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濕肺:多見於足月兒,症狀輕,病程短,不易和輕型肺透明膜病區別,但濕肺的X線表現不同,可鑒別。
(3)顱內出血:顱內出血時可能呼吸不規則或伴呼吸暫停,但也可能無症狀,需作顱腦B超檢查,以明確顱內出血的診斷。
●什麼是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
胎糞吸入綜合征(MAS)是指胎兒在宮內或產時吸入混有胎糞的羊水,導致呼吸道和肺泡機械性阻塞和化學性炎症,生後出現以呼吸窘迫為主,同時伴有其他髒器受損的一組綜合征,多見於足月兒或過期產兒。
●胎糞吸入綜合征有哪些臨床表現?
吸入較少者可無症狀,大量吸入可致死胎或生後不久死亡。臨床表現包括以下幾方麵:
(1)羊水中混有胎糞:是診斷胎糞吸入綜合征的先決條件。
(2)呼吸係統表現:症狀的輕重與吸入羊水的物理性狀(混懸液或塊狀胎糞等)及量有關。吸入少量和混合均勻羊水者,可無症狀或症狀較輕;吸入大量混有粘稠胎糞羊水者,可致死胎或生後不久死亡。一般常於生後數小時出現呼吸急促(>60次/min)、發紺、鼻翼扇動和吸氣性三凹征等呼吸窘迫表現,少數患兒也可出現呼氣性呻吟。早期兩肺有鼾音或粗濕羅音,以後出現中、細濕羅音。如呼吸窘迫突然加重和一側呼吸音明顯減弱,應懷疑發生氣胸。
(3)肺動脈高壓表現:主要表現為嚴重發紺,吸氧濃度>60%,發紺仍不緩解;發紺程度與肺部體征不平行。
常見的並發症包括:氣漏、肺動脈高壓、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繼發感染、缺氧缺血性腦病、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
●胎糞吸入綜合征有哪些胸部X線表現?
胸部X線表現按輕重程度,胸片分三型:
(1)輕型:肺紋理增粗,輕度肺氣腫,心影正常;(2)中型:肺野有密度增加的粗顆粒或片狀團塊,雲絮狀陰影,或節段性肺不張伴肺泡氣腫心影縮小;(3)重型:兩肺有廣泛的粗顆粒陰影或斑片狀雲絮影,常並發氣漏,表現縱隔積氣或氣胸。
●新生兒肺炎如何分類?
按性質分為吸入性肺炎(吸入羊水、胎糞或乳汁)和感染性肺炎(產前感染、產時感染及產後感染);按病原分為細菌性、病毒性、支原體、衣原體、真菌、弓形蟲肺炎等。吸入性肺炎可馬上發病,產前感染多在娩出24小時內發病;產時感染需數天或數周發病;產後感染依病原體不同而不同發病。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病因和感染途徑有哪些?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可發生在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出生前和出生時感染的肺炎又稱為宮內感染性肺炎。出生前感染可以是胎兒吸入被汙染的羊水或孕母感染了某些病毒、細菌或原蟲等病原微生物後通過血行傳播給胎兒,常見的病原體為革蘭陰性杆菌、B族溶血性鏈球菌、生殖道支原體、沙眼衣原體、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出生時感染可以是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吸入孕母產道內汙染的分泌物或斷臍時消毒不嚴所致,其病原體和出生前感染吸入汙染羊水所致的肺炎相似,以革蘭陰性杆菌為多見。出生後的感染性肺炎其病原體的來源可為周圍人群的接觸傳染,也可是由於新生兒其他部位的感染通過血行傳播至肺,其主要的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醫院內感染的病原菌則多為耐藥的革蘭陰性杆菌和葡萄球菌。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1)宮內感染性肺炎:常於出生時已有症狀,如出生時窒息,出生後不久即出現呼吸困難,病情嚴重,進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狀明顯,而肺部體征出現較晚,X線表現也出現較晚。
(2)出生後感染性肺炎:其臨床表現和嬰兒感染性肺炎表現相似,常表現為發紺、氣促、口吐白沫、精神萎靡、食欲差、體溫異常(早產兒或重症者常為體溫不升)等。新生兒咳嗽反射差,多數患兒肺炎時可無咳嗽症狀。肺部聽診主要為水泡音或肺底撚發音,呼吸道合胞病毒、衣原體肺炎可聞及哮鳴音,部分患兒肺部聽診可以陰性。
●新生兒肺出血並發症的原因有哪些?
(1)缺氧:缺氧是肺出血最常見的病因。多見於窒息、呼吸窘迫綜合征,胎糞吸入綜合征,肺發育不良和顱內出血等嚴重缺氧性疾病。
(2)感染:感染是第二高峰的主要原因,原發疾病主要是敗血症和肺炎。
(3)低體溫:寒冷損傷綜合征、硬腫症及各種嚴重疾病時的低體溫在這些疾病的終末期常出現肺出血。
(4)充血性心力衰竭:如大型室間隔缺損、大型動脈導管未閉、大血管錯位等可導致嚴重肺血管充血而發生肺出血,以足月兒較多見。
●新生兒肺出血如何預防及治療?
預防原發病的發生是減少新生兒肺出血的關鍵。
(1)重視產前檢查,預防胎盤功能不全,胎兒窒息。
(2)在寒冷季節分娩時要注意對新生兒保暖,預防硬腫症。
(3)盡力預防新生兒感染尤其要避免肺炎、敗血症。
(4)有硬腫症者易伴存DIC,應及時複溫。
(5)控製輸液過量過快,以防肺出血及肺水腫。
治療主要對症處理包括:
(1)保溫:保持恒溫避免體溫的太大波動。
(2)選擇適當的抗生素控製感染。
(3)糾正酸中毒:控製液體進入量,合並心衰時可用強心藥物。
(4)止血藥的應用:清理呼吸道後氣管內滴入立止血,20分鍾後可重複用藥2~3次,或用1:10000腎上腺素氣管內滴入,可重複2~3次。
(5)有貧血時可輸新鮮血或濃縮紅細胞。
(6)機械通氣:一旦發生肺出血盡可能早期應用機械通氣治療,吸氣峰壓,呼吸末正壓等參數可適當調高。
●哪些疾病易致新生兒呼吸困難?
(1)上呼吸道阻塞:如鼻後孔閉缺、巨舌畸形,小頜畸形、先天性甲狀腺腫、聲門下狹窄、聲帶麻痹、喉軟化、氣管軟化、氣管發育畸形。
(2)肺部疾病:大量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肺透明膜病,肺不張,氣胸、縱隔氣腫、濕肺,感染性肺炎,肺出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3)先天性疾病:肺發育不良,膈疝,胸腔內囊腫或腫瘤,先天性大葉性肺氣腫,肺囊腫,食管閉鎖。
(4)非肺部疾病:先天性心髒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樞神經係統損傷,代謝性疾病如酸中毒,低血糖,持續胎兒循環,出生窒息,腹脹、貧血及血液黏稠綜合征等。
●新生兒呼吸衰竭如何診斷?
新生兒呼吸衰竭診斷標準為:
(1)臨床指標:①呼吸困難:在安靜時呼吸頻率持續超過60次/分,或呼吸低於30次/分,出現呼吸節律改變甚至呼吸暫停,三凹征明顯伴有呻吟;②青紫:口唇及四肢末梢青紫;③神誌改變:精神萎靡,反應差,肌張力低下;④循環改變:肢端涼,皮膚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足根部>4秒),心率<100次/分。
(2)血氣指標:①Ⅰ型呼吸衰竭:PaO2≤6.67kPa(50mmHg),海平麵,吸入室內空氣時。②Ⅱ型呼吸衰竭:PaO2≤6.67kPa(50mmHg),PaCO2≥6.67kPa。輕症PaCO26.67~9.33kPa(50-70mmHg)。重症PaCO2>9.33kPa。
注:臨床指標1,2為必備條件,3,4為參考條件。無條件作血氣時若具備臨床指標1,2項,可臨床診斷為呼吸衰竭。
●肥厚性幽門狹窄有哪些臨床表現?
(1)嘔吐:生後2~3周開始嘔吐,非噴射狀,喂奶後1小時左右發生。吐後食欲好,有饑餓感,但體重不增加,嘔吐頻繁者,出現脫水症狀。
(2)腹部體檢可見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平坦柔軟,可見胃蠕動波,觸診在右上腹部肋緣下與右側腹直肌外處可觸到腫塊。
●肥厚性幽門狹窄應與哪些疾病相鑒別?
(1)幽門痙攣:發病早,多數出生後幾天即開始嘔吐,呈間歇性不規則的嘔吐,一般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阿托品治療有效。
(2)胃食管返流:發病早,以溢乳為主,嘔吐量少,易出現窒息甚至死亡。
(3)胃扭轉:發病可早可晚,多在喂奶後,尤其是改變體位後發生嘔吐,腹部無陽性體征,胃扭轉嚴重可發生腸梗阻症狀。
●先天性食管閉鎖的分型是什麼?
臨床多采用Gross氏五型分類法。
第Ⅰ型:食管上下段不連接,各成盲端。
第Ⅱ型:食管上段與氣管相通,下段呈盲端,兩段距離較遠。
第Ⅲ型:食管上段為盲管,下段與氣管相通,相通點一段在氣管分叉處或其稍上處,兩段間距離超過2cm者稱Ⅲa,兩段間距離不超過1cm者稱Ⅲb。
第Ⅳ型:食管上下段分別與氣管相通。
第Ⅴ型:無食管閉鎖,但有瘺與氣管相通,呈“H”型改變。
●先天性食管閉鎖及食管氣管瘺有哪些臨床症狀?如何診斷?
出生後即出現唾液增多,不斷從口腔外溢,量多時可從鼻腔湧出,呈“螃蟹”樣吐沫。第一次喂奶或喂水時有嗆咳、嘔吐,呈現呼吸困難、鼻扇、甚至青紫。
診斷依據包括:
(1)有明顯臨床症狀者。
(2)從鼻腔或口腔插8號胃管,插到8~12cm時有明顯受阻而折返回口腔,反複2~3次有此現象。
(3)X線胸片:對於插管無受阻者,管內注入碘油1~2ml做碘油造影,即可診斷,忌用鋇劑。
●什麼是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是高危新生兒的一種腸道病,是新生兒尤其早產兒階段一種嚴重、需要急救治療的疾病。臨床上以腹脹、嘔吐、便血為主要表現。病理上可見小腸和結腸有壞死性病變,以及腸壁囊樣積氣,腸穿孔等改變。腹部X線片以腸管擴張充氣、腸壁囊樣積氣為特征。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本症多見於早產兒、足月小樣兒,於生後2~3周內發病,大都發生於生後2~12天。臨床上以腹脹、嘔吐和便血為主要症狀,部分病例有腹瀉稀便。嘔吐物含膽汁或咖啡色血性液體,重症可並發腸穿孔及腹膜炎,表現為體溫不升、嗜睡、麵色蒼白、呼吸暫停、腹壁皮膚紅腫,常伴有敗血症及DIC。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腹部X線檢查有哪些異常表現?
X線腹部立位平片可見腸脹氣、腸間隙增寬及氣液麵;胃、腸囊樣積氣及門靜脈積氣;腹腔內遊離氣體及腹水征。如見到腸管僵直、位置固定,常提示壞死腸管所在。以上X線改變中腸脹氣是最常見的改變,胃、腸囊樣積氣及門靜脈積氣征是本病的特征性改變,在X線片上可呈囊狀、線狀或圓圈狀透亮區,在門脈區可見樹枝樣透亮影。X線改變必須進行動態觀察。
●如何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1)治療原則:一般先按內科治療,如內科治療過程中出現手術指征,即行外科手術治療。
(2)治療方案:
①內科治療:
1)絕對禁食:一般至少需禁食7~10天,恢複喂養前除臨床症狀消失外,必須糞隱血陰性。先少量,逐步增加奶量。喂奶後如出現腹脹及嘔吐,則需立即再次禁食。
2)胃腸減壓:引流過程中如腹脹消失,引流物由膽汁轉為乳白色胃液時即可拔除引流管。
3)補液及糾正電解質紊亂:禁食期間每日給予液量100~150ml/kg,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同時補充營養,可采用靜脈內營養或每隔1~2天給予靜脈輸注血漿或白蛋白。
4)抗生素治療:可使用氨苄西林或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靜滴治療。
②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的指征為:
1)發生氣腹;
2)腹膜炎症狀體征明顯,腹壁明顯紅腫等提示有腸壞死或有膿腫;
3)經內科積極治療臨床情況繼續惡化。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該如何預防?
(1)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
(2)提倡母乳喂養,避免高滲喂養。
(3)預防早產,預防腹瀉。
(4)對分娩過程中或出生後有引起胃腸道缺血缺氧因素存在的新生兒,應延遲開奶。
●什麼是胎糞性腹膜炎?
胎兒時期發生的腸穿孔導致胎糞流入腹腔引起的腹膜無菌性、化學性炎症,稱胎糞性腹膜炎。是新生兒腹膜炎中較多見的一種,亦是新生兒嚴重的急腹症之一。
●胎糞性腹膜炎如何進行臨床分型?
(1)腸梗阻型:腸穿孔已愈合,形成腸粘連、狹窄或閉鎖。患兒出生即有典型腸梗阻表現,如膽汁性嘔吐、腹脹,X線攝片呈現腸管擴張和多個液平麵,且有明顯的鈣化斑塊。
(2)腹膜炎型:
①局限性氣腹:腸穿孔被纖維素粘連包裹,形成假性囊腫,囊內含有氣體和液體。
②遊離氣腹:腸穿孔仍然存在,未被包裹,迅速發生細菌性腹膜炎,出生即嘔吐、腹脹、呼吸困難、紫紺。X線示橫膈抬高及膈下遊離氣體。
③無症狀性腸梗阻型:出生時腸穿孔已愈合,腹腔內雖有粘連但無腸梗阻,腹部X線平片有鈣化斑塊陰影,部分病例可潛伏著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可能。
●什麼是胎糞性腸梗阻?
胎糞性腸梗阻是指腸內聚集稠厚胎糞,腸蠕動不能將其排出,而引起功能性腸梗阻,稱胎糞性腸梗阻。與胰腺囊性纖維化、胰腺腺泡萎縮及分泌減少、胃腸粘膜分泌腺囊性纖維變等因素有關。
●哪些疾病易致新生兒青紫?
新生兒青紫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症狀之一,可見於肺部疾病、先天性心髒病、中樞神經係統損傷及某些血液病。
(1)中心性青紫:
①肺源性青紫:如新生兒窒息、呼吸道先天性畸形、肺透明膜病、肺炎、肺氣腫、氣胸、先天性膈疝、持持胎兒循環等。
②心源性青紫:常見於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髒病,在新生兒期常見有法洛氏四聯症、大血管移位、肺靜脈異位引流、總動脈幹和嚴重肺動脈狹窄等。
(2)周圍性青紫:
①全身性疾病:心力衰竭、紅細胞增多症、硬腫症等。
②局部血流障礙:分娩時先露部位受壓,如麵部、臀部等均可出現青紫。此外新生兒生理情況下,肢端也可出現青紫。
(3)其他:如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異常血紅蛋白增多症、後天性高鐵血紅蛋白症等均可引起青紫。
●什麼是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
持續肺動脈高壓又稱持續胎兒循環,是指由多種原因所引起的新生兒出生後肺循環壓力和阻力持續增高,使由胎兒型循環過渡到正常“成人”型循環發生障礙,以至於在動脈導管和卵圓孔水平出現右向左分流,從而導致嚴重的低氧血症和青紫,甚至死亡。
●持續肺動脈高壓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1)用100%氧吸入試驗10~15分鍾後青紫不能改善。
(2)右側橈動脈與股動脈之間的血氧分壓差>15~20mmHg或血氧飽和度差值>10%,提示動脈導管水平存在右向左分流。
(3)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測定肺動脈壓是主要的診斷方法。
●如何治療肺動脈高壓?
(1)改善缺氧的症狀:鼻導管給氧或頭罩給氧,如仍有呼吸困難,青紫,PaO2<80mmHg,可用機械通氣治療,選擇適當氧濃度維持SaO2在90%以上。
(2)藥物治療,降低肺動脈高壓。先用硫酸鎂負荷量200mg/kg,以10%濃度30分鍾靜滴後,用20~50mg/kg·h維持,同時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靜滴。用藥過程中要監測血壓。
(3)一氧化氮吸入:開始用15ppm吸入,3~4小時後降為5~6ppm,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撤離。
●什麼是新生兒貧血?
新生兒期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值正常情況下有生理改變,且受一些圍產期因素影響。在考慮診斷貧血前必須有所識別。一般認為生後2周靜脈血血紅蛋白﹙Hb﹚≤130g/L、毛細血管血血紅蛋白≤145g/L診斷新生兒貧血。新生兒貧血包括生理性貧血和病理性貧血,後者一般由失血、溶血、紅細胞生成障礙三種原因之一引起。急性失血或嚴重溶血可危及嬰兒生命或產生不良後遺症,必須及時診斷和治療。
●新生兒失血性貧血的分期分型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