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陸地可愛多2(3 / 3)

誰挖了這些井?

前麵是一道幹涸的河床,河床的周圍長了不少灌木叢,蔓延數千米,像一道綠色的長城。在河床上,有一個個小洞,這是誰挖的呢?沙漠象!與常見的非洲象比起來,沙漠象體型大耳朵也大,而且不管雌雄,都長著長長的象牙。它們腳下的肉墊很厚,滴水不沾就能在沙漠上行走4天。

沙漠象可以自己尋找水源,記性也特別好。如果找不到水源,它們還會沿著原路回到這裏,用長長的鼻子把這些洞再往深挖,直到有水流出來。在20世紀70年代末,這裏發生了最嚴重的幹旱,有80%的沙漠動物被活活餓死,但沙漠象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它們睿智的生存本領讓大家不佩服都不行!

奇怪的美餐

到納米比亞當地人家中做客,熱情的主人會端出昆蟲佳肴來招待你。在當地有一種非洲帝蛾,它在樹上產卵繁殖,孵化後幼蟲生長6周後便又肥又大。這種毛毛蟲背上布滿了彩色斑點,長相醜陋。不過,卻是一道美味,油炸、紅燒或紅燜都可以,也可生吃或製成肉幹。據說,這道蟲菜味美可口,很有營養價值。

雨林中的大嗓門

如果你到北美洲雨林中去探險,時常會聽到一種恐怖的聲音,吼 —— !吼 —— !十分難聽,讓人毛骨悚然,這是吼猴發出來的。它們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猿猴,喜歡十幾隻聚在一起,用特有的大嗓門,吼出聲音來,遠在5千米以外的地方,都能清楚地聽到。這些大嗓門的家夥到底長啥樣呢?和我們一起去探訪吧!

吼猴驚現身

我們朝著發出吼聲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隻長尾巴猴子正倒掛在樹上,好像在摘葉子吃。它體長大約1米,有狗那麼大,全身上下長滿了紅褐色的毛。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這身紅毛竟發出了黃綠紫紅等迷人的色彩,看上去十分美麗。

吼 —— !吼 —— !就在這時,樹上的這隻吼猴像是發現了人,突然又大叫起來。而不遠處樹上的那群猴子也跟著大叫,頓時,樹林裏吼聲一片,遠比剛才聽到的要可怕得多。若是膽小的人,聽到這叫聲,一定會嚇得捂耳朵抱頭逃竄!

大嗓門齊上陣

那麼,這家夥的嗓門怎麼這麼大呢?這是因為它們的舌骨十分巨大,能夠形成一種特殊回音器。當從喉嚨裏發出的吼聲經過這個回音器以後,就像被放大器放大了一樣,馬上變得異常響亮。再有,吼猴是一種群居的動物,往往一隻開始叫,其他猴子便立即加入合唱,十幾個“大嗓門”湊在一起,自然聲音更大了。

吼猴是陸地上吼得最響的動物,這吼聲驚天動地,可以傳到5千米以外的地方。要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隻可愛的猴子,能發出這般恐怖的叫聲,比虎豹的叫聲更讓人膽戰心驚。事實上,吼猴古怪的叫聲是在保護自己,以此嚇退來敵。看到這種猴子,你應該感到幸運。因為它們一般生活在雨林深處,如果不深入腹地的話,還真沒有眼福見到它們。

天上下起尿尿雨

這片雨林是吼猴生活的天然樂園,裏麵食物豐富,不愁吃不愁喝。所以,在白天,它們吃飽喝足了,就躺在樹上曬太陽,睡大覺。這裏每個吼猴家族都有自己的地盤,平時不亂闖。在邊界問題上,吼猴可是一點兒也不含糊,它們會派一隻猴子專門負責放哨。一旦有膽大的偷渡分子,這隻放哨的猴子就會大吼一聲,發出警告。要是兩個家族因為小事發生了爭執,就以吼聲大小決定勝負。誰吼得響,吼得時間長,勝利就是誰的。

再往前走,導遊提醒,最好穿上雨衣,以防萬一。不會吧,天氣好好的,為什麼要穿雨衣?既然導遊發話了,還是乖乖地照辦吧。順著這片林子沒走幾步,隻聽得四周一陣劈裏啪啦,果真下雨了!可是,沒道理下雨呀,天明明是晴朗的。原來,這下的是猴子們的尿雨。吼猴雖說很溫順,但卻有一種怪毛病。當一隻在排泄時,其他的夥伴也會動心,毫不客氣地湊過來。一旦有陌生人經過,它們就淩空撒下尿尿雨,或許是心裏害怕的緣故吧。知道了原因,大家都有些哭笑不得。

整個雨林就是一個食物鏈,一旦有鳥或者猴子滅絕了,那麼,植物的生存也將大受影響。如今,由於人類大肆破壞雨林,使吼猴的棲息地大量減少。如果再不加保護,我們的後代恐怕就再也看不到這種大嗓門的猴子了。

每天,吼猴都要花半天時間吃東西。由於有的樹葉中含有致命的生物堿和毒素,所以,它們在找食物時,總是很小心,專門吃一些含毒素很小的葉柄、嫩葉等。它們總是在樹上活動,很少下地。要是口渴了,就喝樹葉上的露水。

探秘科摩多龍

幾個世紀以來,相傳在印度尼西亞的科摩多島上生活著一種巨龍。它力大無比,尾巴一擺能擊倒一頭牛,胃口也非常大,一口氣能吃下一頭野豬。而最令人瞠目的是,它的口中竟能噴火!難道這真的是恐龍?為了揭開巨龍之謎,曾經有一個探險隊在科摩多島進行了實地考察。原來,巨龍並不是恐龍,它其實是一種巨型蜥蜴,島上的居民稱它為“科摩多龍”。

科摩多龍現身

科摩多龍體長3 米,長著一個大腦袋,兩隻大眼睛閃爍逼人,嘴中是鋒利的牙齒,四肢粗壯,尾巴也不小,長得有點像鱷魚。遠遠望去,它們口中在不停地噴火,但走近一看,其實它口中噴出的火不過是舌頭而已。它的舌頭顏色鮮紅,有分叉,裂成長長的兩片,經常吐出口外,難怪有人以為它在不停地噴火呢。

巨蜥是一種肉食動物,從不挑食。它不僅能捕食大型動物,也能捕殺鳥類、野豬、水鹿、水牛等,偶爾也會找些鳥蛋吃,換換口味。在白天,它們重複著兩項工作,要麼逮獵物,要麼就是曬太陽。如果氣溫太高了,它就會找個涼快的地方,打個盹兒,真是生活得悠閑自在。

變化口味生存強

說到這裏,問題就出現了。因為有證據表明,在200 萬年前,這個小島上根本沒有野豬、鹿和水牛,這些動物是跟著人類一起到島上的。那麼,在當時,這種大個頭蜥蜴靠吃什麼來維持生活呢?

科學家發現,當時的科摩多島上生活著不少居民。體型較大的,除了科摩多龍,還有竹鼠、大龜和俾格米象三種動物。在一般情況下,以科摩多龍的脾氣,是不會去搭理大龜和竹鼠的。道理很簡單,大龜不管爬到哪裏,都背著一個厚厚的龜殼,想吃到龜肉談何容易。而竹鼠個頭太小,不值得去理會一番。最後,隻剩下俾格米象了。這是一種珍稀的象種,個頭不大,身高1米多,體重和一頭小河馬相當。不管身高還是體重,對科摩多龍來說,俾格米象剛好能填飽肚皮,無疑是最佳的美餐。

在獵捕俾格米象時,科摩多龍會事先踩點偵察,記下它的活動路線。然後,守株待象,悄悄地躲在灌木叢中,等待時機。一旦俾格米象大搖大擺地經過,科摩多龍會迅速出擊,一甩長尾巴,來一招橫掃千軍,猛地一下將它掃到。再撲上去狠狠地咬上一口,向它體內注入毒液。等俾格米象不再掙紮,科摩多龍就能大快朵頤了。

俾格米象當美餐

在6500萬年前,由於沒有足夠的食物,恐龍紛紛被餓死。而俾格米象在地球上生活了沒多久,就消失了。沒了吃的,科摩多龍的日子怎麼過呢?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醜八怪適應性非常強,身懷多種捕食絕技。俾格米象沒了不要緊,它們就去獵捕野豬、山羊和猴子,甚至到河裏去抓魚吃。因為不斷地變換口味,適應新的環境,科摩多龍頑強地活了下來,直到今天。可以說,它們是一種幸運而努力的大蜥蜴。

如今,科摩多龍對大家來說,已經非常熟悉,但是仍然有許多謎團。其中,人們最關心的,就是它們的祖先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後來又是怎麼來到科摩多島的呢?盡管它們會遊泳,但大海波濤洶湧,它要遊過幾千千米的距離,似乎也不太可能。我們期待著科學家能早日揭開這種海島巨龍遷徙之謎。

科摩多龍體重150千克,長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它有一個習慣,當吃不完獵物時,會把剩下的部分埋到沙子或草地下,等餓了的時候再刨出來吃。它的食量大得驚人,據估算,一隻巨蜥平均每個月要吃掉27千克肉。

消失的猛獁象

如果你看過動畫片《冰河世紀》,一定對猛獁象的憨態可掬記憶猶新吧?冰天雪地的北極,一群身高體壯的猛獁象,身披長毛,長著一對長而卷曲的象牙,在冰雪上狂奔,真是威武壯觀!但你知道,史前猛獁象過著怎樣的生活嗎?

1977年,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時,在西伯利亞雪原上,一名工人開著鏟土車正在挖金礦。突然,一隻黑色的長毛怪在堅硬的凍土層中顯露出來,把他嚇了一大跳!但凍土層太硬了,怎樣才能把它刨出來呢?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先挖一條小渠,引來河水,慢慢地融化凍土,然後再挖掘。最後,經過煩瑣而細致的挖掘後,呈現在大家麵前的竟然是一頭年幼的猛獁象!

“蒂瑪”的往事

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蒂瑪”。小“蒂瑪”全身長滿了棕褐色的長毛,有一雙不大的耳朵,鼻子長約半米。粗略估計了一下,它身高約1米,體長差不多也有1米,體重約有60千克。這些特征告訴我們,小“蒂瑪”出生時間還不長,差不多才半年時間。

那麼,它是怎麼死的呢?科學家發現,在“蒂瑪”的腳上有兩處劃傷,當時很有可能是傷口發炎,被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病而導致最終的死亡。在沒受傷前,小“蒂瑪”和其他小猛獁象一樣,活蹦亂跳,但在臨死前,它已經沒力氣吃東西了。不難想象,當時的它一定很可憐。“蒂瑪”死後,立刻被融化的冰雪泥土所掩埋。出人意料的是,小“蒂瑪”的屍骨保存得相當完整,這在曆史上還是頭一次。

冰土下藏象群

猛獁象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300萬—1萬年前。它是現今非洲象和亞洲象的近親,不過個頭要大一點。那時,北半球正值第四紀大冰川時期,在冰雪高原上,身高體大的猛獁象無疑是絕對的霸主,它們以草和灌木的葉子為生。但不幸的是,為了填飽肚子,當時的原始人盯上了這種長毛象,它們成為被獵殺的目標。這從歐洲一些洞穴的壁畫中可以領略一二。

據統計,在北極圈附近的高原底下,掩埋著數以萬具猛獁象化石。由於化石的形成需要至少2.5萬年的時間,而猛獁象滅絕的時間很短,還不到1萬年,所以這些化石大都是半石化的。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挖掘出了40具猛獁象標本,但隻有5具是完整的,“蒂瑪”就是其中的一具。令人不解的是,在距今1萬年前的時候,成群的猛獁象卻突然從地球上銷聲匿跡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冰河時代的結束

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是氣候變化的因素。由於氣溫突然升高,冰川消融,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猛獁象不得不大規模北遷。在遷徙過程中,有的猛獁象無法適應這種變化,再加上沒有充足的食物,身體變得很虛弱,時刻麵臨著死亡的威脅。另一方麵,對艱難生存的猛獁象來說,原始獵人展開肆無忌憚地圍殺,更是雪上加霜。猛獁象生長的速度比較慢,一旦年幼的小象被捕殺,就極有可能影響到整個種族的生命延續。它們在地球上消失,標誌著第四紀冰川時代的結束。

適者生存,是大自然進化的法則。如今,在地球上,作為猛獁象的親戚,非洲象和亞洲象雖然仍頑強地活著,但由於過度砍伐森林、肆意地獵捕,也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保護大象,給它們一個安定的生存家園,是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否則,現在的大象不久也將會步猛獁象的後塵——從地球上消失。

養隻“恐龍”

恐龍不是早就滅絕了嗎,那家裏怎麼會有恐龍?告訴你吧,它不是真正的恐龍,而是一隻美洲鬣蜥。說得準確點兒,是一種長相酷似恐龍的綠鬣蜥,它有修長的身體,翠綠的外衣,細長的腳趾,聳立的背刺,還有比身體長兩三倍的尾巴,像極了雨林中綠色的小恐龍。

吃住很挑剔

綠鬣蜥看起來皮膚很粗糙,但卻嬌貴得很,對環境要求十分苛刻。飼養它要專用的爬蟲寵物箱,魚缸可不行,因為通風效果不好。而且,綠鬣蜥在野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樹上度過的,而隨著它一天天長大,會越來越多地把時間花在樹上。因此,飼養箱還得保證一定的高度,至少要與它的體長相等。綠鬣蜥特別愛幹淨,如果排泄物蹭到食盆上,它會停止進食,所以你必須保持它的小家的清潔。

綠鬣蜥是徹頭徹尾的素食主義者,胡蘿卜、南瓜、西葫蘆和芥菜葉等食物都是它們的最愛。不過,並不是喜歡吃的食物就多多益善,比如卷心菜、椰菜吃多了會生病。要知道,它對食物營養的要求很高,除了正常的食譜外,綠鬣蜥還需要額外的鈣質,鈣粉在爬蟲商店裏就能買到。

曬個日光浴

另外,提醒你一下,還得準備一套保溫和照明的設備。這是為什麼?原來,綠鬣蜥的健康跟日照和溫度是分不開的。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可以促進它們對鈣的吸收。倘若在照射不到日光的地方,就必須給它進行“人工日光浴”了。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白熾燈,既可以加熱又可以照明。此外,有條件的話,還要在飼養箱的不同位置放上溫度計。這樣,箱裏的溫度情況就可以了如指掌了。如果能再準備一盞夜燈效果會更好,因為夜燈在亮度和波長上和月光相似,這樣最接近自然界的生存環境。

脾氣可不小

大多數時候,綠鬣蜥很溫順,但偶爾也會發發脾氣,用強有力的尾巴和利齒來對付你。所以,必要的調教是必不可少的。那怎麼才能馴化它呢?

告訴你幾個秘訣。首先,要把它抓到手上,最好從下麵往上抓,不要從上麵去抓。因為,綠鬣蜥的天敵多數是在空中的,所以從上下手會令它非常緊張。這時候,它會到處亂逃或者用尾巴攻擊你,但是你千萬不要退縮。當把它抓到手後,它會拚命掙紮甚至會咬你,這時更不能鬆手。如果你現在放手的話,綠鬣蜥就會認為用這種方法可以逃脫,以後你每次抓它時,它都會拚命掙紮。所以當它掙紮時,你就適度抓緊,過一會兒它就會安靜下來。

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用手撫摩它,讓它習慣起來,或者給它泡泡澡,喂些它喜歡的食物等。這期間它很可能還會再掙紮,同樣你一定不能示弱,用力抓緊。等它安靜後,你才可以把它放回飼養箱。總之,要它知道它不是從你手裏逃掉的,而是你把它放走的。這樣堅持馴服半小時,慢慢地它就習慣了。

總之,隻要用正確的方法飼養、訓練它們,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家有小“恐龍”,無疑會讓你與眾不同!

來個倒掛金鍾

綠鬣蜥是蜥蜴的一種,原產美洲地區。它們平時文文靜靜的,可一旦活動起來,身手非常敏捷,攀爬、跳躍,樣樣不在話下。它最拿手的絕活,是“倒掛金鍾”,即用強壯的利爪鉤住樹枝,將身子倒掛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