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時期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除維持生命正常需要外,還需攝取機體生長發育需要的各種營養素與熱能,所以需要的熱能和營養素相對較成人多。此時營養不良將影響生長發育,降低免疫力,甚至影響智力發育。青少年時期是人類對營養素需要最多的時期,由於從青春發育開始不同性別的生理需要表現出差異,因此13歲以後的男女青少年營養供給量有所區別。
●怎樣治療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病兒抵抗力極差,易於發生各種感染,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
(1)病因治療:應查明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迅速改進喂養方法。有腸道寄生蟲者在病情許可時進行驅蟲。遷延性腹瀉或慢性菌痢必須控製感染,調整飲食,加強營養。針對發病病因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貧血、電解質紊亂等並發症的治療。
(2)對症治療:促進消化,改善代謝給予多種酶(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重型營養不良,也可選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高營養液靜脈濟射。病情嚴重者,還可以少量多次輸血漿或全血。
(3)調整飲食:輕型病人以乳類喂養最好,除母乳外可采用牛乳、奶粉。在基本維持原膳食的基礎上,較早添加含蛋白質高熱量的食物。重型病人母乳喂養開始應以患兒食欲為準,何時想吃奶即何時喂,不予限製,哺乳量要循序漸進地增加。
(4)配合中醫中藥治療,如捏積、服用開胃健脾的中藥等。
●營養不良會導致什麼不良後果?
營養不良又稱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主要因蛋白質或總熱量長期攝入不足引起,多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臨床表現為進行性消瘦、體重減輕或水腫,嚴重者常有髒器功能紊亂。
(1)蛋白質缺乏:平常容易疲勞,常伴有貧血,小兒體重減輕,生長發育遲緩,以及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下降等。
(2)脂肪缺乏:小兒容易患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症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的缺乏等。
(3)糖類缺乏:小兒容易發生低血糖,臨床常表現為疲勞、生長發育遲緩。
(4)鈣不足:小兒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骨骼牙齒發育異常,有些患兒可發生低鈣抽搐等。
(5)磷不足:小兒常有食欲不振,易發生軟骨病,表現為骨骼和牙齒發育不正常,嚴重的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6)鉀不足:小兒常出現肌肉無力,嚴重的可發生心律失常。
(7)食物纖維不足:臨床上常表現為便秘等。
●什麼是維生素A缺乏症?
維生素A缺乏症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全身性疾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多見於嬰幼兒。以眼部及皮膚症狀,如夜盲、結膜幹燥、角膜軟化、毛囊角化等為主症。
眼部症狀首先表現為暗適應障礙,出現夜盲症。其次是結膜幹燥,眼淚不能濕潤結膜,患兒常眨眼、畏光,甚則結膜增厚、起皺及色素沉著,有時可在結膜顳側角膜處見到角化形成的三角形灰白色泡沫樣斑塊,稱為“畢脫斑”,最後發展成角膜幹燥,表麵失去光澤,角膜混濁、軟化和潰瘍,並易繼發感染,可導致前房積膿,治愈後可遺留白翳。嚴重者可發生角膜穿孔,甚至完全失明。但由於兩眼損害程度不一,經及時治療,有時還可保存一部分視力。皮膚黏膜症狀表現為全身皮膚幹燥、脫屑,四肢伸側及肩部明顯,因角化物充滿毛囊而呈雞皮疙瘩樣,毛發幹脆易脫落,指甲多紋而少光澤。由於黏膜病變,易反複發生呼吸道感染、泌尿係感染及尿路結石。
●如何補充維生素A?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主要有動物的肝髒、魚類、海產品、奶油和雞蛋等動物性食物。富含胡蘿卜素的食物主要是橙黃色和綠色蔬菜。當膳食中脂肪、蛋白質、維生素E攝人不足時,將影響到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的吸收。菠菜、胡蘿卜、韭菜、油菜、薺菜、馬蘭頭等每500克可含胡蘿卜素14毫克以上,每天隻要吃120~150克就能滿足兒童維生素A的需要。
隻要注意選擇食物,不偏食,滿足一天的維生素A的需要並不難,但對於乳母、嬰兒等一些特殊人群,完全從食物中滿足需要則比較困難,可以用添加魚肝油的辦法,但要注意用量不宜過多。為了預防北方季節性的缺乏,最好在有綠葉菜季節,多吃一些富含胡蘿卜素的蔬菜,使體內有一定的貯存。建議兒童期400~500mgRE。
●維生素A中毒有何表現?
維生素A屬脂溶性維生素。兒童超過30萬?,即可致急性中毒;如連續每日服10萬?超過6個月,也可致慢性中毒。出現中毒症狀時血中維生素A濃度多為8000~20000?/L。
維生素A中毒症可分為下列二型:
(1)急性型:由於患兒對維生素A的敏感性有個體差異,以及肝髒維生素A儲存量不同,中毒劑量可有較大的差異。一般維生素A注射300,000IU,可於數天內產生中毒症狀。表現為食欲減退、煩躁或嗜睡、嘔吐、前囟膨隆、頭圍增大、顱縫裂開、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在急性型常見。患兒如無神經係統感染征,突然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結合攝入大量維生素A病史,停用維生素A後症狀迅速消失,診斷可以確立。
(2)慢性型:為過量長期服用引起,早期有食欲減退、煩躁或嗜睡,常伴低熱、多汗、體重不增,繼而出現轉移骨痛,伴局部腫脹,有壓痛而無紅、熱征象。以長骨及四肢骨多見。較少見顱內壓增高征象。皮膚可有搔癢、脫屑、皮疹、口唇皸裂、毛發枯幹、肝脾腫大、腹痛、肌痛、出血、腎髒病變,及再生低下性貧血伴白細胞減少等,血堿性磷酸酶多有增高。除上述症狀及體征外,X線檢查對本病確診有特殊價值。
●什麼是腳氣病?
腳氣病即維生素B1或硫胺素缺乏病。硫胺素是參與體內糖及能量代謝的重要維生素,其缺乏可導致消化、神經和心血管諸係統的功能紊亂。常發生在以精白米為主食的地區,常見病因為攝入不足、需要量增加及吸收利用障礙。
嬰兒腳氣病發病常很突然,以神經係統症狀為主者稱腦型;突發心力衰竭者稱心型。年長兒症狀近似成人,以水腫和多發性神經炎為主。嬰兒及乳母有維生素B1缺乏飲食史和典型症狀體征,診斷不難,但嬰兒常突發重症,病情進展快,必須盡早確診、搶救。遇診斷有困難時可予以維生素B1試驗性治療;年長兒患周圍性神經炎者呈現蹲踞時起立困難、膝反射消失、擠壓腓腸肌疼痛等體征,有助於診斷。實驗室檢查:維生素B1負荷試驗尿中排出量減少;血丙酮酸、乳酸濃度增高;紅細胞轉酮酶活性降低,在診斷上均有意義。如臨床表現符合維生素B1缺乏症,治療後好轉,停藥則複發,須考慮遺傳性丙酮酸羧化酶缺陷引起的維生素B1依賴症。
●怎樣預防與治療維生素B1缺乏症?
預防方麵:加強孕婦、乳母營養,按時添加輔食。維生素B1需要量乳母每天為3~4mg,嬰兒每天至少0.5mg,幼兒l~2mg。
治療方麵:一股口服維生素B1每日15~30mg,應同時治療乳母,每日給予維生素B160mg。重症患兒或消化道功能紊亂時可采用肌注,每次10mg,一日2次,或每日靜脈注射50~100mg,需用靜脈注射製劑,勿用葡萄糖液稀釋,以免因血中丙酮酸增高,加重病情。有驚厥或心力衰竭時應同時對症治療,進行搶救,盡量不用高滲葡萄糖液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後者對抗維生素B1,也可加重病情。應同時補充其他B族維生素,但煙酸、葉酸不宜過多,因可阻礙維生素B1的磷酸化作用。其他營養素也應給予足量。
●什麼是佝僂病?
佝僂病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全身性疾病,因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失調和骨骼改變,同時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佝僂病雖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因發病緩慢,易被忽視。一旦出現症狀,能使孩子體質虛弱,抵抗力降低,容易並發腹瀉、肺炎等疾病。常見病因為:維生素D攝入不足、日光紫外線照射不足、及其它因素,如生長過速、食物中鈣、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適宜、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腸道疾病等,均可導致佝僂病的發生。
●.佝僂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1)活動早期(初期):主要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小兒易煩躁,出汗多,睡眠不安,夜驚,夜哭。在哺乳和睡覺時愛出汗,汗有酸味,並刺激頭皮發癢,於是在枕頭上摩擦而出現後頭部環狀脫發,稱為“枕禿”,這些症狀出現在2~3個月的嬰兒。
(2)活動期:主要是骨骼改變,多在骨骼生長發育最快的部位發生。4~6個月的小兒,顱骨生長快,會因鈣質沉著少而出現顱骨軟化,用手按壓時猶如像壓在乒乓球上的感覺。8~9個月以後,頭可呈方形或馬鞍狀畸形,骨縫加寬,骨邊緣發軟,囟門較大,至18個月時仍未閉合。出牙晚且順序不規律。相繼出現“串珠肋”(即在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膨大如珠)和“雞胸”,也可伴有肋骨下緣外翻,腕部及踝部骨骼膨大,形如手、腳鐲。會走後可出現“X”和“O”形腿。此外,患兒腹部膨大,頭發稀疏幹枯,動作和智力發育均慢。血鈣、血磷可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長骨X線照片在疾病活動期均有不同改變。
(3)恢複期:經適當治療臨床症狀逐漸減輕或接近消失,精神活潑,肌張力恢複。
(4)後遺症期:多見於3歲以後的小兒,臨床症狀消失,僅遺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怎樣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1)綜合預防措施:
①衛生宣教:利用各種形式宣傳科學育兒和佝僂病防治知識;
②係統管理:對孕婦、新生兒及嬰兒開展係統保健管理;
③科學喂養:提倡母乳喂養,換乳期合理添加輔食;
④利用日光:指導家長經常帶小兒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以獲取維生素D;
⑤加強護理:指導家長做好生活及衛生護理,定期進行預防接種,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和腹瀉、貧血等急慢性疾病。
(2)藥物預防方麵:
①胎兒期預防:娠期孕婦和胎兒對維生素D、磷、鈣的需要日益增加,應經常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患有低鈣血症者應積極治療。對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體弱多病或娠期後期在冬季時,應補充維生素D和於7個月時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800IU口服;或者每月5萬IU1次或分次口服;或者給予1次15~20萬IU,同時服用鈣劑。
②嬰兒期預防:小兒出生後2周即可應用維生素D預防。1)每天法:每天口服維生素D400~800IU,至周歲;2)每月法: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維生素D5萬IU,至周歲;3)每季法:每季口服維生素D15~20萬IU,至周歲。
③幼兒期預防:小兒1歲後可采取“夏秋季曬太陽,冬季服維生素D”的預防方法。一般於冬季給予維生素D1次15~20萬IU1次口服。
●怎樣治療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治療目的在於控製活動期,防止畸形和複發,故應早期發現,采取綜合治療(營養、日光、藥物、防治並發症等)。
(1)活動期:注意供給豐富的營養,盡量母乳喂養,及時添加富含維生素D的輔食。增加戶外活動,讓皮膚多曬太陽。不宜久坐、久站,不要太早行走,積極防治並發症,以防止骨骼畸形。
①活動早期:給予維生素D每日50~100μg(2000~4000IU)口服,持續1個月後改為預防量,連服1~2個月。
②活動激期:給予維生素D每日250~500μg(1萬~2萬IU),口服,持續1個月後改為預防量。對於重症可考慮采用肌內注射維生素D3作突擊療法7500μg(30萬IU),連用2次,間隔2~4周。
上述維生素D治療的同時,給予適量的鈣劑、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A等輔助藥物,對改善症狀,促進骨骼發育是有益的。治療3個月後不好轉者,應查找原因,不可過多使用,以防維生素D中毒。
(2)恢複期:一般用預防量的維生素D維持。夏秋季多曬太陽即可,冬季給予維生素D10~20萬IU,一次口服,以防來年春季複發。
(3)後遺症期:加強體格鍛煤煉,對骨骼畸形可采用主動或被動運動的方法矯正。待4歲後佝僂病痊愈時考慮進行手術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