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常常有一些意料不到的偶然因素,會改變一個人的前途命運。王範堂投入紅軍,本已找到了光明的前途和歸宿,想不到在一次與白軍的激烈肉搏戰後,他負重傷昏倒,竟被打掃戰場的國民黨軍隊中一個舊日的部下誤以為是自己的傷員把他救回,這就又一次被命運推進了舊軍隊這個可怕的泥潭。所幸的是,他的部隊因為並非蔣介石嫡係,所以在全麵抗戰爆發後,始終被派往與日軍對陣的前線。這種受排擠的“不公平”遭遇,卻使王範堂這樣有愛國良知的正直軍人能擺脫麵對共產黨軍隊時同胞相殘的艱難抉擇,有了殺敵禦辱,保家衛國的機會。他在琉璃河防禦戰,娘子關殲滅戰,大別山阻擊戰,武漢保衛戰,中原運動戰中智勇殲敵,擊斃日軍少將裏登屢立戰功。舉世聞名的台兒莊大戰,則是他生命放出奪目光彩的一頁。凶殘的敵人憑借優勢兵力、猛烈炮火,攻占了台兒莊西北角,給中國軍隊的全線防守造成巨大威脅。為了整個戰役的勝利,為了保衛台兒莊這個戰略要地,王範堂自動請戰,臨危受命,帶領全連剩餘的57名戰士,組成敢死隊,在炮火掩護下,奮勇殺進敵陣。經過一場浴血苦戰,以王範堂負傷,三十四名敢死隊員為國捐軀的血的代價,終於奪回陣地,為台兒莊大捷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八年抗戰,是王範堂不屈的反抗性格、高尚的愛國精神和頑強的鬥爭意誌表現最為突出的一段人生曆程。在這場反抗侵略,抵禦外辱、誓死捍衛民族尊嚴的血戰中,他以自己的行為譜寫出一曲曲昂揚悲壯的戰歌,在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這場前進與倒退、光明與黑暗最後決戰的幾年裏,王範堂這個正直的軍人經受了一次次艱難抉擇的靈魂搏鬥。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反動政權不顧人民的死活,悍然發動內戰,妄圖在全國實現其獨裁統治。這一逆曆史潮流而動的反動行為,不僅受到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的強烈反對,也在國民黨愛國進步官兵中引起不滿。王範堂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二十年軍旅生涯,使他逐漸認清了蔣介石政權的反動本質,也認清了全國人民渴望和平,進步的大局。當他所在的三十軍被調往太原,救援垂死掙紮的閻錫山時,他終於下定決心,協助深明大義的黃樵鬆和反對內戰的中下級軍官們,準備棄暗投明,加入我們人民軍隊。不料由於叛徒告密,起義失敗,黃樵鬆等被國民黨殘酷殺害。王範堂由於回家探母,幸免於難。全國解放前夕,當他率領的三十師被調往成教附近駐防時,經過周密策劃,認真準備,他終於第三次率部起義成功,投入了人民的懷抱。王範堂二十年軍人生活走過的曲折曆程,說明一個人隻要有民族自尊心和愛國良知,有追求光明、進步的執著信念,即使身處逆境,屢受磨折,也一定能找到光明的前途和出路。

作為一名在舊軍隊中靠自己的戰功從基層一步步提升起來並深受下級官兵擁戴的高級將領,王範堂形象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他多謀善斷,智勇雙全的卓越軍事才能與體恤部下、關心老百姓疾苦的良好思想作風。

王範堂這個農家子弟正因為看到社會的黑暗腐朽,官匪橫行欺壓農民,才在老師的鼓勵下投筆從戎的。因此,他在軍校就刻苦學習軍事事論和軍理技術。畢業後在馮玉祥舊軍隊裏很快嶄露頭角。後來到了抗日前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更是屢屢顯露出不凡的軍事才能。在進軍娘子關的途中,整個部隊都存在著麻痹輕敵的思想。王範堂憑自己的軍事經驗和對形勢的了解,及時向旅長分析了敵情,指出有可能與日軍遭遇。他的建議引起了黃樵鬆的重視,及時作了防範布置。結果不出所料,與一支日軍聯隊不期而遇。由於中國軍隊早有準備,搶占了有利地形,於是在娘子關前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台兒莊大戰時,是他出謀獻策,巧破了敵人的“地道戰”。又是他在陣地被敵人突破一隅的關鍵時刻,當即立斷,帶領敢死隊出其不意地殺進敵營、奪回陣地,為勝利奠定了基礎。在戰鬥中,王範堂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每次衝鋒陷陣他都是身先士卒,大砍刀消滅了不計其數的鬼子兵。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受到部下的尊重和上級的信賴。在派係林立、關係風盛行的舊軍隊裏,沒有任何背景、靠山的王範堂硬是憑本事和戰功一級級擢升到高級軍官。這樣的例子,在國民黨軍隊裏,恐怕是不多見的。

強烈的愛國精神賦予了王範堂鮮明的愛憎感情。對敵人他恨之入骨,對戰友,對受難的老百姓他卻是關心體貼,無微不至。告別武漢,臨上殺敵前線時,他把自己僅有的一點蓄積拿出來,給戰友焦文偉安頓新婚妻子的生活,解除其後顧之憂。在豫西南練兵時,思想進步的陳扶民等軍官被孫連仲以共產黨嫌疑罪逮捕。王範堂立即說動黃樵鬆一起到司令部曉以利害,將其保釋出來,並親自護送到安全地帶。後來幾人都成了八路軍幹部。四十年代初中原大旱,老百姓在饑餓線上苦苦掙紮,身為團長的王範堂憂心如焚。他取消小灶,與士兵同餐,號召全團節約糧食,在團部開辦“軍人舍飯場”。這些不同一般的舉動,使他在部隊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才能在成都起義後大轉移的行軍途中,兵不血刃鎮靜地平息了部分士兵的嘩變,把全師安全帶到我們軍指定的整編地點。解放後,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王範堂受到過一些誤解和不公正對待,但他毫無怨言,在文化館的工作崗位上,為人民克盡綿薄之力。他自己生活十分困苦,支先後把半生積蓄的一根金條捐獻給了災區人民,把最後的三百元存款支援了抗美授朝戰爭。小說通過眾多生動感人的事例給我們成功地塑造了王範堂這個富於民族愛國心和正義感,英勇殺敵保國、向往進步光明的舊軍人鮮明形象,對於我們全麵認識曆史,認識舊軍隊中有愛國良知的國民黨軍人的複雜心靈和曲折人生曆程,有著重要的價值,成為當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一個不可替代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藝術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