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有哪些藥理作用?
糖皮質激素是由腎上腺皮質束狀帶細胞所合成和分泌的一類激素,它能促進糖異生,減少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導致血糖升高。糖皮質激素為維持生命所必需,對蛋白質、糖類、脂肪、水、電解質代謝及多種組織器官的功能有重要影響。超生理劑量的糖皮質激素主要有以下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有很強的抗炎作用,能抑製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
(2)免疫抑製作用:超生理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對免疫過程的許多環節有抑製作用。可以抑製巨噬細胞對抗原的吞噬處理;幹擾淋巴細胞的識別及阻斷免疫母細胞的增殖;能促進致敏淋巴細胞解體;幹擾體液免疫,使漿細胞生成抗體減少;消除免疫反應導致炎症反應等。
(3)抗內毒素作用:能提高機體對內毒素的耐受力,減輕內毒素對細胞的損傷,緩解毒血症症狀。
(4)抗休克作用:大劑量可用於各種休克特別是中毒性休克的治療,這是其抗炎、抑製免疫和抗內毒素的綜合結果。
(5)其他:糖皮質激素能提高中樞係統的興奮性,可出現欣快、失眠、激動、甚至精神失常,大劑量可致兒童驚厥或癲癇樣發作;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的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多,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濃度升高,凝血時間縮短,減少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數目。
●糖皮質激素在兒科臨床上有幾種使用方法?
(1)替代療法:主要用於治療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症。
(2)一般劑量長程療法:適用於反複發作、病變範圍廣泛的慢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腎病綜合征、溶血性貧血、重症肌無力、係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3)大劑量短程療法:適用於感染、變態反應等病程不長的疾病,如感染性休克、過敏性休克、嚴重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態、急性溶血危象、中樞性高熱、低血糖昏迷、血管神經性水腫、喉水腫等。
(4)大劑量衝擊療法:適用於頑固性腎病綜合征、急性顱內壓增高、器官移植後的抗排異反應、嚴重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其他的自身免疫疾病。
●小兒使用糖皮質激素應注意哪些事項?
(1)本類藥物在應用時,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避免產生不良反應和並發症,使此類藥物在某些疾病的搶救和治療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2)本類藥物對病原微生物無抑製作用、且由於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多,一般感染不要用本類藥,對急性或嚴重感染時必須與足量抗菌藥物配合應用。
(3)大劑量或長期使用可引起肥胖、多毛、骨質疏鬆、肌萎縮、生長停滯、並發加重感染、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出血、穿孔,誘發眼病、精神症狀等。
(4)長期使用本類藥物應給予促皮質激素,以防腎上腺功能減退,同時給予氯化鉀,以防血鉀過低,並限製鈉鹽的攝入。為補償蛋白質的分解,應給與患兒充足的蛋白質和熱量,並宜加服鈣劑和維生素D,以防脫鈣和抽搐。
(5)停藥應逐漸減量,不宜突然停藥,以免病情複發或出現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症狀。
(6)對病毒感染應慎用,因皮質激素抑製了機體免疫係統功能,可使病毒擴散和加重。
(7)對有水痘接觸及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的兒童使用皮質激素須謹慎。
●小兒哮喘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支氣管哮喘是小兒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複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等症狀,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或加劇。需要長期治療。多數患兒經正規治療可緩解或自行緩解。
哮喘常用的治療藥物原則上分為長期控製藥物和快速緩解藥物兩大類。控製藥物有糖皮質激素、長效β2受體激動藥(如福莫特羅)、白三烯調節藥(如紮魯司特)、緩解茶堿及色甘酸鈉和抗組胺藥等;而緩解藥物主要有速效(短效)β2受體激動藥、茶堿及抗膽堿能藥物。
●小兒哮喘怎樣正確使用氨茶堿?
氨茶堿具有舒張氣道平滑肌、強心、利尿、擴張冠狀動脈、興奮呼吸中樞和呼吸肌等作用。盡管氨茶堿的不良反應較多,安全有效的血藥濃度範圍較窄,但隻要做到合理使用和個體化治療,氨茶堿仍是一個較好的治療小兒哮喘的藥物。
氨茶堿不是舒張支氣管的首選藥,血藥濃度須達到10~15?g/ml才可用於快速緩解哮喘症狀。對於重症患兒或24小時內未服用過氨茶堿者,首劑用負荷量為4~6mg/k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20~30分鍾靜脈滴完,然後以每小時0.75~1mg/kg維持;對於2歲以下小兒、6小時內曾服用過氨茶堿或病史問不清是否用過茶堿製劑者,不給負荷量,而直接靜脈滴注氨茶堿1mg/(kg·h)。
氨茶堿用於長期控製用藥時,主要協助吸入型糖皮質激素抗炎,其有效濃度在5?g/ml。
氨茶堿局部刺激作用較強,飯後服用或服用腸溶片可減輕其局部刺激作用。靜脈注射必須稀釋後緩慢滴注。
由於氨茶堿的有效血藥濃度與中毒血藥濃度接近,血藥濃度個體差異較大,因此提倡監測血清或唾液中茶堿濃度,及時調整用量。氨茶堿與大環內酯類、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及西咪替丁合用時,會降低其清除率,血藥濃度升高,易致中毒,應適當減量。而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利福平等藥物可誘導肝藥酶,使氨茶堿代謝加速,血藥濃度下降,合並使用應調整劑量。
●小兒哮喘怎樣正確使用止喘氣霧劑?
氣霧劑治療哮喘具有劑量小、起效快、副作用小和使用方便等優點。但如果使用不當,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療效,還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甚至會發生藥源性猝死,因此正確使用止喘氣霧劑十分重要。正確使用止喘氣霧劑,要注意以下三方麵:(1)要嚴格遵照醫囑,切不可更改醫囑或擅自用藥。氣霧劑按適應證分為兩大類:立即達到止喘目的的藥物(即β受體激動藥,常用的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和預防哮喘發作的藥物(即糖皮質激素類,常用的有倍氯米鬆、布地奈德、曲安奈德等)。這兩大類氣霧劑的作用機製不同,絕不可隨意亂用。(2)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實際工作中常見僅簡單地將氣霧劑往孩子口腔中一噴,這樣大部分的藥物並沒有被吸入,到達患兒肺部的藥物劑量很低,達不到治療效果。正確的使用方法是:患兒張口,微仰頭,先用力呼盡氣,然後在開始吸氣時掀動氣閥,同時深而緩慢地吸氣,盡量讓噴入的氣霧劑能隨氣流方向進入支氣管深部,屏氣5~10秒,再把口閉緊,用鼻慢慢呼氣;間隔2~3分鍾,再次噴霧。這樣可使藥液直達支氣管深部黏膜,使其充分發揮療效。(3)要了解氣霧劑的使用劑量,不要盲目加大劑量或縮短噴霧間隔時間。
●兒科臨床上如何正確使用洋地黃類藥物?
兒科臨床上使用的洋地黃類藥物主要有: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西地蘭)、毒毛花苷K。這類藥物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接近,治療安全範圍較窄,而且在體內過程中個體差異又較大,使用不當極易導致藥物中毒。因此臨床給藥時要特別注意此類藥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以及不良反應的防治,以有效而無中毒為標準,必須根據患兒反應找到每個患兒最合適的劑量,注意劑量個體化,並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劑量。同時長期用藥者,還應做藥物血藥濃度監測,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洋地黃類藥物的傳統用法是先獲得足夠效應而後維持之。即先於一定時間內使用達到充分發揮作用的最高允許劑量,即全效量(洋地黃化量),而後每天使用一定劑量以補充體內消除量而維持其療效,此即維持量。一般於24h內給予全效量,首次用量為負荷量的一半,另一半量間隔6~12h分兩次使用。全效量給予後12h,再加用維持量。臨床提供,但對於病情不急的患兒,為達到既能治療心力衰竭又減少毒性作用的目的,可不必先給全效量,而是逐日給予維持量,即一開始就每日給予維持量,地高辛的維持量為負荷量的1/5~1/4,2次服用,經4~5個半衰期也可達到穩態有效的血藥濃度。
小兒洋地黃中毒最常見的表現為心律失常,如房室傳導阻滯、室性早搏和陣發性心動過速等;其次為食欲缺乏、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較少見神經係統症狀,如嗜睡、頭昏、色視等。中毒時應立即停用洋地黃和排鉀利尿藥,並測定患兒血清地高辛、鉀和鎂濃度及腎功能,建立靜脈輸液通道並監測心電圖。
●小兒藥物中毒的原因和特點是什麼?
小兒藥物中毒的原因和成人有所不同,除了醫源性中毒如用藥過量或配藥錯誤、長期服藥導致蓄積中毒等原因外,大部分是由於誤服或誤用所引起的,多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誤服誤用藥物的種類多為有糖衣或甜味的藥物,或是有鮮豔色彩的外用藥。
小兒由於生理方麵的特點,如皮膚、黏膜血管豐富,表皮細嫩,腸道黏膜吸收麵相對較成人的大,血管淋巴管豐富,導致中毒的藥物吸收快,症狀出現的早,加以肝腎功能發育不健全,解毒、排泄能力較成人差,因而中毒症狀較重。
●小兒藥物(毒物)中毒的解救原則是什麼?
解救小兒藥物中毒,主要從清除尚未吸收的藥物和加速已吸收藥物的排泄兩方麵來處理。具體處理原則如下:
(1)清除毒物:通常采用催吐、洗胃、藥用炭吸附、導瀉和洗腸等處理措施。毒物攝入在4~6h內均可催吐,但神誌不清、持續驚厥、嚴重心髒病患兒禁用,6歲以下小兒慎用,以免嘔吐物吸入。促吐可用壓舌板刺激小兒咽部,但多數情況下可采用藥物催吐。洗胃要求胃管比較粗,一般用溫鹽水,避免用低滲和低溫的液體。藥用炭吸附時應注意:用吐根糖漿催吐、用乙酰半胱氨酸解救撲熱息痛的肝毒性時不能使用藥用炭;有腸鳴音才用此法;使用時加用鹽類瀉藥應注意電解質平衡。毒物進入腸道,應服瀉藥,以使毒物盡快排出。而中毒4h以上,宜用洗腸的方法解救。
(2)加速毒物的排出:可靜注或靜滴葡萄糖注射液加維生素C或用利尿藥利尿排毒;對嚴重中毒的,還可根據不同藥物的性質采用血液透析、血濾、血液灌流、血漿置換及腹膜透析等手段進行血液淨化。
●小兒常見藥物(毒物)中毒的特效解毒藥是什麼?
治療急性藥物(毒物)中毒的重要措施是應用解毒藥物。解毒藥物的作用包括阻止毒物吸收,促進毒物排泄,降低毒物毒性和對抗毒物的毒理效應。解毒藥分為一般解毒藥(非特異性解毒藥)和特效解毒藥(特異性解毒藥),後者解毒效果較好,但專一性較強,隻適用於某種或某類藥物(毒物)中毒,須及時準確使用,嚴格掌握適應症和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