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小兒疾病診斷方法(2 / 2)

(3)規律的病房生活:保證充足的睡眠及休息,定時進餐,盡量集中時間進行治療和診斷操作。

(4)預防醫源性疾病等:?防止交叉感染:醫護人員在接觸患兒之前,之後應洗手,病室要定時清掃、消毒;?防止醫源性感染:正確規範地應用導尿、穿刺等各項治療方法,定時檢查消毒設備,防止感染發生;?防止意外發生:醫護人員檢查、處理完畢後要及時拉好床欄,所用物品如體溫、藥杯等用畢即拿走,以免誤傷小兒,喂藥喂奶避免嗆咳、嘔吐引起窒息。

7、小兒疾病飲食治療的原則有哪些?

小兒患病期間,合適的飲食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和康複,不恰當的飲食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總的原則是應年齡、應病種、應時期不同而飲食相對不同。疾病期間的膳食可分為:

(1)乳品:①稀釋奶:供新生兒和早產兒食用;②脫脂奶:隻供腹瀉時或消化功能差者短期食用;③酸奶:供腹瀉及消化功力弱的病兒食用;④豆奶:適用於乳糖吸收不良和牛乳過敏的患兒;⑤無乳糖奶粉:供長期腹瀉、乳糖不耐受的嬰兒。⑥低苯丙氨酸奶粉:用於苯丙酮尿症的嬰兒。

(2)一般飲食:①普通飲食:采用易消化、營養豐富、熱量充足的食物;②軟食:介於普食與半流質飲食之間,適用於消化功能未完全恢複或咀嚼能力弱的患兒;③半流質飲食:介於軟食與流質之間,適用於消化功能弱,不能咀嚼吞咽大塊固體食物的患兒;④流質飲食:全為液體,不需咀嚼,適用於高熱、消化係統疾病、急性感染、胃腸道手術後患兒,也用於鼻飼,隻能短期應用。

(3)特殊飲食:①少渣飲食:適用於胃腸感染、腸炎的患兒;②無鹽或少鹽飲食:供心力衰竭和肝、腎疾病導致的水腫患兒食用;③貧血飲食:每日增加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血、動物肝、各種肉類等;④高蛋白飲食:適用於營養不良、消耗性疾病的患兒;⑤低脂肪飲食:適用於肝病患兒;⑥低蛋白飲食:適用於肝昏迷、尿毒症和急性腎炎的少尿期的患兒;⑦低熱量飲食:供單純性肥胖的患兒;⑧代謝性疾病專用飲食:如不含乳糖食物用於半乳糖血症的患兒,糖尿病的飲食。

(4)檢查前飲食:①潛血飲食用於消化道出血的檢查;②膽囊造影飲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使膽囊排空,以檢查膽囊和膽管功能;③幹飲食:食用含水少的食物,以利於尿的濃縮功能實驗等檢查。

(5)禁食:因消化道出血或術後等原因不能進食的患兒,但應注意靜脈營養。

8、小兒疾病藥物治療原則有哪些?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其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作用等則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生長發育中的小兒因器官和組織功能不夠成熟健全,對藥物的毒副作用較成年人更為敏感。小兒疾病大多危重凶險,選擇藥物須謹慎準確,更要求劑量合適,因此要掌握小兒藥物治療的特殊性、藥物性能、作用機製、毒副作用、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以及精確的的劑量計算和合適的用藥方法。小兒疾病的藥物治療要掌握好小兒疾病藥物治療的特點、給藥的方法、藥物的選擇和藥物劑量的計算等。

9、小兒疾病心理治療的原則有哪些?

小兒心理治療是指根據傳統的心理分析與治療理論而建立的係統治療小兒精神問題的方法,可分為個體心理治療、群體心理治療和家庭心理治療等;可包括小兒心理、情緒和行為問題,精神性疾病和心身性疾病等。

目前,對於小兒的心理治療或幹預不再僅僅是心理精神工作者的工作,而是所有小兒醫護人員甚至包括家屬在內的工作,因為它貫穿於疾病的整個治療過程。心理因素在小兒疾病治療、康複中越來越重要和普遍,要求兒科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重視各種心理因素。小兒的許多器質性疾病診治過程中容易發生心理和情緒障礙,因此它既可以是疾病的後果,有可能使病情加重、或是治療效果不佳。

心理治療常包括支持療法、行為療法、疏泄療法等,對初次治療者要細心了解、觀察,不要強求小兒改變其行為,要尊重患兒有自我改善的能力,以暗示和循循善誘幫助小兒疏泄內心鬱積的壓抑,激發其情緒釋放,以減輕其心理和精神障礙程度,促進原發病的康複。

患病使小兒產生心理負擔,又到陌生的醫院環境,容易焦慮、緊張甚至恐怖。安靜、舒適和整潔的環境,親切的語言、輕柔的動作、和善的麵孔和周到細致的服務是改善患兒症狀的關鍵。醫護人員應通過細致的觀察而使心理護理個體化,獲得患兒的信任和配合,促進疾病的痊愈和身心的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