北太平洋海域過冬。據研究發現,灰鸌用了200天的時間,就旅行了6.4萬千米,等於繞地球一周還多,真讓人佩服。
天上飛來送子鳥
白鸛是歐洲人心目中的吉祥鳥,又被人們稱為送子鳥。相傳,隻要誰家的屋頂上有送子鳥築巢,這家必能喜得貴子,從此幸福美滿。所以,為了能讓送子鳥在自家屋頂定居,生活在鄉村的歐洲人都會在煙囪上搭一個平台,供白鸛建巢,而這種建築風格也漸漸成為一種習慣,一直流傳至今。
白鸛真的是送子神鳥嗎?當然不是,人們之所以把白鸛和送子聯係到一起,是因為白鸛很喜歡把家安在暖和的煙囪口,而有孕婦的人家燒火取暖的時間比較多,當然成了它們安置新家的首選。事實上,並不是白鸛給女主人送來了貴子,而是懷孕的女主人招來了白鸛。
回歸故裏
白鸛的遷徙和繁殖很有意思,也很有規律。每年,先是雄鳥從越冬地北歸,然後做好準備工作,雌鳥才會隨之歸來。
率先回到故裏的雄鳥會先清理有點破舊的巢,然後,采集一些樹皮、枝條,重新修補住宅,為“愛人”的歸來做好充分的準備。幾天後,雌性白鸛也就回來了。但它並不直接回家,而是在半空飛來飛去,呼喚自己的另一半。守在家中的雄鳥,見自己的伴侶到來,也會發出一聲聲的鳴叫,像是在歡迎。而雌鳥聽見雄鳥的叫聲,就會迅速飛回家中,與雄鳥竊竊私語,互訴衷腸。
幸福的一家
白鸛屬於勤勞鳥類的典型,它們會辛苦地營建新家,經過重修、裝飾的住宅足有2米多長,1.5米寬,在鳥巢中稱得上是高大建築了。這時,它們就會開始孕育自己的孩子,不久,一隻小白鸛就出世了。
有了可愛的孩子,白鸛夫婦就開始忙碌起來,每天都要外出覓食,它們通常會采集一些蠕蟲、蝸牛、蜥蜴、小魚。它們會將食物先吞到咽囊裏,等飛回巢穴後再吐到巢底,讓孩子自己盡情地去享用。可是,因為居住地天氣特別熱,小白鸛往往會口渴難耐,這怎麼辦呢?這時,白鸛夫婦就會飛到很遠的小河溝裏取水。同樣,它們將取到的水貯存在咽囊裏,然後快速飛回巢中,把水盡數從咽囊吐出來,輪流喂給饑渴的孩子,自己卻舍不得喝一口,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滅蝗勇士
可以說,白鸛是農民忠實的朋友,它們常常捕食破壞莊稼的害蟲。據記載,1849年6月,蘇聯基輔芝吉林省發生了蝗災。這時,有一大群白鸛飛到了蝗蟲密集的農田附近,它們像一隊隊訓練有素的白衣士兵,每天都要殲滅大量的蝗蟲。到了7月初,蝗災已基本得到控製。從16世紀開始,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
可是,近幾年來,由於人類大量的捕獵,加之環境遭到破壞,白鸛的數量正在大大減少。專家透露,生活在我國新疆地區的白鸛,目前幾乎已經絕跡。這主要是因為人們過度地開墾土地,原本屬於這些精靈生存的濕地,被開發成了魚塘等,造成它們的生存環境惡化,無法覓食,最終導致絕跡。
白鸛
白鸛屬於大型涉禽,長著粗壯的嘴,身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它們大都喜歡棲息在有樹的開闊泛水沼澤地區,雖說生活在樹上,但也在沼澤水域處覓食。它們的食譜多種多樣,主要是魚類,其次有水生昆蟲、蛙類,偶爾也捕食一些小型鼠類。白鸛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在我國的新疆西部和東北三省也有繁殖。冬天,在沿海各省常會看見越冬的白鸛,不過數量不是很多。
鴕鳥眼睛比腦大
在鳥類世界中,非洲鴕鳥是體型最大的一類。它們身材高大,身高約3米,體重約150千克,脖子很長,幾乎占了身體的一半,眼睛也比較大,還有黑色的眼睫毛。有趣的是,研究發現,鴕鳥的大腦長59.26毫米,寬42.30毫米,僅重26.34克,真是小得要命!鴕鳥的眼睛比它的大腦還要大,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呀?
世界上最高大的鳥
在空曠的原野上,鴕鳥的奔跑速度最快,可以達到每小時70千米。一旦遇見敵害,陷入困境,它們會用腳爪當武器。此外,它也是唯一有兩個腳趾的身高最高的鳥。
不過,與普通鴕鳥不同,美洲鴕鳥的腳上有三趾。它的羽毛也沒有普通鴕鳥的好,身材也不是很高大,但卻是美洲最大的鳥。它們經常在沒有樹木的平原上活動,幾乎什麼都吃,包括許多小動物和植物。要是遇到比較凶猛的野獸,它們就會拚命逃跑,有時也會像飛一樣把翅膀張開,這樣可以獲得氣流的幫助,使自己能更輕便地高速前進。
到了繁殖季節,雄鴕鳥會扇動翅膀,晃動頸部,以居高臨下之勢占領領地,也隻有這樣的勇敢家夥,才有機會贏得雌鴕鳥的欣賞,獲得交配的權利。
並非膽小怕事
很多人都以為鴕鳥膽小怕事,因為一旦有危險出現,它就會將頭貼在地上,身體卷縮起來,事實上,這隻是人們對鴕鳥的誤解。
鴕鳥生活的地方往往屬於幹旱炎熱地帶,常年陽光照射強烈,地麵受熱後會產生上升的熱空氣,如果與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於散射會出現一層層的薄霧。有時,鴕鳥隻要伸長脖子,透過朦朧的薄霧就可查看敵情。而有時,它幹脆就把脖子貼近地麵,把身體卷成一個圓團,再加上羽毛是不起眼的暗褐色,正好與周圍的石頭或灌木叢融為一體,這樣就很少有敵人能夠發現它。
此外,將頭貼近地麵還能讓鴕鳥聽到遠處的聲音,從而判斷敵情,提前做好防範措施。而且這樣做也可以讓鴕鳥放鬆頸部肌肉,消減疲勞。
不會飛翔的鳥
大部分鳥都能飛翔,可鴕鳥卻不會。這是因為經過幾百年的進化,它們已經喪失了飛行的本領。此外,企鵝、鴯鶓和幾維鳥等也是不會飛的鳥。有趣的是,幾維鳥不但不能飛行,甚至連翅膀都沒有,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奇特的鳥了。因為它還剩下一點翅骨的痕跡,所以又被稱為無翼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