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定量就是需補液體的總量,即臨床第一天應補充包括累積丟失量、繼續丟失量與生理需要量三個方麵,第二天以後則補充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兩個方麵。一般輕度脫水時補90~120ml/kg,中度脫水時補120~150ml/kg,重度脫水為150~180ml/kg。
②所謂定性,就是確定需補液體的成分,既補什麼液體。包括四個問題:根據患兒脫水性質確定所補液體的滲透壓;根據患兒酸中毒程度確定補堿性液的量;根據患兒的低鉀程度確定所補鉀鹽的量;根據患兒腎功能調整補液總量及成分。等滲脫水時用1/2張含鈉液;低滲脫水時用2/3張含鈉液;高滲脫水時用1/3張含鈉液;
③定時,就是確定補液速度及時間。補液速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糾正休克階段;第二階段為快速補充累積丟失量、糾正脫水階段;第三階段為維持補液階段,即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2)二步驟,即第一步驟為補充累積丟失量以糾正脫水,第二步驟為補充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以維持補液。
(3)一原則,即補液原則。①先快後慢:是指糾正休克階段補液速度最快,糾正脫水階段補液速度稍慢,維持補液階段速度要慢些②先濃後淡:是指糾正脫水階段液體張力要高些,維持階段液體張力要低些。③見尿補鉀:腹瀉患兒雖體內缺鉀,但早期血鉀並不低,若此時補鉀易致高鉀血症。補液後尿量增加,大量鉀隨尿排出,且部分血鉀移至細胞內而致血鉀下降,故此時補鉀最為安全。④隨時調整:是指臨床醫師不要機械地執行所製訂的補液方案。實施時應根據當地條件及病情變化予以及時調整。
●什麼是重度脫水?有哪些臨床表現?
重度脫水是指有10%以上體重減少或相當於體液丟失100~120ml/kg,屬兒科急症之一。患兒呈重病容,精神極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膚發灰或有花紋、幹燥、彈性極差。眼窩和前囟深陷,眼閉不合,兩眼凝視,哭時無淚,口唇黏膜極度幹燥,因血容量明顯減少可出現休克症狀,如心音低鈍、脈細數、血壓下降、四肢厥冷、尿極少或無尿。
●小兒重度脫水時應如何進行補液?
重度脫水必須使用靜脈補液,方案如下:
(1)擴容階段:重度脫水伴循環障礙者,用2:1等張含鈉液?20ml/kg,30~60分內靜脈推注或快速滴注。
(2)補充累積損失量為主的階段:若無微循環障礙,補液從此階段開始,如已擴容,累積損失量應減去擴容量。
累積量=總量÷2-擴容,8~12小時滴入,8~10ml/(kg·h)?
(3)維持補液階段:餘量於16~18小時或5ml/(kg·h)輸注
(4)糾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5mmol/L粗略計算。
血氣測定計算:5%NaHCO3?(ml)=(-BE)×0.5×體重;稀釋成1.4%的溶液(?5%NaHCO3?1ml=?1.4%NaHCO33.5ml)。以上均半量給予,同時動態監測血氣再適時補充。
(5)補鉀:見尿補鉀,鉀濃度低於0.3%,0.15~0.3g/(kg·d),需補4~6天。
(6)補鈣、補鎂:補液過程中出現抽搐,先補鈣,10%葡萄糖酸鈣1~2ml/kg;若無效,再補鎂,25%硫酸鎂0.1mg/(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後的補液由於脫水及電解質已糾正僅需要補充生理需要量,繼續丟失量,補鉀及供給熱量。一般為口服為首選,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靜脈補液。生理需要量:?60~80ml/kg,?用1/5張;繼續丟失量:丟多少補多少,用1/2~1/3張。二者加起來1/3~1/4張,12~24小時均勻靜滴。
●小兒腹瀉酸中毒有哪些臨床表現?如何糾正?
重型腹瀉多有代謝性酸中毒,往往脫水越重,酸中毒也越重。其發生原因是:腹瀉時大量堿性物質隨大便丟失;進食少和腸吸收不良,攝入熱量不足,體內的脂肪氧化增加,故酮體生成增多;脫水時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循環遲緩,組織缺氧引起乳酸堆積;腎血流量不足,尿量減少,體內酸性代謝產物排泄受阻。根據臨床表現和血漿的HCO3-測定來判斷酸中毒的程度。
根據血HCO3-可將酸中毒分為輕度(18~13mmol/L),中度(13~9mmol/L)及重度(<9mmol/L)。輕度酸中毒的症狀往往不明顯,僅呼吸稍快,若不做血氣分析難於做出診斷。較重的酸中毒會出現精神萎靡、煩躁不安、呼吸深快、心率增快、厭食、惡心、嘔吐、疲乏、無力。更嚴重者可出現嗜睡、昏睡、昏迷。嚴重酸中毒(pH<7.2)時,則心率轉慢,周圍血管阻力下降,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並由此引發低血壓,心力衰竭和室顫閾值降低。新生兒和小嬰兒的呼吸代償功能較差,酸中毒時其呼吸改變可不典型,往往僅有精神萎靡,拒食和麵色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