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小兒常用液體療法(1 / 3)

●小兒的體液有什麼特點?

體液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持機體生物平衡和維持生命的重要條件。小兒的水、電解質、酸堿及食物成分按體重的進出量大,常不能抵禦或糾正水和酸堿平衡紊亂,調節極易受疾病和外界環境的影響。

(1)小兒新陳代謝快,產酸多,體表麵積大,水分循環量大,容易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2)雖小兒按體重計算,體液占體重百分比較高,但由於其體重小,因此實際體液儲備少。如一個3kg體重的新生兒,體液占80%,即有2400ml水分,每天出入量400ml,占全身體液的1/6;而一個60kg重的成人,體液雖僅占體重的60%,但有體液35000ml水分,每天出入量3000ml,僅占體液的1/12。因此,小兒出入量稍有變化,即可產生水、電解質失衡。

(3)小兒調節水和電解質平衡機製即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肺、腎功能不健全,容易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4)小兒任何疾病都容易發生嘔吐、腹瀉、進食喝水少、發熱、呼吸快、出汗多等情況,因此容易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小兒脫水的性質如何判斷?

脫水的性質靠現存體液滲透壓改變來判斷,在脫水時,水和電解質均有丟失。但不同病因引起的脫水其水和電解質丟失的比例不同,因而使體液滲透壓發生不同的改變。據此,可將脫水分為等滲性脫水、低滲性脫水和高滲性脫水3種。鈉是決定細胞外液滲透壓的主要成分,所以常以血清鈉的數值來判斷細胞外液的滲透壓。

(1)等滲性脫水:水和電解質成比例丟失,血漿滲透壓正常(280~320mmol/L),血清鈉正常(130~150mmol/L),以細胞外液減少為主,呈典型的脫水表現,常見於嬰幼兒的急性腹瀉。

(2)低滲性脫水:失鈉的比例大於失水,血漿滲透壓<280mmol/L,血清鈉<130mmol/L。血液呈低滲狀態,細胞外液水分流向細胞內,造成細胞外液明顯減少。在失水量相等的情況下,其失水征比等滲性脫水更明顯。因循環血量減少,可出現周圍循環衰竭,甚至休克。因細胞外液低滲,水流向細胞內,產生腦細胞水腫,可有神經症狀,如嗜睡、昏迷等。低滲性脫水多發生於吐瀉時間較久、營養不良及單純補水過多的小兒。

(3)高滲性脫水:失鈉的比例小於失水,血漿滲透壓>320mmol/L,血鈉>150mmol/L。細胞外液呈高滲狀態後,細胞內液水分流向細胞外,循環血容量得到補充,因此雖有脫水,但脫水症狀不如等滲性和低滲性脫水明顯。由於細胞內脫水,患兒常出現煩渴、發熱、皮膚幹燥現象,有時甚至出現幻覺、昏睡和抽搐等症狀。高滲脫水常見於鈉鹽攝入量過多或鈉的排泌過少,亦可由於水份損失過多(如脫水熱)等引起。

●小兒脫水程度如何判斷?

小兒等滲脫水是指水和電解質成比例丟失,血漿滲透壓正常(280~320mmol/L),血清鈉正常(130~150mmol/L),臨床上以等滲性脫水最為常見。

(1)輕度脫水:失水量為體重的5%(每千克體重50毫升)。由於身體內水分減少,患兒會稍感到口渴,啼哭時眼有淚,有尿排出,檢查見患兒一般情況較良好,兩眼窩稍有凹陷,捏起腹部或大腿內側皮膚後回縮尚快。

(2)中度脫水:失水量約為體重的5%~10%(每千克體重50~100毫升)。患兒的出煩躁,易激惹;口渴想喝水,嬰兒四處找奶頭,如果得到奶瓶,會拚命吸吮;啼哭時淚少,尿量及次數也減少;檢查見患兒兩眼窩下陷,口舌幹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內側皮膚後回縮慢。

(3)重度脫水:失水量為體重的10%以上(每千克體重100~120毫升)。患兒現為精神極度萎縮、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嚴重,啼哭時無淚流出,尿量及尿次數明顯減少。檢查見患兒兩眼窩明顯下陷,口舌非常幹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內側皮膚後回縮很慢。

●什麼是混合溶液、2:1等張含鈉溶液、3:2:1溶液、4:3:2溶液?

(1)混合溶液係由各種等張溶液按不同比例配置而成。一般將溶液中電解質所具有的滲透壓看作是溶液的張力,即等張含鈉液占混合液體量的幾分之幾,混合液即為幾分之幾張。

(2)2:1等張含鈉液由2份生理鹽水,1份1.4%碳酸氫鈉組成。1張。用於擴充血容量及糾正酸中毒。

(3)3:2:1溶液由3份5%~10%葡萄糖液,2份生理鹽水,1份1.4%碳酸氫鈉液組成。1/2張。適用於等滲性脫水補充累積損失量的需要。

(4)4:3:2溶液由4份生理鹽水,3份5%~10%葡萄糖液,2份1.4%碳酸氫鈉液組成。2/3張。適用於低滲性脫水累積損失量的需要。

●什麼是小兒補液的“三、二、一”原則?

所謂“三、二、一”原則,也就是腹瀉患兒的液體療法原則,包括三定、二步驟、一原則。

(1)三定是指定量、定性、定時間。定量就是估計需補液體的總量,定性就是確定需補液體的成分,定時就是補液速度與時間。簡言之,三定就是補多少液量,補什麼液體,多少時間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