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海洋特工隊1(1 / 3)

相比陸地動物,海洋動物更是不可小瞧。要知道,在這片占到地球2/3的地盤上,海洋動物可是主角,它們極具所能,任意遨遊,好不自在。

那誰是海洋世界的霸主呢?當然是大白鯊了。光看它的牙齒,就夠嚇人了,何況還有一身極具殺傷力的皮膚保護,看來,其霸主地位無人能撼。

可海洋裏並不隻有大惡魔,也有很友善的我們的好夥伴,像人類最喜愛的海豚,不但會跳舞,還是出色的排雷兵,已成為特工隊伍中的一員。

此外,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像變臉高手比目魚、會發電的魚,讓我們一起去神奇的海底世界遨遊一番吧。

156-157北極霸王餐

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北極熊可以說是個頭最大的食肉動物了。為了抵禦寒冷,這些大家夥的耳朵和尾巴都變得很小,全身除腳掌和鼻尖外,都覆蓋著厚厚的白毛,而它的皮卻是黑色的。可別小看了這家夥,它力氣大得驚人,練就了一身鐵掌的功夫,號稱“北極霸主”,統治著這個白色王國,不愁吃不愁喝,活得挺滋潤的。

不在水下捕海豹

雖說北極熊塊頭大,但它遊起泳來卻毫不遜色。即便北冰洋的海水冰冷刺骨,它們也遊得自由自在。不過,遊泳的姿勢實在不怎麼好看,有點像狗刨。它的兩條前腿好比兩支船槳,隻管奮力地劃,而後腿則合在一起當做舵,負責方向調整。就這樣,它一口氣可以遊50千米遠呢。

對於北極熊來說,海豹是不可缺少的美味。但它卻有一個怪毛病,就是如果在水裏碰見了海豹,即便海豹離自己很近,甚至唾手可得,北極熊也不會下手,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北極熊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雖然自己遊得不錯,但與敏捷的海豹比起來,還是差遠了。如果拚了這條老命去追,多半不會得手。這樣,還不如先放海豹一碼,等下次瞅準機會了,有充分的把握再去抓海豹不遲,它還真挺老謀深算的。

守洞待豹

北極地區風雪無常。一旦海上結冰,海豹的小日子就不好過了。它必須從冰層底下往上挖個洞,以便透氣,否則,非悶死不可。可是沒想到,這個小秘密竟然被北極熊發現了。所以,北極熊會耐心地守在洞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一動不動,遠看過去,就像一個大雪堆。而且,它還懂得用鐵掌捂住鼻子,不讓海豹有一絲察覺。

突然,一隻海豹冒冒失失地探出頭來!說時遲那時快,北極熊鐵掌一揮,猛地拍下去,海豹的腦袋瓜一下子就被拍碎了,可憐它還沒明白發生了什麼事,就一命嗚呼了。這時候,北極熊狠狠地咬住海豹,把它從洞裏拖出來,然後美美地飽餐一頓。

捕海豹有計謀

別看北極熊一副憨憨的模樣,它的頭腦可一點兒也不簡單,很善於動腦筋。這天,北極熊正好肚子餓了,忽然看到不遠的地方,一隻海豹正趴在一塊浮冰上休息。到了嘴邊的肥肉豈能讓它溜掉?北極熊倒是聰明,先熟悉了一下地形,然後悄悄地躲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躡手躡腳地向海豹逼近,當然了,那隻呼氣的鼻子也得暫時埋在雪地裏。等快爬到海豹跟前時,它就會快速地衝過去,這樣,一頓美餐就到手了!

不過,有時候,北極熊也會這樣做。它悄悄地鑽進水裏,順便找一塊浮冰做掩護,慢慢地朝海豹遊去。後路都被截斷了,海豹你還能哪裏逃?飽餐過後,北極熊挺著圓鼓鼓的大肚子在雪地上打幾個滾,然後四腳朝天曬太陽。看來,小日子過得還真不錯!

如果食物豐盛,北極熊也會挑肥揀瘦,它會專吃海豹和鯨魚的脂肪,其餘的部分都慷慨地留給別的動物,比如北極狐等。萬一找不到獵物,它們會捕捉海鳥,扒拉幾個鳥蛋吃,偶爾抓幾隻旅鼠當點心。但這些東西都太小,很難填飽大肚子,隻能吃個新鮮罷了。

最可怕的敵人

對於愛斯基摩人來說,北極熊是最可怕的敵人。在過去,沒有槍支,他們要靠赤手空拳來對付這些龐然大物。所以,在他們的傳說故事裏,對北極熊既敬畏又恐懼。不過,北極熊也是一種試金石,可以檢驗獵人們的膽量。對一個獵人來說,如果能親手捕捉到一隻北極熊,那將是一件引以為傲的事情。

158-159變臉高手比目魚

如果你是一個川劇迷,一定喜歡變臉,刹那間可以變幻出十幾張不同的臉,神奇得讓人匪夷所思。人有這樣的本事已經很稀奇了,何況動物。在浩瀚的海洋深處,就生活著一種擁有這種本事的動物,它就是比目魚,它不光兩隻眼睛長在頭的同一側,長相古怪,而且膚色也會變化,堪稱“變臉高手”。

眼睛搬家

說來有趣,比目魚剛生下來可不是這樣子,它的怪樣子是後來慢慢形成的。當它還是小魚的時候,長得和它的父母一點都不像,和一般的小魚長相差不多,兩隻小眼睛規規矩矩地長在腦袋的兩邊,每天都在水中遊上幾圈,尋找吃的,悠閑自在。可是,當長到快一個月的時候,小比目魚的身體就開始變形了,它的身體變成了側扁形,左右也不對稱了,而且竟然橫躺著遊泳!

更不可思議的是,它的眼睛也開始“搬家”了。經過不長的時間,它的兩隻眼睛居然長到了身體的同一邊。比目魚怎麼會有這本事呢?這和它的頭骨有關係。比目魚的頭骨是由軟骨構成的,當眼睛開始挪動時,兩眼之間的軟骨被身體吸收掉了。這樣,眼睛的移動沒了阻礙。俗話說,牽一發而動全身。眼睛一變動,全身也要跟著變。這時,它再也不能漂浮著遊泳了,隻好橫臥海底了。

皮膚也變色

比目魚不光眼睛會挪動,還是名副其實的“變臉高手”,它的皮膚顏色會隨著環境而變化。海底的泥沙是什麼顏色,它的皮膚就會變成什麼顏色。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有人做過一個實驗。

準備幾個不同背景色的魚缸,然後把比目魚分別放在裏麵。結果發現,原來一模一樣的比目魚,竟然分別變得和背景色一樣了。接著,研究人員把背景色換成了黑白方格圖畫,想有意為難一下它。可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比目魚身上也變成了黑白斑紋。比目魚這種皮膚變色的本領,比陸地動物變色龍更勝一籌。不管在什麼地方待著,比目魚朝上一麵的顏色總能變得和周圍環境一模一樣。這樣一來,它不僅能逃過敵人的侵犯,又能隱蔽地待著,采用守株待兔的方法抓捕獵物,真是一舉兩得。

真相大揭秘

說到這裏,你或許會問,比目魚怎麼會長成這個怪樣子呢?事實上,這是大自然進化的結果。它經常在海底橫臥生活,向著海底的一麵眼睛也失去了作用,所以,它把眼睛移上來。這樣,不管是獵取食物還是躲避敵人的追蹤,兩隻眼睛總比一隻眼看得廣闊。看來,自然造物真是神奇!不過,比目魚的這種奇特性,是通過遺傳來實現的。

除了用變臉保護自己外,比目魚還有一項獨門絕招,而且這招是專門對付海中一霸大鯊魚的。當鯊魚張著貪婪的大嘴遊過來時,比目魚會立即打開身上的一列毒腺,瞬間射出一種乳白色的液體。一旦鯊魚沾上這種液體,上下頜就會麻痹,嘴巴合不攏,即便再著急也無可奈何,沒辦法,隻得眼睜睜地瞧著比目魚遊走。不用說,這種液體要是能人工合成出來,肯定是最有效的防鯊藥物。

愛情比目魚

在我國古代,比目魚是象征忠貞愛情的奇魚。古人留下了許多吟誦比目魚的佳句,有“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著有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劇本,名字就叫《比目魚》。

160-161捕蚊專家上崗

一到夏天,煩心的蚊子就來了。這些可惡的家夥不但吸食人的血液,還會傳播疾病。據說蚊子能傳播瘧疾和腦炎,在曆史上這兩種病曾導致上百萬人死亡。為了對付這些討厭的小東西,人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用滅害靈噴,或者蚊香熏,但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因為這樣治標不治本。

我們知道,蚊子的存在和水有很大關係,它的一生可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其中,前三個階段,蚊子的幼體都生活在水中。這樣,水裏的食蚊魚就能一展身手,把蚊子消滅在萌芽狀態。在200多種食蚊魚中,功勞最大的就數柳條魚。

蚊子大克星

柳條魚個頭不大,雄魚有3厘米長,雌魚稍大一些,有五六厘米長。它的腦袋有點寬扁,口比較小,裏麵長有細密的牙齒。它的身體盡管是灰色的,可是看上去有藍色的光澤。它們行動敏捷,靠吃浮遊動物、水生昆蟲及幼蟲為生。但是,它們最喜歡吃的,還是蚊子的幼蟲。

由於沒有胃,腸子又比較短,所以,柳條魚總是一邊吃一邊拉,從吞食到排出僅需10分鍾的時間,這說明它的消化能力很強。通常情況下,每天每隻柳條魚可以吃掉200多個幼蟲。要是肚子餓極了,就狼吞虎咽一番,除了吃蚊子的幼蟲,還吞食蚊子的卵塊、蛹以及在水麵上產卵的蚊子,簡直是蚊子的一大克星。

稱職魚大夫

利用柳條魚來消滅蚊子,好處多多。既把蚊子的幼蟲消滅掉了,有效地控製了蚊子的滋生,還防治了疾病,真是一舉兩得。因此,人們把柳條魚親切地稱為“魚大夫”。在魚類家族中,除了柳條魚,能吃蚊子的魚還很多。比如,一條小鯉魚每天能吃掉500多個蚊子的幼蟲,草魚能吃掉490個,鬥魚也不差,還能吞食蚊子的蛹。不過,相對來說,數柳條魚吃蚊子的本領最大。據實驗,在每平方米水麵,放養5—10條柳條魚,就能有效地控製這一大片蚊子的繁殖了。

捕蚊總動員

在動物王國中,有很多滅蚊專家,蜻蜓就是一位高手。每當夏天一到,成群結隊的蜻蜓輪番在水麵上飛行。有些剛出水的蚊子來不及躲避,就被蜻蜓當美餐了。有人計算過,在1小時的時間裏,一隻蜻蜓可以捕捉好幾百隻蚊子,算得上是動物界有名的滅蚊能手了。

夏天的夜晚,可是蚊子的天下,它們紛紛外出活動,吸食人和動物的血液。不過這時,也有很多天敵在等待著它們的到來。在夜空中,有蝙蝠在守衛;在房子的牆角上,一隻不起眼的小壁虎也擺好了架勢,一旦蚊子從身邊飛過,它一張口,舌頭一卷,蚊子就進了肚子;在池塘邊,呱呱叫的青蛙除了吃害蟲,也捕食小蚊子。雖然蚊子太小了,不足掛齒,但也不失為一道美味。有這麼多高手在,行動一向詭異的蚊子再也沒機會興風作浪了。

162-163浮冰上的老頭

在愛斯基摩人眼裏,海象就像一個“浮冰上的老頭”。你瞧,它那將近1米長的白象牙直垂下來,遠遠望去,就像是長長的白胡子,真像一個老頭吧?

海象長著圓圓的腦袋,短而闊的嘴巴,粗大的鼻子,樣子憨態可掬。每隻海象一餐要吃至少60千克的食物,簡直是一個大肚王。簡單算一下,要達到這個重量,需要幾百隻大蛤,或數千隻小蛤。不過,幸好海象是雜食性動物,除貝類外,還吃蝦、蟹、烏賊和一些鮮嫩的水中植物。不然,整個北極洋底的蛤都要被它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