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村莊:唯一的、日漸滄桑的故鄉(1 / 1)

周齊林呈現給讀者的村莊,似乎總是籠罩一片荒涼的天空之下,空蕩而冷清。這其實是對現如今中國農村的現狀的一張手繪圖。年富力強的中青年農民成批成批地從農村流向城市,從黃土地走向燈火輝煌的都市,使得村莊霎時間空蕩了下來。留守村莊的,隻有年邁無力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村莊的生氣似乎一下子就被抽了個精光。這就是如今的中國農村。而周齊林顯然抓住了這一社會現象,並對此進行了自己的思索。

周齊林出生農村,之後又走出農村,現如今再回頭看他的村莊時,顯得有了一種更為深邃的感悟——“當我漸知生命的疼痛,我卻已逐漸遠離村莊遠離故鄉。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在城市裏漂泊四五年之後回到故鄉回到曾經屬於自己的村莊,我發現一切已經變得那麼遙遠,即使是每年年底我會短暫地在家裏作一個停留。我再也難以走進故鄉,就像自己人在他鄉多年,卻終究無法走進城市一樣。”(周齊林《疼痛村莊》)

這種感悟讓他更癡迷地進行對村莊的敘述。在《被掏空的村莊》中,這種感悟的傾訴顯得尤為明顯。《被掏空的村莊》一文,截取了村莊中三個人的言行及心中所思,把村中的“空蕩”表現地入木三分。唱歌的女人身體孱弱,她的孤獨讓人心生痛楚。她想找小蘭聊聊天,卻撲了個空,渾然不知她最後的朋友也已經在昨夜收拾起行囊,悄悄走進了城市;撿破爛的老人這一天照舊工作,所獲不多,一天下來隻得了六塊錢,當孫子告訴他外出打工的爸爸寄了六百塊錢回來了,滿臉疲憊的老人隻是哦了一聲;而作為一個看客的聾子,敘述了他的所見所聞,在內容上對前麵二人的行為進行了補充。在小說的結尾,聾子竟然感覺自己的耳朵好了許多,能聽到一些細微的聲音。這種變化,把對村莊的空蕩推向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