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以下酸中毒一般無須另行糾正,因為在輸入的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堿性溶液,而且經過輸液後循環和腎功能改善,酸中毒亦隨之糾正。對重度酸中毒可另加一部分堿性溶液,計算堿劑需要量的公式為:堿劑需要量(mmol)=[22-測得HCO3-mmolL-1×0.5×體重(kg)],一般先給予計算量的1/2;若無條件測定血氣時,可按提高二氧化碳結合力5mmol/L(10vol%)計算,如給5%碳酸氫鈉5ml/kg或11.2%乳酸鈉3ml/kg即可。
根據治療後情況考慮是否繼續用藥。嚴重酸中毒需緊急處理,使血液pH迅速恢複到7.20~7.25由於機體的調節作用,大多數患兒無需給足總需要量即可恢複,故在靜滴4小時後,應再複查血氣,決定是否繼續用藥及其劑量。
●小兒腹瀉缺鉀有哪些臨床表現?應如何治療?
小兒缺鉀主要表現在神經肌肉、心髒和腎髒方麵的症狀。例如神經肌肉的興奮性減低,精神萎靡,軀幹和四肢無力,嚴重者出現呼吸肌麻痹或麻痹性腸梗阻。還可出現腱反射、腹壁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出現遲緩性癱瘓;若呼吸肌受累則出現呼吸變淺,甚至呼吸肌麻痹;平滑肌受累可出現腹脹,腸鳴音減弱,重症可致腸麻痹。低鉀可致心肌興奮性增高,出現心律紊亂,如心跳增快,房性和室性早博多見,心音低鈍,心肌收縮無力,心音低鈍,血壓下降,甚至出現心力衰竭。心電圖改變,T波增寬,低平或倒置,U波逐漸增高,S-T段低平或下降。缺鉀可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空泡變性,使腎髒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多尿,重者有堿中毒表現。低鉀的治療主要是補鉀。糾正缺鉀可口服補充氯化鉀,如口服有困難或缺鉀嚴重者可靜脈滴注,每日補鉀為3~4mmol/kg,重症或有繼續大量失鉀者,約為4~6mmol/kg,靜滴氯化鉀的濃度和速度根據所需鉀量和不同疾病所需補液量而定。補液量大和滴速較快者,濃度亦稍低;反之,濃度可稍高;一般為0.2%(27mmol/L),不超過0.3%(40mmol)。每日補鉀總量不應短於8小時。與此同時,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控製鉀進一步丟失。
值得注意的是,低鉀血症的臨床表現不僅決定於血鉀的濃度,而更重要的是缺鉀發生的速度。起病緩慢者,體內缺鉀量達到嚴重程度,而臨床症狀不一定很重,一般隻有血清鉀低於3mmol/l時才會出現症狀。
●什麼是小兒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是WHO推薦用以治療急性腹瀉合並脫水的一種溶液,自臨床應用以來取得了良好效果。口服補液方法適用於防治輕,中度脫水。口服液要有一定的葡萄糖和鈉鹽。ORS液含有鈉90mmol/L、氯80mmol/L、碳酸氫鈉30mmol/L、鉀20mmol/L、葡萄糖111mmol/L。可用NaCl13.5g、枸櫞酸鈉2.9g、NaHco32.5g、葡萄糖20g,加水1000ml配成。因糖和鹽濃度相當,故有利於水和鹽的吸收。但新生兒和有明顯嘔吐、腹脹、休克、心腎功能不全,或其他嚴重並發症的患兒不宜采用口服補液。
ORS可用於腹瀉時預防脫水及輕、中度脫水而無明顯周圍循環障礙者。輕度脫水口服液量為40~60ml/kg,中度脫水60~90ml/kg,於8~12h內將累積損失量補足;脫水糾正後,將餘量用等量水稀釋按病情需要隨意口服。
●如何正確使用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適用於中度以下脫水,嘔吐不嚴重的患兒。其組成為: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或枸櫞酸鈉2.9g、氯化鉀1.5g、無水葡萄糖20g。臨用前加涼開水1000毫升(約2市斤)。如果是13.75g規格袋裝的口服補液鹽則加涼開水500毫升,家庭可用1市斤空醬油瓶或白酒瓶量取即可。如果是配好的ORS液體應該及時給腹瀉患兒喂服而不應放置超過24小時,以免變質失效。一般情況下,對於病輕較無脫水體征的患兒,每腹瀉一次就喂服一次,每次50~200毫升即可;對於輕、中度脫水的患兒,宜於發病後的四小時內,根據年齡大小補足500~2500毫升,以後采取“拉一次,喝一次”的辦法,一旦脫水被糾正,即停服。在口服補液過程中要隨時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如病情加重,則隨時改用靜脈補液,以免貽誤病情。應當注意的是,對於腹瀉的患兒,家長應鼓勵孩子多進食,同時應加強補充一些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鹽。
●小兒肺炎時補液應注意些什麼?
由於嬰幼兒肺炎有其病理生理方麵的特點,病程中可能伴有混合型酸中毒和高滲脫水等情況,補液的目的是保證每天液體正常攝入量,原則上,對輕度脫水的患兒一般不補液,對不能進食者,可給予靜脈補液,總液量一般控製在60ml/(kg·d),嬰幼兒用量可偏大,而較大患兒則宜相對偏小,對高熱、喘息較重或循環功能障礙的重症患兒,由於存在不顯性失水過多,總液量亦可偏高些,液體張力一般為1/3~1/5張,若伴腹瀉、脫水酸中毒,應根據血清鉀、鈉、氯及血氣分析結果,予以糾正,輸液速度為5ml/(kg·h),一旦病情好轉能口服時,則應停止靜脈補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