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陸地可愛多2(2 / 3)

走進樹林,隻聽得一棵樹上傳來的響聲,是什麼?原來,一頭豪豬正爬在樹上貪婪地吃著樹葉。這是巴西特有的卷毛豪豬,不過它和歐洲的豪豬沒什麼關係。它身上長有倒生的剛毛,是一種防禦武器。要是敵人來侵犯,就靠剛毛刺破敵人的皮膚,讓它們吃不了兜著走。

遭遇四足怪獸

不遠處,有一隻沒有尾巴的四腳怪獸在移動。它看起來很像豬,估計有1米長,渾身黑不溜秋的,走起路來,肚子幾乎緊挨著地麵。也許是看到人,它“撲通”一聲,一頭紮進了水裏!

它叫水豚,雖然像豬,卻是地地道道的齧齒動物,而且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以水草為食。由於腳上有蹼,所以善於遊泳和潛水,可稱得上一位潛遊能手!一旦遇到危險,它就會躲到水裏避難。另外,水豚還有“灑香水”的本領,它的鼻子附近的腺體能分泌一種特殊的“香水”,把香水塗在樹枝和草莖上,就標記了自己的地盤。對這種分泌物,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化驗,竟沒有找到兩隻水豚的分泌物的化學成分是一樣的。

釣到美味食人魚

在巴西中部地區,食人魚算是一道名菜,肉質白嫩,味道鮮美。釣食人魚很容易,隻要把肉插在魚鉤上放到水裏,立刻就會有無數條食人魚咬鉤。不過,拿食人魚的時候要小心,它滿嘴三角形的尖牙,就像剃刀一樣鋒利。如果被它咬一口,你的手指會被整個咬下來的!

時值傍晚,在滿天紅霞的映照下,流動的河水、成片的蘆葦和盤旋的飛鳥,這樣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係統,具有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所以人們把它稱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我們應該攜起手來,為保護這個獨特的生態係統出一份力。

恐怖食人魚

食人魚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上下齶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製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其他魚類當然更不是它的對手。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麵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浮在水麵上,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從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鐵板犀的幸福生活

在犀牛家族中,印度犀牛可謂別具一格。這種犀牛外形奇特,比它們的親戚,非洲的黑、白犀牛更原始,而且不管雌雄都隻有一隻角,從遠處看,仿佛是傳說中的獨角獸。

印度犀牛身高超過3米,體重約為2噸。它們貌不驚人,腦袋大,耳朵大,鼻孔也大,但眼睛卻有點小;堅硬的皮膚上,長著許多顆粒狀的突起,就像把許多圓頭釘釘在了鐵甲上,所以也有人叫它“鐵板犀”。

睡覺不忘聽風

鐵板犀喜歡在傍晚的時候散步,順便找點吃的。這樣做,不是因為它們懶,而是白天的天氣實在太熱了。每天紅日當頭時,它們總會找個涼快的地方,美美地睡上一覺。白天多半就是這樣度過的。

它們的眼神不太好,但嗅覺相當靈敏,能聞到30米外敵人的氣味。它的聽覺也不差,兩隻大耳朵往腦袋上一架,就像一部活雷達,任何可疑的聲音都難以逃掉。白天睡覺時,它們就靠這部“雷達”來聽風,一旦放鬆警惕就糟了,非成為老虎的美餐不可。

飯量大,跑得快

鐵板犀是地道的素食者,它的食量大得驚人,每天要吃六七十千克的食物,喝近百升水。在平時吃得多倒沒什麼,但要遇到刮風下雨這樣的壞天氣,就麻煩了,因為這時候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不過,好在它們不怎麼挑食,草、果實、蘆葦甚至樹葉等都可以用來充饑。

別看這些“大肚漢”笨笨的,但跑起來卻快得不得了。如果你惹惱了它,想撒腿就跑基本上是沒指望了。它們每小時能跑四五十千米,幾乎可以和馬一較高低。另外,提醒你一下,它們的脾氣不好琢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發怒,所以,沒事的時候,你最好離它們遠點兒。

洗個泥漿浴

吃飽喝足了,戲水去!對犀牛來說,這是一天當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它們個個都是遊泳好手,潛水技術一流。雨季到來時,氣溫都在30℃以上。這時,要避暑,唯一的辦法就是泡在泥水裏。另外,這也能給承重太多的關節減輕一點負擔。同時,髒泥巴可以護膚解癢,保護皮膚不受蚊蟲叮咬。

洗澡洗餓了怎麼辦呢?附近一個湖麵上長滿了鳳眼蘭。這種植物的根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鐵板犀最鍾愛的美食。要是肚子咕咕叫了,它們就會潛入水中,把鳳眼蘭根一口拽出來,然後咀嚼一番。填飽肚子後,它們會在泥水裏小睡一會兒,真是悠然自得。

愛情長跑不稀奇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每年11月份,該是公犀牛尋找伴侶的時候了。它們一般是費盡周折才能找到中意的對象,但雙方並不會一見鍾情。這可怎麼辦,難道就要放棄嗎?

要想終成眷屬,公犀牛必須做兩件事。首先,打發走其他追求者。有時候,為了爭奪伴侶,幾隻公犀牛會大戰幾百回合,打得頭破血流,直到分出勝負才罷休。當然,得勝者才能被母犀牛相中。第二件事,參加愛情長跑。這裏說的愛情長跑,可是動真格的。公犀牛真的要跟著母犀牛,跑上一天或者好幾天。隻有堅持下來的公犀牛,才能被母犀牛認可。

圈地運動

鐵板犀雖然長著獨角,但並不怎麼鋒利。和許多動物一樣,鐵板犀也會在領地的邊上排泄一番,劃定邊界。有時,它們還會把糞便打散,並在上麵踩上幾下,故意留下腳印,就好像在告訴其他的犀牛∶“這是我們的地盤,請不要隨便捕食。”

尋找“山鬼”

在我國,每逢春節,大街小巷鞭炮齊鳴,迎接新年的到來。那你知道,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嗎?相傳,古人發明爆竹是為了嚇跑“山鬼”,以保全家平安。

世界上真的有“山鬼”嗎?它到底長什麼樣?原來,古人所說的“山鬼”指的是山魈,其實它是猴子的一種,隻不過樣子太醜陋了!現在,我們去非洲幾內亞的熱帶雨林裏找尋山魈,一睹它的醜容!

山魈現身來

走到雨林的多岩石地帶,你就能找到這種醜八怪。你看,那邊的石頭上就蹲著一隻山魈,它正在翻動石頭,好像在找吃的。好家夥!活脫脫一個京劇裏的銅錘花臉!它一扭頭,就把人嚇了一跳。

隻見它模樣怪異,頭大身小,長得像狗。臉雖然與黑猩猩的差不多,但卻長著一個紅鼻子,看起來倒像一個大喇叭。臉蛋是藍色的,在血盆大嘴裏,露出幾顆尖尖的獠牙。頭上是雜色的細毛,好不嚇人!說來奇怪,它的屁股青一塊,紫一塊,遠遠看去,好似畫家的調色板一般,十分滑稽。看到有人來,這隻怪物蹦蹦跳跳,一眨眼工夫就逃跑了。這種躥跳功夫可是天生就有的!

力大無比的家夥

山魈之所以被古人認為是山鬼,說白了,都怪那張臉。你瞧,藍臉蛋與紅鼻子,橫看豎看都不協調,顯得陰森森的,讓人毛骨悚然。在鳥類王國中,藍色比較常見,比如我們見過的藍孔雀、藍鸚鵡等等。但在哺乳動物中,藍色就非常罕見。那麼,山魈的藍臉蛋是怎麼來的呢?

經過仔細研究,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它的皮膚裏,有一種膠原質纖維,這種物質按照一定的規律平行排列。膠原質是什麼東西呢,簡單地說,就是皮膚裏的主要結構蛋白,它的作用是讓皮膚保持完整,有彈性,還會影響皮膚的顏色。有趣的是,這些膠原質纖維隻會反射單一波長的藍光,而不會反射其他顏色的光線。所以,山魈的臉蛋看起來就是藍色的。

都怪那張臉

山魈又名鬼狒狒,是猴科動物中最大的一種。它體格魁梧,體重約有50千克,行動敏捷,力氣大得驚人。據說,它用手可以擰彎一根手指粗的鋼條。在非洲大陸,一向囂張的獅子要是見了它,也懼怕三分。因為獅子身手不如人家快,而且山魈多會結伴戰鬥,讓獅子沒有還手之力。獅子一旦被打敗,就會成為山魈的美餐。看來,不可一世的獅子也有倒黴的時候。

在動物園,這種怪物也很難馴養。有一次,一隻山魈生病了,每天要打兩次針。在頭幾天,它根本不合作,無奈之下,三四個管理員才能把它按住。但幾天後下來,隻要醫生一舉起針筒,它就自覺地趴下來,乖乖地挨上一針。那種樣子仿佛在說:“反正逃不了,你們想怎樣就怎樣吧!”

藍色人

據報道,喜馬拉雅山上有個地方生活著一些藍皮膚的人。為什麼會有藍色人呢? 在海洋中,大王烏賊和馬足蟹的血都是藍色的,而海蛸和墨魚的血卻是綠色的。由此可見,血液的顏色是由血細胞蛋白中含有的物質元素決定的。使血液變藍的叫血藍蛋白,因為裏麵含有銅元素;使血液變綠的叫血綠蛋白,因為裏麵含有釩元素。從這一理論出發,不難看出,藍色人種可能是他們的血液中缺乏鐵元素而銅元素過多造成的。

亞馬孫三探狂蟒

看過電影《狂蟒之災》裏那些隱藏在亞馬孫深處巨大的蟒蛇嗎?對了,那就是亞馬孫森蚺,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蛇,最長可達10米,重達225千克以上,粗得跟一個成年男子的軀幹差不多哦。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亞馬孫,勇闖蛇窩,去見識一下這些被認為最恐怖的家夥。有膽量的就跟著來吧,定會不虛此行!

一探:大森蚺的小日子

除了森蚺中的“小巨人”以外,亞馬孫森蚺一般的長度在5米半以下。在沒有人類侵犯的叢林裏,森蚺過得悠哉遊哉,它喜歡生活在沼澤、淺溪和靜止的河川中,是熟悉水性的最大的巨蛇。森蚺大部分在夜間活動,但也常在大白天看到它在懶洋洋地曬太陽。

恐怖的大蟒蛇也有乖巧的一麵。巴西熱帶叢林的大蟒蛇被人們馴養做保姆,它們忠於職守,寸步不離孩子,吃的很少,每月隻吃一次東西。英國倫敦也有人馴養它來看門戶。在非洲一些地方,蟒蛇甚至被用做渡河的船工呢。

不過,森蚺也是臭家夥,它的身上有一種汗腺,散發的氣味居然能和放了好久的腐屍相媲美。你想想看,要是幾十條森蚺在一起生活,簡直就是臭氣熏天。

二探:與凱門鱷的恩恩怨怨

森蚺比較喜歡水,通常生活在泥岸或者淺水附近,靠捕食一些水鳥、龜、水豚、貘等為生。有時候,這些家夥也吞吃長達兩公尺半的凱門鱷。說起來,還真有意思,凱門鱷大都不是森蚺的對手。而森蚺會把凱門鱷緊緊纏繞,直到對方因窒息死亡,然後一口氣將整條凱門鱷吞下去,一頓吃飽了,幾個星期都不覺得餓。

雖然成年的森蚺極其可怕,可在它們還很小時,最長的也就六七十厘米。由於是胎生,森蚺有時一胎可以生七十個蚺寶寶。不過,森蚺的生存情況卻不容樂觀,小森蚺常常會被凱門鱷偷吃掉。而等幸存的小家夥長大後,它們也會吞食可惡的凱門鱷,為自己的同伴報仇。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呀!

三探:揭秘蛇吞象

在自然世界裏,象可以說是一個龐然大物,而蛇呢,隻是一條細長細長的爬蟲,肚皮很小,要是吞吃一隻青蛙、老鼠什麼的還差不多,可要想一口吞下一隻大象,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有人就用這個成語,形容某些事情是不可能辦到的。

果真如此嗎?讓我們看看,一條4米多長的大蛇,也就是巨大的雌森蚺藏在草叢中,它已經好久沒有進食了。從它的眼神可以看出,它正在尋找機會,為將要到來的一頓美餐做準備。正在這時,一隻水豚引起了它的注意。

看準時機後,森蚺猛地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將水豚俘獲。事實上,森蚺從來都是以力量取勝,而不是靠自己的毒液把對方放倒。接著,就該享受美食了,它盤繞緊縮,直到把水豚的血液擠得無法循環,最終窒息而死。這時,雌森蚺張開伸縮自如的大口,開始緩慢進食,從水豚的頭部開始慢慢吞咽,直到把整個身體吞噬。

嘴巴有多大

蛇為什麼能吞下比自己大幾倍的動物呢?原來,這跟蛇的身長有關係,森蚺是蛇類的大塊頭,吞下一隻羊都不在話下。此外,這也跟蛇的頭骨構造有關。當蛇把嘴張到130度左右時,就能依靠自己鉤狀牙齒的幫助,將捕獲的獵物送進喉頭。由於蛇沒有胸骨,所以體壁能自由地擴張,自然加大了唾液的潤滑性,獵物很快就被送到了這些家夥的胃裏。

勇闖納米布沙漠

我們都說狂野非洲,是因為大草原上風景別致,而且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長頸鹿、大象、斑馬、鴕鳥、羚羊等動物在那裏悠閑地生活。但這一次非洲探險,我們前往的並不是大草原,而是位於非洲西南角的一片紅色沙漠,納米布沙漠!

一腳踏上納米布,放眼望去,你可以看到半月形的弧形沙丘一縷一縷的,非常漂亮!這是沙漠狂風的傑作。突然,幾隻黑色的甲蟲從沙子裏悄悄地冒出頭來,它們的大小和我們的指甲差不多,腿比普通甲蟲的要長一點。別緊張,這是一種普通的沙漠甲蟲,不是電影《木乃伊歸來》中吃人的聖甲蟲。平常,為了躲避高溫,就躲在沙子底下。這會兒或許是肚子餓了,出來找吃的吧。

喝霧聖甲蟲

別小看了這些甲蟲,它們個個都是采水的高手。在它們的小翅膀上,覆蓋著一粒粒微小的顆粒,這些顆粒是由親水物質構成的,顆粒中間有小水溝,像是打了一層蠟,光滑無比。這樣,水汽很容易在上麵聚集,聚成水珠後又很容易滾落。

一旦有霧氣到來,小甲蟲就紛紛爬到沙丘的頂上,一個個頭朝下、屁股朝天,鼓起翅膀等待。霧氣吹過翅膀,水分便附著在上麵,聚成水珠後,就會沿著身體向低處滾動。這時,甲蟲會抬起後腳,使身體往下傾斜,隻見水珠“咕嚕”一聲,就落進了嘴裏。科學家們從沙漠甲蟲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一種專用的集水器,據說效果還不錯。

跳舞的蜥蜴

繼續往前走,在驕陽下,一隻跳舞的小蜥蜴出現在眼前:它的左前腿和右後腿,或者右前腿和左後腿高高抬起,而另外兩條腿加上尾巴正好形成了三足點地的姿勢。就這樣,它隔幾分鍾舞姿就輪換一次。這是怎麼回事兒?原來,蜥蜴跳舞是為了讓身體自然降溫。如果連手足舞蹈都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它們就會用四肢挖沙,把整個身體埋進沙裏,隻留下微微張開的小嘴進行呼吸,以躲避熱浪的侵襲。

小心,別踩住了蛇!

蛇!在一株仙人掌的旁邊,藏著一隻黃色帶花紋的角響尾蛇。這條蛇大約長25厘米,因為身體的顏色和沙子太接近,它又把自己埋在沙層裏,與沙麵保持同高,隻露出一個大腦袋。要是不仔細看,還真發現不了它,不過,幸好沒踩上去,這種蛇劇毒無比。更讓人奇怪的是,它是橫向前進的,就像螃蟹一樣,沒幾分鍾,就消失在沙地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