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貓天生捉老鼠
貓和老鼠天生是死對頭,老鼠一見到貓,總是撒腿就跑。這中間有科學根據嗎?
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經常白天睡大覺,晚上四處走動,活動筋骨尋找食物。而老鼠主要也在夜間活動,它們的個頭正好是貓最適合的獵物,所以貓自然會瞄上老鼠了。在夜間,貓憑著一雙夜眼和靈敏的胡須,可以感知周圍的一切。一旦發現有老鼠,它會以極快的速度撲上去,把它變成一頓美餐。
另外,貓是在夜間活動的,它體內有一種牛黃酸,是提高夜視力的必備物質。如果貓長時間不補充這種物質,夜視能力將會降低。而老鼠體內正好含有大量的牛黃酸,所以貓就愛吃老鼠,以補充營養。
白兔子紅眼睛
同樣是兔子,野兔的眼睛發黑,而小白兔的眼睛卻是紅色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野兔體內,一般有保護作用的色素存在,特別是黑色素,所以,它們的眼睛呈茶黑色。白色的小兔則由於遺傳的變異,而完全失去了這種色素,它們的眼睛就變得很透明,以至於能清楚地看到裏麵的毛細血管。也就是說,白兔眼睛的紅色是血管中血液的顏色。
聖誕老人的坐騎
又是一年聖誕到!聖誕老人駕著幾隻馴鹿來了!聽說它們長得角似鹿、頭似馬、身似驢、蹄似牛……真是一副奇怪的長相。地球上有36種鹿科動物,聖誕老人為什麼單單選馴鹿作坐騎呢?不知道了吧,那就隨我一起去北極尋找答案吧。
雪路先鋒
馴鹿帶個“馴”字,可它並不是被馴養出來的。它們大都生活在寒冷的北極附近,又稱北極馴鹿。在印第安語中,馴鹿也叫“克薩裏布”,意思是“雪路先鋒”。其實,這個名起得非常恰當,因為它強壯而靈活的四肢和堅硬而寬大的四蹄,使它不僅在雪地上行進自如,也能從1米深的堅硬雪地裏刨出食物。
在極地生存不是容易的事。馴鹿可是全副武裝,身披兩層“大衣”,裏層是厚實的絨毛密不透風,外層是中空的被毛,既輕又暖,還能防水。它的臉上覆蓋著一層細密的絨毛,主要是防止在雪地裏凍壞鼻子和嘴巴,耳朵更是戴上了厚實的絨毛耳罩。其次,它的雙蹄也能根據季節變化而改變形狀。冬季雙蹄邊緣長而鋒利,腳底長毛,好似穿了雙防滑保暖的冰雪靴。有了這身行頭,上雪山、下冰河自然不在話下。
勝利大逃亡
一到春季,成群的馴鹿就開始一次大遷徙,這可是一次長途旅行,要離開它們生活的北極森林和草原,按照既定的路線向北進發,這也是它們每年都要進行的活動。有趣的是,每次旅行都由雌鹿打頭陣,雄鹿緊緊地跟在後麵。沿途中,它們會脫掉自己身上的冬裝,換上一層薄薄的夏衣,這些絨毛就掉在地上,可以當來年的路標。
幾個世紀以來,它們就是這樣沿襲著一代代的傳統。如果在旅行途中,有非常凶狠的狼群,它們就會來一陣猛跑,揚起滿地的塵土,迷惑敵人,場麵非常壯觀。有人甚至把這樣的遷徙稱為“勝利大逃亡”。
可憐天下父母心
在大逃亡中,成群結隊的雌鹿會在途中產下小鹿,有時一天中甚至有幾千隻小鹿出生。剛出生的小鹿隻有雪鹿般大小,母鹿媽媽會伸長脖頸,輕柔地碰觸、呼喚寶寶,幫助它站立起來。由於自然條件嚴酷,這些小鹿天生就具有長途跋涉的能力,隻要經過三天的訓練,這些小家夥就可以跟著媽媽趕路了,一星期後就能和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48千米。
其實,這一切活動也是為了這些小家夥。因為春季的南部森林裏隻有苔蘚作食物,缺少蛋白質和礦物質,對母鹿腹中的寶寶不利,所以馴鹿群要遷往北部苔原地區。這裏有羊胡子草、莎草等非常有營養的食物保障,可到了夏末,極地的食物質量又大打折扣,它們重新回到南部森林,苔蘚又成了它們的搶手貨。再說了,極地的天敵比較少,馴鹿寶寶出生在這裏也最安全。
人類的好朋友
鹿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200萬年前,馴鹿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對愛斯基摩人來說,馴鹿被看成是天賜的獵物。他們吃鹿肉,喝鹿血,坐鹿拉的雪橇,用鹿奶做高級飲料,用鹿骨製造刀子、掛鉤、標槍尖和雪橇架,甚至還可以雕刻成工藝品。
食蟻獸的蟻餐
有人說,螞蟻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動物,可生活在美洲中部和南部一群奇怪的家夥,可不這麼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家夥比螞蟻更厲害,它們長著又尖又長的嘴,身後還拖著一條蓬蓬鬆鬆的大尾巴,小個子的就像鬆鼠,大塊頭的就像小豬,它們就是螞蟻的天敵——食蟻獸。
大塊頭有大智慧
在食蟻獸世界裏,生活著兩種體型十分懸殊的家夥,小個子的食蟻獸隻有鬆鼠那麼大,體重隻有350克,而大塊頭的食蟻獸則重達25千克。小個子們憑借輕小的體型,完全過著樹棲生活,大塊頭笨笨的,生活在地麵上。
作為南美第一怪,大食蟻獸即使是在地麵行走,它都會用自己長長的嘴巴貼近地麵,為的是不停地搜尋食物。一旦有危險發生,它們就會迅速逃跑,可就是步法有些笨拙。要是沒有機會逃跑,這些家夥就會把尾巴作為支柱,用後肢站立起來,用騰出來的掌爪與對手來一番較量。
從不趕盡殺絕
大塊頭食蟻獸一天要睡15個小時,醒來後,它就在蟻穴之間慢吞吞地走來走去,尋找食物。這些家夥有靈巧的器官,十分適合捕食那些小型獵物。別以為食蟻獸以“獸”字自居,就凶狠無比,它並非粗暴的侵略者,而總是小心翼翼的。
食蟻獸先用靈敏的鼻子嗅出蟻穴的具體位置,然後用前足上10厘米長的尖而有力的爪子,把蟻穴十分小心地弄開,並不會完全破壞蟻穴哦!有趣的是,食蟻獸雖靠螞蟻為生,但從不把螞蟻趕盡殺絕。這到底為什麼呢?原來,這些家夥也懂得循環利用,這樣的吃法讓自己領地內蟻穴中的螞蟻群能一直生存下去,為它提供以後的美餐。
囫圇吞“蟻”
大食蟻獸是個很挑食的家夥,並不怎麼喜歡螞蟻,而對白蟻情有獨鍾。萬一吃不到白蟻時,它才會想起螞蟻。由於沒有固定的住所,它們總是一刻不停地覓食,即使要睡覺也是隨便找個隱蔽的地方,把頭埋在前腿間縮成一團,然後用自己的大尾巴把頭和身體蓋住。
大多食蟻獸是沒有牙齒的,舌頭就成了食蟻獸吃飯的工具。它靠舌頭上的黏液,去舔食螞蟻。令人吃驚的是,一隻食蟻獸的舌頭能伸到60厘米長,並在一分鍾內在嘴裏彈進彈出150次,一天可以吃下30000隻昆蟲。
可以說,食蟻獸是一群天生不長牙齒的家夥,它們屬於哺乳綱貧齒目,可它們又是怎麼對付那些已經囫圇咽下的螞蟻美餐的呢?這都要歸功於它們有一個特殊的胃,它們是靠胃部變厚的幽門研磨來消化食物的。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食蟻獸都沒有牙齒,袋食蟻獸就長有52顆牙齒,比某些鯨外的其他哺乳動物厲害得多,它們也會用長長的尖嘴伸入到蟻穴裏,並用舌頭去吃白蟻。這些家夥也不可小瞧,一天能吃20000隻白蟻,食量驚人。
母子情深
食蟻獸喜歡單獨行動,它們大多會四處遊蕩。每年春天,食蟻獸開始孕育自己的小寶寶。有意思的是,它們對自己的兒女非常關心,會十分辛勞地照看幼仔,以免受到傷害。此外,小食蟻獸雖在出生一個月後就能慢慢奔跑,可媽媽還是放心不下,會讓幼仔在自己的背上待一年之久,真是母子情深呀。
世界第一大懶漢
說到懶惰,恐怕誰都有那麼一點點,隻要不被人討厭就行。有趣的是,有人對所有動物的懶惰,做了個排行,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一種叫樹懶的動物。
樹懶生活在南美洲的熱帶森林,是一種行動最遲鈍、最緩慢的動物。它整天把身體倒掛在樹枝上,要是肚子餓了,就會采摘樹葉和果子吃,動作十分緩慢。你絕對想象不到,由於它的行動太遲緩,以致身上的皮毛都長出了綠藻,夠懶惰吧。
怎一個“懶”字了得
樹懶生活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中,幾乎很少見陽光,也很少下樹。說起懶惰,它可不是一般的懶,簡直到了極致,餓了就吃樹上的葉子、嫩芽和果實,飽了就開始睡覺。它幾乎不做什麼事,就連吃飯、玩耍這些平常事情也懶得去做,拉屎撒尿也是一周才一次,真是懶到家了。
這些家夥每天有十幾個小時會賴在樹上,簡直就是以樹為家。除非有捕食者或獵人追趕,它才會活動一下,不過動作也是極其緩慢。有人計算過,它們在地麵上爬行起來速度很慢,一小時也就能前進140米。這樣算來,要移動2千米,它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樣的速度,不被人追上才怪呢!
以懶致勝
按此速度,幾乎任何一種食肉性動物都可以輕易捉到樹懶,並美餐一頓。可為什麼樹懶還能生存到今天,而沒有遭到滅絕呢?原來,它也有極巧妙的辦法躲避敵害的侵擾。
樹懶一般生活在熱帶叢林裏,這裏很少有人出沒。對於剛出生的小樹懶,它的體色呈灰褐色,正好與周圍樹木的顏色相近,再加上自己本就懶得一動不動,像地衣這樣的植物都會倚在它們身上,並生根發芽。有趣的是,在這些地衣植物的掩蓋下,這些小家夥就被偽裝了起來,人們還以為這是植物呢,也就不予理睬。除此以外,樹懶大部分時間都倒掛在樹上,加上動作緩慢,也就不會招致別的動物的注意,反倒很安全。
為樹懶平反昭雪
一直以來,樹懶都以懶惰聞名世界,可竟然有人要為它平反昭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樹懶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懶,也不是一天到晚總在睡覺,它每天的睡眠時間隻有9.6個小時,與人類的睡眠時間相差無幾,可見它並不是貪睡的家夥。
此外,樹懶在樹上行動很遲緩,有時甚至會為此喪命。但要是在水裏,樹懶就敏捷得多。南美洲的叢林由於季節性的洪水,會有好幾個月都沉浸在一片汪洋之中,要是哪種動物不會遊泳,必死無疑。然而,樹懶卻是個遊泳的好手,由於具有長而空心的體毛,為它提供良好的浮力,樹懶絲毫不懼怕洪水的肆虐,而且還遊刃有餘呢。
愛幹淨的樹懶
樹懶屬於哺乳動物,成年體長大約70厘米,重約9千克。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樹上,懶得下樹,隻有一周一次的拉屎撒尿,才會使它下樹來。它會沿樹幹爬下來,用短尾巴在地麵上一下下掘個小坑,將糞便排到坑裏並用土掩埋,然後會再爬上樹,看來樹懶還是個講衛生,愛幹淨的家夥呢。
是是非非蜘蛛猴
這是一隻長毛的大蜘蛛嗎?看清楚了,人家可是一隻名副其實的猴子,隻不過軀體、四肢也是又細又長,再加上一條長長的尾巴。當它高高地淩空吊懸在樹梢上的時候,遠遠望去活像一隻巨大的蜘蛛在拉絲做網,所以,人家的大名就叫蜘蛛猴。
蜘蛛猴個頭很小,大約有十幾厘米高,模樣跟人很相像。人類的是非多,蜘蛛猴的是非也不少,不信,一起來看看。
“第五隻手”
“三隻手”的是小偷,那“五隻手”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蜘蛛猴啦!它們的四肢就是“四隻手”,尾巴就是“第五隻手”。蜘蛛猴的尾巴用處可大著呢,休息的時候,它常用尾巴鉤纏在樹枝上,把身體懸掛在空中,倒掛著休息,即使睡著了,尾巴也不會鬆開。
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蜘蛛猴的“輕功”是最高超的。當然,在這套功夫裏,“第五隻手”功不可沒!此外,要是在林間跳躍,尾巴就是蜘蛛猴的平衡器,它向後伸直,起平衡身體,保證順利前行的作用。那些又高又大、枝丫交錯的樹木就是這些家夥的競技場,它們在裏麵來回遊蕩,輕鬆自如。如果攀援的樹枝突然折斷,它就會像魔術師一樣,眨眼之間已經跳躍到10米開外的另一棵樹上去了。
“要命”的花生
在南美洲的熱帶森林裏,這些家夥來去自如,可以用四肢跳躍、爬行,長尾巴也經常在樹枝上繞來繞去,好不快活。蜘蛛猴攀爬的樹都比較高,人們想捕捉到它有一定的難度。後來,還是有一位土著人想出了辦法。
原來,再伶俐無比的蜘蛛猴也有犯傻的時候。土著人在一個小玻璃瓶裏裝了一粒花生,放到樹下。當人離開後,這些猴子就會從樹上爬下來,把手伸進瓶裏抓住花生。由於抓花生的手拳頭太大,手自然不能輕易拔出瓶口,所以蜘蛛猴就成了人們的網中之物,看來蜘蛛猴還是不夠聰明呀。
排著隊去打仗
硝煙彌漫,狼煙四起,一場蜘蛛猴大戰馬上要爆發了。為了爭奪更富饒的領地,蜘蛛猴首領帶著它的軍隊“出征”了。它們排成一列縱隊在地上悄悄地前進,警惕地觀察四周,看上去很清楚自己處在危險區域。
有趣的是,蜘蛛猴會用唾液塗抹樹幹來劃定領地。一旦有入侵者,它們首先會在幾十米高的大樹頂尖上發出幹咳般的叫聲,警告對方。如果入侵者還不馬上離開,它們就折斷碗口粗的樹枝,向入侵者猛砸過去,並且狠命地搖動樹枝,防止入侵者騰躍過來。
不過,這些家夥也有相見一抱泯恩仇的事情。兩隻分別多日的蜘蛛猴碰到一起,它們用急速的叫聲打招呼,同時熱情地凝望著對方,隨後,就像人類那樣用自己長長的胳膊給同胞一個深情的擁抱,就算以前有再大的過節,也一筆勾銷了,在危機四伏的叢林裏生活,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得多。
猴子愛“臭美”
也許你不相信,猴子也愛“臭美”,蜘蛛猴就是這樣。它們常常會咀嚼帶有香味的植物,然後用咀嚼的糊狀物塗抹全身,像是往身上“塗香水”一樣。目前,人們還不清楚蜘蛛猴此舉的意圖何在,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蜘蛛猴社會地位的象征或是吸引異性的手段。
探訪世界最大濕地
巴西,這個國家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那裏有奔放的桑巴舞和狂歡節,世界上最多的足球俱樂部,還有一個亞馬孫熱帶雨林,其中多樣而稀有的生態景觀令人歎為觀止。不過,今天要拜訪的,卻是亞馬孫的另一個地方,即世界上最大的一塊濕地— —潘塔納爾濕地。
鱷魚列隊來歡迎
進入濕地後,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場和數不清的白色牛群。緊接著,路兩旁出現湖泊和河流,五顏六色的飛鳥,以及躲在草叢裏乘涼的小動物們。據說,在這塊沼澤地上,生活著近1000萬條凱門鱷。在沿途中,你能看到很多身長一兩米的鱷魚並排地趴著,好像在列隊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它們都張著大嘴巴,一副饑腸轆轆的樣子! 其實,它們張嘴並不是代表餓,而是通過呼吸來調節體溫。
要是旱季來了,沒有水怎麼辦?每到冬季,湖裏的水接近幹枯時,鱷魚就把自己的身子埋在爛泥裏,一待就是幾個星期,直到第二年雨季來臨,水麵上漲。凱門鱷的生存本領真高明,怪不得它們能應付反複無常的自然環境。
豪豬上樹
潘塔納爾也是鳥兒的天堂,四周到處都是成群的飛鳥。這裏生活的幾百種鳥類中,既有小小的蜂鳥,也有美麗的和尚鸚鵡、勤勞的打漁郎大白鷺和翠鳥,又有號稱鳥中之王的身體長達140厘米的大喙巨鸛。除飛鳥外,還有100多種色彩斑斕的蝴蝶聚集在此,使這塊沼澤地變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