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藥物?
凡是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質都屬於藥物。
●藥物與疾病的關係如何?
在進行治病時不僅是對症治療,還要對因治療。如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杆菌引起的,用青黴素可殺滅該菌。結核病由結核杆菌引起的,用異煙肼可殺滅此菌。對症治療則是針對疾病的症狀進行治療的,患肺炎時可能出現咳嗽和發熱等症狀,使用退熱劑如對乙酰氨基酚,止咳祛痰劑如急支糖漿以解熱止咳。急性腎炎可引起高血壓,采用降壓藥物降低血壓。心髒病出現心力衰竭時,用強心劑如地高辛可控製。對症治療,作用比較明顯,但是,對症治療並不能直接針對病因,治愈疾病。實際上疾病的症狀大多會給患者帶來痛苦,有的甚至還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可以說,對症治療是疾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對因治療相得益彰,有時甚至對疾病的治療可起到決定性作用。
對症治療用什麼藥要依據症狀來決定,須按一定療程應用,依據疾病病程的長短來決定對因治療藥物的療程。
●什麼是非處方藥?
非處方藥是指不需要憑執業醫師處方即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藥品,同時又稱之為“可在櫃台上買到的藥物(overthecounter)”簡稱OTC,此已成為全球通用的俗稱。
●小兒選用非處方藥時應注意什麼?
非處方藥具有安全、有效、使用劑量受到嚴格控製的優點,但並不是意味著這類藥物使用絕對不會發生不良反應,小兒抵抗力較弱,對外界環境的調節能力也較差,很容易患病,因此家長不能隨便給藥,即便是在使用非處方藥時也需要注意:要辨明病情,有的放矢,藥品用量最多不超過3天;選藥要慎重,嚴格把握劑量,非處方藥雖然較處方藥安全性高,但也不能濫用,有的OTC長期安全性尚未有定論,故也不能隨便使用。在用藥期間,如病情發展變化,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治療,出現不良後果。
●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原則是什麼?
藥物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而其毒副作用則常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各生理器官尚未成熟,個體差異大,對藥物的毒副作用較成人敏感性高,耐受力差。且小兒疾病大多危重而多變,因此選擇藥物須謹慎小心,必須了解小兒藥物治療的特殊性,根據患兒的年齡、體質、病情等不同,選擇適當的藥物、給藥途徑和用藥劑量,同時在使用過程中應嚴密觀察,注意用藥反應,及時調整給藥方案,確保患兒的用藥安全。
●治療小兒疾病時,藥物選擇有哪些特點?
治療小兒疾病,主要依據小兒的年齡、病種和病情,同時要考慮小兒對藥物的特殊反應和遠期影響來選擇用藥。
(1)抗生素臨床應用時,醫生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藥理作用和適應症,更要注意其不良反應。
(2)腎上腺皮質激素短療程常應用於過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長療程則用於治療腎病綜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使用時必須重視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3)退熱藥一般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劑量不宜過大。
(4)鎮靜止驚藥患兒出現高熱、煩躁不安、劇咳不止等症狀,可考慮給予鎮靜藥,發生驚厥時,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5)鎮咳平喘藥嬰幼兒一般不用鎮咳藥,多口服祛痰藥或霧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釋,易於咳出。哮喘患兒常用氨茶堿止喘,但新生兒、小嬰兒慎用。
(6)止瀉藥和瀉藥腹瀉患兒一般不主張用止瀉藥,除用口服補液鹽防治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外,可輔以含雙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製劑調節腸道的微生態環境。小兒便秘一般不用瀉藥,多采用飲食調節和通便法。
●小兒常用的給藥途徑有哪些?給藥時應注意什麼?
臨床上應根據小兒的年齡、病種及病情選擇合適的給藥途徑、藥物劑型和用藥次數,以保證療效和減少藥物對小兒的不良影響。小兒常用的給藥方法有口服法、注射法和局部用藥法。
口服法具有安全、方便、經濟的特點,是最常用的給藥方法。小兒以用糖漿劑、水劑、顆粒劑為宜,也可將片劑搗碎後加糖水吞服,但腸溶片、控緩釋片不宜搗碎。小嬰兒喂藥時最好抱起或頭略抬高,以免嗆咳將藥吐出。
注射法比口服給藥見效快,但對小兒刺激大。肌肉注射次數過多還可造成臀肌攣縮,影響下肢功能,故非病情必需不宜采用。靜脈推注多在搶救時應用。靜脈滴注要根據年齡大小、病情來控製滴速。
局部用藥以外用和霧化吸入常見。外用藥物要注意小兒誤入眼、口而引起意外。
●小兒用藥劑量有哪幾種計算方法?
小兒用藥劑量一般可根據年齡按成人劑量折算,對毒性較大的藥物,應按體重計算,有的按體表麵積計算。臨床上主要有以下4種方法。
(1)根據年齡折算。
(2)小兒劑量還可按年齡用下列公式求得:
1歲以內用量=0.01×(月齡+3)×成人劑量
1歲以上用量=0.05×(月齡+2)×成人劑量
(3)根據體重計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計算方法,可算出每日或每次的需要量。
若已知體重,則計算比較簡便,對沒有測體重的患兒,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嬰兒6個月前體重估計:月齡×0.6+3(kg)
7-12個月體重估計:月齡×0.5+3.6(kg)
1歲以上體重估計:年齡×2+7(或8kg)
(4)根據體表麵積計算:根據體表麵積計算用量比較合理,可避免按體重計算的缺點。
1)體重30kg以下的小兒:小兒體表麵積(㎡)=體重(kg)×0.035+0.1
2)體重30kg以上的兒童體重的體表麵積(㎡),按體重每增加5kg,體表麵積增加0.1㎡推算。
應注意,在嬰幼兒期按體表麵積計算對某些藥物的劑量較體重計算有較大的差異,尤其是新生兒時期差異更大。由於新生兒肝、腎功能的發育較差,因此,按體表麵積計算藥物劑量不適於新生兒。
●經母乳排泄的常用藥物有哪些?
乳母用藥後藥物一般都能進入乳汁,但其中的含量很少超過母親攝入量的1%~2%,一般不至於給嬰兒帶來危害。但某些藥物在乳汁中排泄較大,母親服用時應考慮對哺乳嬰兒的危害,避免濫用。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受藥物的分子量、藥物在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藥物與母體血漿蛋白結合的能力、藥物的離解度、藥物的酸堿度等方麵的影響。
存在於母乳中的常用藥物:止痛藥、抗生素及及其他抗微生物藥、抗凝血藥、抗驚厥藥、抗甲狀腺藥、心血管藥物、避孕藥、抗焦慮藥、抗抑鬱藥、精神抑鬱藥、放射性藥物等。
盡管大多數都可經母乳排出,但多數對嬰兒無害,僅少數藥物哺乳期婦女禁用,或在用藥期間暫停哺乳。乳母禁用的藥物有:四環素類、氯黴素、甲硝唑、吲哚美辛、西咪替丁、他巴唑、二氮嗪、苯印二酮、苯二氮卓類、麥角胺、溴隱停、環磷酰胺、甲胺蝶蛉、金鹽、鋰鹽、造影劑、碘及碘化物、放射活性藥物等。
●什麼是益生素?臨床上用於治療哪些兒科疾病?
益生素是指為調整微生態平衡而設計和研製的活菌製劑及其生長促進物質。臨床常用的益生素主要有腸菌群中的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杆菌、乳杆菌、糞鏈球菌、蠟樣芽孢杆菌等。
由於益生素能補充體內有益菌,抑製有害菌群,降低血中內毒素水平,調整菌群失調,改善或重建體內微生態平衡,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以下幾方麵兒科疾病:如用於嬰幼兒保健可增強小兒的腸道抗病能力,促進小兒生長發育;腸功能紊亂、乳糖不耐受、脂肪瀉等消化道疾病;對小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通過其刺激宿主免疫係統,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因重症感染性心髒病使用大量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調症;肛周濕疹、肛周瘙癢症、濕疹等皮膚病。
●新生兒期的用藥有哪些特點?
新生兒期的生長發育和生理代謝正處於迅速變化階段,藥物的吸收、轉運、分布、代謝和排泄明顯不同於兒童和成人,受給藥途徑、體液分布、酶、腎功能、血漿蛋白結合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藥物毒性反應也有其特點。
(1)口服給藥:因胃抽空延遲致藥物到達腸道緩慢,胃食管返流,脂肪吸收等,均可影響腸道的吸收,達不到可靠的血藥濃度。
(2)肌肉注射: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而影響藥物吸收,可造成局部硬結或膿腫,局部藥物吸收緩慢而產生“儲庫效應”,使血藥濃度在較長時間內緩慢升高。
(3)靜脈注射:是新生兒最好的給藥方法,吸收最快,藥效亦最可靠,但要控製滴速,不宜過快或過慢。
要注意藥物劑量不能單純用成人劑量機械地折算,最好根據藥物的特性按日齡進行計算劑量和給藥間隔,才可使藥物不至過量而引起中毒,或因藥量不足而影響療效。
●嬰幼兒期用藥應注意哪些?
雖然從藥物代謝來說,嬰幼兒已較新生兒顯著成熟,但由於生理解剖方麵的特點,此期用藥仍需注意。嬰幼兒由於吞咽能力較差,且大多數不肯自願服藥,為及時達到有效血藥濃度,對危重患兒宜用注射方法,由於肌肉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環不足而影響藥物吸收,故常用靜注和靜滴。必須口服時以糖漿劑為宜,油類藥口服尤應注意,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絕不能給睡熟、哭吵或掙紮的嬰兒喂藥。混懸劑使用前應充分搖勻。嬰幼兒對嗎啡、呱替啶等麻醉藥品易引起呼吸抑製等中毒現象,不宜使用,但對鎮靜藥的耐受力較大,同時,嬰幼兒期神經係統發育未成熟,患病後常有煩躁不安、高熱、驚厥等症狀,可適當加用鎮靜藥。此期易發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腹瀉應選用飲食療法、抗感染及體液療法,不宜使用止瀉劑,以免使腸道毒素吸收,加重中毒症狀。
●小兒佝僂病時怎樣選用鈣製劑?
我們所說的小兒缺鈣大多是指骨骼中的鈣含量不足。造成小兒骨骼鈣含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麵:①飲食攝入的鈣量不足;②維生素D缺乏。小兒缺鈣時,可根據小兒的具體情況,選擇在飲食以外適當補充鈣製劑,同時應注意每日補充鈣的劑量不能超過2000mg。
嬰兒出生後如長期得不到陽光照射,很容易缺乏維生素D,導致缺鈣,嚴重者會引起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這時,除了要適當補充鈣製劑外,還應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製劑。
在給缺鈣小兒選用鈣製劑時應掌握以下四項原則:(1)選好鈣源;(2)注意含鈣量;(3)比較吸收率;(4)品嚐口味。
●小兒如何正確使用維生素D類藥物?
在兒科臨床上,使用維生素D類藥物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麵的問題:
(1)維生素D缺乏在新生兒期應行母乳喂養預防;對早產兒、雙胎兒、人工喂養兒或冬季出生兒可用藥物預防,即於出生後1~2周始,每日口服維生素D500~1000U,可連服至出生後第30天。
(2)嬰幼兒期預防維生素D缺乏必須采用綜合性的預防措施,但對體弱兒或冬春季節,應用維生素D預防仍是重要方法。一般維生素D每日需要量為400~800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