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人體氣血流注之所,而當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時,穴位又是邪氣聚集之地。通過對穴位的按摩就能祛除邪氣,使人體經脈通暢、氣血順暢、陰陽平、髒腑平和。
對特定的穴位進行按摩不僅可以治療它臨近的病症,也可以治療遠部的疾病,既可以治療局部病症,也可以改善全身機體功能。
中醫的治病之道以陰陽、髒腑、經絡和氣血等學說為依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所以按摩時要遵循“循經取穴”的原則,這基本上可以分為臨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三種原則。
1 臨近部取穴
臨近部取穴就是在病痛部位的周圍取穴,而且人體上有許多穴位是和人的病症相對應的,如眼睛的疾病則可以按摩眼睛周圍的睛明穴、球後穴、攢竹穴,胃病則可以按摩胃周圍的中脘穴,鼻子上的病症可以按摩鼻子周圍的迎香穴、巨髂穴,麵部神經麻痹可以按摩麵部頰車穴、地倉穴等。
2 遠部取穴
遠部取穴就是按摩離病痛部位較遠的穴位,還有一些穴位,不光能治它周圍的病,而且能治療此穴所在靜脈上的遠部部位疾病。例如,手掌上的合穀穴不但能治療手部病症,而且能治療頭、頸等部位的疾病;咳嗽為肺係疾病,可以按摩手太陰肺經上的尺澤穴、魚際穴、太淵穴和足太陰脾經上的太白穴;胃脘疼痛屬胃部的病症,但可以按摩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裏穴和足太陰脾經上的公孫穴;麵部疾病可以按摩手上的合穀穴;目赤腫痛可按摩腳上的行間穴;久痢脫肛可按摩頭頂的百會穴;急性腰扭傷可按摩鼻子下的水溝穴等。
3 隨證取穴
隨證取穴也就是對證取穴,是根據身體症狀或病因病機而取穴,這是根據經絡理論和穴位的主治功能取穴。如發熱、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虛脫、抽風、昏迷等病症有時難以選取穴,這就需要辨證分析,將病症歸屬於某個髒腑和經脈,然後再根據一定的原則選穴治療。如由於心腎不交而造成的失眠可以采用神門穴、太溪穴來治療;身體發熱可采用大椎穴、曲池穴;痰多的患者可采用豐隆穴進行按摩。還有些穴位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如天樞穴既可以改善腹瀉,又可以改善便秘;內關穴可以緩和心率過快,而按摩它也可以緩解心率過快的症狀;足三裏穴、關元穴等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