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兒童營養及營養性疾病(3 / 3)

●維生素D中毒有什麼臨床表現?

長期服用大劑量維生素D或對維生素D敏感者,或誤服用大劑量維生素D均可導致維生素D中毒。維生素D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長期大量或一次過量使用維生素D而引起。中毒劑量有很大個體差異,且與劑量大小、用藥時間長短及給藥途徑也有密切關係。一般小兒每日50μg(2000IU)/kg,連服2~3個月即可引起維生素D中毒,少數對維生素D特別敏感者,一般劑量也可引起中毒。

維生素D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由於過量維生素D引起持續高血鈣症,繼而發生鈣鹽沉積於各組織器官,引起廣泛鈣化,功能受損,出現相關的症狀和體征。多數在用維生素D1~3個月後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厭食、低熱、倦怠、煩躁,年長兒會訴頭痛。有的有惡心、嘔吐、腹瀉或頑固性便秘。多尿也是常見症狀,腎長期大量排鈣,尿中可有蛋白、紅細胞和管型。有些病例出現煩渴、脫水、酸中毒、血壓升高,心律紊亂及心髒雜音等。嚴重病例可出現驚厥,精神抑鬱、肌張力低下,運動失調及其他髒器鈣化,功能障礙等。

●什麼是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當血清總鈣量低於1.75~1.88mmol/L或遊離鈣低於1mmol/L時,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強,而發生驚厥或手足搐搦。見於2歲以下小兒。血清鈣離子濃度降低是本病的直接原因。

(1)典型症狀

①驚厥:般為無熱驚厥,突然發作,表現為肢體抽動,雙眼上翻,麵肌痙攣,意識暫時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發作停止後多入睡,醒後活潑如常。每日發作次數不定,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分或更長。輕者僅有驚跳或短暫的眼球上竄,而意識清楚。多見於嬰兒期。新生兒可隻有屏氣,麵肌抽動或雙眼凝視等。

②手足搐搦:幼兒及兒童多見。表現為雙手腕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內收貼近掌心,足踝關節伸直,足趾強直下曲,足底呈弓狀。

③喉痙攣:主要見於嬰兒。聲門及喉部肌肉突發痙攣引起吸氣性呼吸困難和喉鳴,嚴重者可發生窒息死亡。6個月以內的小兒有時可表現為無熱陣發性青紫,應高度警惕。

(2)隱性體征

①麵神經征:用指尖或叩診錘叩顴弓和口角間的麵頰部,出現眼瞼及口角抽動為陽性。正常新生兒可呈假陽性。

②腓反射:用叩診錘叩擊膝部下外側腓骨小頭處的腓神經,陽性者足部向外側收縮。

③陶瑟征:用血壓計袖帶如測血壓樣繞上臂,打氣使血壓維持在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陽性者於5分鍾內被試側的手出現痙攣症狀。

常需和無熱驚厥性疾病如:低血糖症、嬰兒痙攣症、低鎂驚厥、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急性喉炎進行鑒別。

●臨床上補鈣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1)含鈣量:選擇鈣劑首選必須了解各種鈣製劑中含鈣量。

(2)溶解度和片劑的崩解度。

(3)吸收率:決定鈣吸收率的因素有:①不同的吸收機理;②機體所處的不同狀態;③不同的年齡階段;④不同的服用時間;⑤不同的服用方法;⑥不同膳食成分對鈣吸收的影響;⑦胃酸與鈣劑的吸收。

(4)口味:選擇鈣劑時還應注意口感,孩子能否接受。過酸的如氯化鈣,過堿的如氧化鈣,氫氧化鈣其口感差,且對消化道刺激作用大

(5)價格比:目前國內市場鈣製劑花樣繁多,除了參考製劑的含鈣量,溶解度,吸收率、口感外,還得考慮價格因素。

●什麼是鋅缺乏症?

鋅(Zinc)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作為多種酶的組成成分廣泛地參與各種代謝活動。鋅缺乏症係體內長期缺乏微量元素鋅所引起,以食欲減退、生長遲緩、異食癖和皮炎為主要臨床表現。

常見病因:

(1)攝入量不足:穀類等植物性食物含鋅量較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少,故素食者易缺鋅。感染、發熱時鋅需要量增加,同時食欲下降,入量減少,易致缺鋅。

(2)吸收不良:各種原因所致腹瀉皆可減少鋅的吸收,尤以慢性腹瀉如吸收不良綜合征,脂肪瀉、膆腺囊性纖維性變等。穀類食物中含植酸鹽與粗纖維多,妨礙鋅的吸收。

(3)丟失過多:如反複失血、溶血、外傷、燒傷皆可使大量鋅隨體液丟失;肝硬變、慢性尿毒症等因低白蛋白血症所致高鋅尿症,一些藥物如長期應用皆可致鋅缺乏。

(4)遺傳缺陷:如腸病灶肢端皮炎,因小腸吸收鋅的機能缺陷,致體內含鋅量減少,血漿(清)鋅、紅細胞鋅、肌肉鋅發鋅及尿鋅等皆降低。

臨床表現:

小兒以慢性長期鋅缺乏為多見。首先表現為厭食,味覺敏銳度降低,食欲不振,攝食量減少,消化能力減弱,尚可有異食癖。生長停滯,身材矮小,性發育推遲,皮膚發炎,脫發,易並發感染性疾病,暗適應減弱等。長期缺鋅可影響腦發育,使小兒智能發育遲滯,嚴重者有精神障礙,補鋅後可逆轉。嚴重缺鋅孕婦可致胎兒生長發育落後及各種畸形,包括神經管畸形等。

●怎樣預防與治療鋅缺乏症應該?

預防方麵:

堅持合理膳食,保證膳食中動物性食物占一定比例。建立良好飲食習慣,不挑食、偏食。提倡母乳喂養,母乳含鋅豐富,且能促進鋅的吸收,並及時添加輔食。鋅的生理需要量:小兒為每日5~15mg、孕婦每日20mg、乳母每日25mg。

治療方麵:

嬰幼兒、學齡前及青春期前兒童缺鋅影響生長發育,可每日口服鋅劑(按元素鋅計)0.5~1.5mg/kg,按推薦的每日鋅元素供給量加倍給予,最大量每日20mg,療程1~2個月,輕症可縮短,用硫酸鋅、葡萄糖酸鋅或醋酸鋅皆可。對繼發性鋅缺乏,鋅用量因吸收不良及丟失過多的嚴重程度不同而異,開始可用每日1mg/kg,為了利於鋅的吸收,口服鋅劑最好在飯前1至2小時。

低鋅所致厭食、異食癖一般服鋅劑2~4周見效,生長落後1~3月見效。非缺鋅所致者給鋅劑無效。用鋅劑治療時,應隨時觀察療效與副作用,並監測血漿鋅,同時增加富含鋅的食物。硫酸鋅等鋅劑的副作用,常見者有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如改在飯後服,可減少其副作用。

●什麼是鉛中毒?

1991年美國國家疾病控製中心製訂兒童鉛中毒診斷標準為血鉛水平超過或等於10μg/dl,不管是否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和其他血液生化變化。

兒童血鉛水平可分為5級,用以表示兒童體內安全的兒童血鉛水平以及不同程度的兒童鉛中毒:

Ⅰ級:BLL<100μg/L,本級為相對安全的血鉛範圍。

Ⅱ級:100μg/L≤BLL<200μg/L,輕度鉛中毒。

Ⅲ級:200μg/L≤BLL<450μg/L,中度鉛中毒。

Ⅳ級:450μg/L≤BLL<700μg/L,重度鉛中毒。

V級:BLL≥700μg/L極重度鉛中毒。

●如何避免鉛中毒?

WHO認為環境中對兒童威脅最大的是鉛。環境鉛汙染是造成兒童血鉛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

兒童鉛中毒的防治原則為:環境幹預是根本手段,健康教育是主要方法,臨床治療是重要環節。從家長和兒童自己方麵來說,預防鉛中毒重點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洗手,一次洗手可去除絕大部分附著在手上的鉛,要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

(2)家庭裝修:使用環保的材料進行裝修,不要使用油漆進行家庭裝修。

(3)兒童餐具:購買使用正規品牌的兒童餐具,同時避免使用有色彩和圖案的餐具。

(4)兒童玩具:購買使用質量好的玩具,並避免孩子舔咬;凡是兒童可以放入口中的玩具、文具均應定期擦洗去除表麵附著的鉛塵。

(5)接觸鉛或長期在街邊工作的家長,下班前洗手/澡,進屋前更衣。小兒不去路邊玩耍,長時間停留,避免吸入過多汽車尾氣、鉛塵。

(6)合理、平衡膳食:充足的鈣、鋅、鐵,維生素C、B和蛋白質有助於減少鉛的吸收,促進鉛的排泄。少吃含鉛食品,如傳統工藝的鬆花蛋、罐裝食品。定時進餐,空腹時鉛的吸收率倍增。

(7)定期篩查:1~6歲的正常兒童最好每年能夠測查1次血鉛。

●嬰幼兒神經精神發育的評價有那些項目?

小兒神經心理發育的水平表現在感知、運動、語言及心理過程等各種能力及性格方麵,對這些能力及性格的檢查統稱心理測驗,在嬰幼兒期常稱為發育測試或發育評價。目前采用的嬰幼兒精神運動發育評價量表主要有以下幾種,均有一定應用價值。

(1)篩查性測驗:

①圖片詞彙測驗適用於2歲半至18歲。

②丹佛發育篩選檢查(DDST)適用於0~6歲。檢查應人能、細動作、應物能、言語能和動作能。

(2)診斷性測驗

①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定(NBNA):用於窒息兒預後的測評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②蓋澤爾(Gesell)發育診斷量表:適用於0~3歲兒童。

③嬰幼兒智能發育測試(CDCC):亦適用於0~3歲嬰幼兒,分智力量表和運動量表。智力量表用以評價感知敏銳性、注意力分辨能力及對外界作出反應的能力,運動量表反應運動協調和技巧行為能力的發展。

(3)適應行為量表

適用於3~12歲小兒。適應性行為主要包括兩方麵內容:智力低下的診斷必須依靠智力測驗和適應行為評定量表,分城市與農村兩個版本,它有感覺運動、生活自理、語言發展、個人取向、社會責任、時空定向、勞動技能和經濟活動等8個分量表,共59個項目。

●什麼是兒童早期綜合發展?

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是針對處於生長發育快速階段的嬰幼兒身心特點,因地製宜創造適宜的環境、開展科學的綜合性幹預活動,使兒童的體格、心理、認知、情感和社會適應性達到健康完美狀態。

兒童早期綜合發展不等同於兒童早期教育,它關注的不僅是兒童的學習,而且重視家庭、社會對兒童生長發育的促進;不僅重視智力素質的培養,而且重視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內容包括兒童健康、兒童營養、兒童教育、環境與水汙染及兒童保護五個方麵。

兒童早期綜合發展包括0~8歲的兒童,或者指從生後到入學前這一階段。一般來講,產前階段也應包括在其中,因為這段時期對於兒童未來的健康、生長和發育均產生重要影響。其中,0~3歲嬰幼兒為發育最迅速、最關鍵的時期。隨著腦科學的新進展,0~3歲嬰幼兒早期綜合發展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什麼是發育行為兒科學?

隨著社會發展和節奏的不斷加快,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的不斷升高,兒童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人們心理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醫學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發生著轉變。盡管在傳統的兒科學領域還有著大量兒童健康問題亟待解決,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兒科疾病譜正在發生重大的改變,雖然兒童發育和行為問題並非“新發疾病”,兒童多動症、學習困難、孤獨症等發病率逐年上升,兒童發育與行為障礙已逐漸成為兒科學關注的重要問題,一門新興的學科專業――發育行為兒科學應運而生。

由於發育兒科學與兒科保健學、兒童精神醫學、小兒康複醫學另有多門學科交叉,直到1999年3月才獲得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的分支學科地位,但發展非常迅速,除了繼續發揮其作為整個兒科學的基礎作用外,也逐步確立了作為新的臨床專科的主要工作範疇、程序和模式。

我國發育行為兒科學發展的特點是起步晚,對象廣,需求量大,發展快。需求量大是目前的主要矛盾,由於家長對獨生子女期望值的不斷升高,兒童家庭結構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及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學習壓力持續加大,使兒童常見行為問題和心理行為疾病越來越突出,患病人數不斷增加,而且兒童行為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遺傳、生理、病理及社會等)構成的,診斷手法及手段在不斷地增加和完善,更多先進技術有待於應用,治療手段和手法不斷增加。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近年來發育行為兒科學也是飛速發展的一門學科,隨著分子醫學的發展,使許多兒童心理疾病在病因、診斷方法、治療及幹預方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