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胃-食管返流?
胃、食管返流是指胃內容物,包括從十二指腸流入胃的膽鹽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可分為功能性和病理性兩種。
(1)功能性反流:多發生於6個月以下嬰兒,由於小嬰兒食管下端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或神經肌肉協調功能差,可出現反射性鬆馳而使食物進入胃內物又返流至食管排出體外,多出現於日間餐時或餐後,睡眠時較少發生,生長發育不受影響。隨年齡增長症狀減輕,通常不需治療。
(2)病理性反流:由於食管下端括約肌的功能障礙和(或)與其功能有關的組織結構異常,以致食管下端壓力低下出現反流。常發生於睡眠、仰臥位及空腹時,引起一係列臨床症狀和並發症。本病症狀複雜,通常可分為典型症狀:嘔吐為主。嬰幼兒:溢奶、反芻;年長兒:反酸、反胃,噯氣、胸骨後或劍突下燒灼感,嚴重者嘔血、黑便。非典型症狀:拒食、吞咽困難、上腹痛、胸痛、體重減輕或不增,生長發育不良,貧血、易激惹、夜驚。消化道外症狀:支氣管哮喘、反複呼吸道感染、呼吸暫停或嬰兒猝死綜合症。聲嘶、慢性咳嗽、慢性咽喉炎、中耳炎、鼻竇炎、口腔潰瘍。
●小兒胃食管反流如何治療?
胃、食管反流的治療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包括改變生活方式、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
(1)生活方式的改變:體位的調節,嬰幼兒最佳體位是前傾俯臥位,上身抬高30度,這種體位能減少反流,促進胃排空,減少能量消耗。年長兒清醒時最好的體位是站立和坐位,睡眠時保持右側臥位,床頭抬高20~30cm,以促進胃排空,減少反流頻率及反流誤吸。
飲食以稠厚飯食為主,少量多餐,盡量減少胃的容量。睡前2小時不予進食,避免食用酸性飲料、高脂飲食、巧克力和辛辣食品。
(2)內科藥物治療:包括製酸和抗酸劑、粘膜保護劑和促動力劑。
促胃腸動力藥:能提高食管擴約肌張力,促進食管和胃排空,如嗎丁啉或西沙比利,飯前半小時及睡前口服。近來提出采用小劑量2~3mg/kg,紅黴素口服皆可使用。
抗酸和抑酸藥:抑酸藥有西咪替丁、奧美拉唑等;中和胃酸藥有氫氧鋁凝膠,多用於年長兒。
粘膜保護劑:有硫糖鋁、矽酸鋁鹽等。
(3)外科手術:內科治療6~8周無效或有嚴重並發症,嚴重食管炎伴潰瘍、狹窄、食管裂孔疝者,嚴重呼吸並發症,合並嚴重神經係統疾病可作手術治療。
●什麼是鵝口瘡?如何防治?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是一種傳染性口腔疾病,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口腔不潔的患兒。新生兒多由於產道感染或因哺乳時奶頭不潔及汙染的乳具感染。
鵝口瘡可發生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頰部、舌麵、齒齦、上下唇為好發部位。這種病特有的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由於菌絲植入較深,所以不易刮掉,如強行剝離後局部粘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症狀。重症鵝口瘡斑膜可融合成大片,向下發展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此時可危及生命。患兒可伴低熱、拒食、吞咽困難,使用抗菌素可加重病情,促其蔓延。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藥物,可用2%~5%,蘇打水於哺乳前後輕輕擦洗口腔;或在斑膜處塗上12萬~20萬u/ml製黴菌素魚肝油混懸液,每日2~3次,並可口服腸道微生態製劑,糾正腸道群失調,抑製真菌生長。平時注意哺乳衛生,加強營養,適當增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
●小兒嘔吐的原因有哪些?
(1)消化道感染:由於細菌、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對胃腸道炎性刺激可呈反射性嘔吐。
(2)消化道器質性梗阻:食管、胃及腸道內容物下行受阻,被迫逆行而致嘔吐
(3)全身感染和代謝障礙等情況時可致消化功能異常而發生嘔吐。各種中毒,包括毒物對胃腸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而致嘔吐。
(3)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多為噴射性嘔吐,小腦或前庭功能異常可隨體位變動而出現嘔吐。
1~2周內的新生兒嘔吐常見病因為:誤服羊水、胃扭轉、食管閉鎖或狹窄、腸道閉鎖、胎糞性腸梗阻、胃和腸旋轉不良、肛門或直腸閉鎖、巨結腸症、腦部產傷等。
●什麼是周期性嘔吐?
周期性嘔吐也稱再發性嘔吐綜合症。其病因和發病機製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認為是一種變異型偏頭痛。抗偏頭痛的藥物如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苯噻啶及抗組胺藥物鹽酸賽庚定對周期性嘔吐的患兒同樣有較好療效。部分偏頭痛和周期性嘔吐患兒的異常腦電圖均為慢波發放,相當一部分發展為周期性嘔吐偏頭痛。
反複發作的頑固性嘔吐,多為3~10歲左右的兒童,多有家族史,兄弟姐妹中有同樣的嘔吐病。發病前有誘因,如吃得過飽、油膩食物吃得過多、饑餓、便秘、疲勞、上呼吸道感染和精神刺激等。
起病突然,每天嘔吐數次或數十次,嘔吐後不僅不能進食,也不能喝水;嘔吐物裏有膽汁、血絲,甚至大口吐血;不同程度的脫水、酸中毒或堿中毒,常有口渴、頭疼、腹痛,一般持續1~3天痊愈;發作時無中樞神經係統體征;腹部檢查、鋇餐檢查均正常;胃排空及胃電圖檢查患兒發作時有胃腸功能的異常。不發作的時候和正常孩子一樣,發作期間要注意是否出現新症狀、新體征,與相應疾病作鑒別,一般到青春期前嘔吐發作次數減少,到青春期就基本痊愈了。
●小兒腹痛多見於哪些疾病?
腹痛可由腹腔內髒的品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引起,也可由腹外器官的病變所致。
(1)腹腔內病變所致的腹痛
①炎症:如腹膜的炎症,有原發性腹膜炎、結核性腹膜炎、繼發於腹腔內髒器破裂或穿孔引起的化膿性或非化膿性腹膜炎。空腔髒器炎症所致腹痛,如食管炎、胃炎、膽囊炎、腸炎、闌尾炎等。實質髒器病變如肝炎、肝膿腫、胰腺炎等。腸係膜炎症如腸係膜淋巴結炎、腸係膜淋巴結核等。
②阻塞、狹窄等機械性因素或血管因素等:管腔髒器病變如腸、腸扭轉、腸粘連、腸梗阻、腸道結石、輸尿管結石、腸道寄生蟲病、消化道異物及胃結塊、消化道腫瘤等。實質性髒器病變如急性肝脾栓塞或破裂出血等。腸係膜血管栓塞或大網膜扭轉。盆腔髒器病變如卵巢囊腫扭轉、腹股溝嵌頓疝等。
③功能性腹痛如身心疾病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
(2)腹腔外病變所致的腹痛有全身性係統性疾病如過敏性紫癜、血管神經性水腫、蕁麻疹、腹型癲癇、白血病、糖尿病、尿毒症、風濕熱、鉛中毒、卟啉病等。腹外髒器炎症如肺炎、胸膜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均可引起腹痛。
●什麼是再發性腹痛?
兒童再發性腹痛是指發生在3歲或3歲以上兒童的一種發作性腹痛。病程超過3個月以上,發作次數至少超過3次。發作部位主要為臍部周圍,少數也可在其他部位。再發性腹痛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器質性腹痛是由各種原因病變所致的腹痛,功能性腹痛是指疾病的發作不能從組織結構及生化方麵變化解釋,但卻是真實存在的,並非“精神性”或“假想性”的。再發性腹痛在兒科較常見,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中10%有此症狀。隻是多數症狀較輕,因此就醫者僅占少數。
兒童再發性腹痛90%以上為功能性,不足10%病例可由器質性疾病引起。因此必須認真做好鑒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如何預防再發性腹痛?
及時預防,對於減少再發性腹痛的發病是有效的。平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飯後不要劇烈活動,節製冷飲。由於再發性腹痛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因此給孩子創造輕鬆,溫馨的生活環境在預防腹痛上占重要地位,父母應與孩子多交流,應設法解除各種誘因,及時解除孩子的心理隱患,對孩子過分順從或家長式的管教都是不對的。孩子身體不適時,父母不能過分焦慮和緊張。必要時可適量給予鎮靜劑
●何為小兒功能性便秘?
嬰兒功能性便秘是指比正常排便的間隔時間延長,便次減少,糞質堅硬,患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言。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胃腸道經過消化、吸收,殘渣的排泄常需24~48小時,若排便間隔超過48小時,即可視為便秘。(1)排便次數減少為主要症狀:多數病例大便次數<3次/周,僅少數患兒雖排便≥3次/周,但糞便量少且便後腹部觸診於左下腹仍可觸及糞便,或肛門指診直腸內仍有較多的糞塊,亦應視為便秘。(2)糞便形狀與硬度:(3)排便費力及便意感:排便費力在功能性便秘患兒均可出現。(4)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輔助檢查:包括直腸肛管測壓、排糞造影、結腸傳輸試驗、肌電圖、內窺鏡檢查及組織活檢等。
●小兒功能性便秘如何診斷?
診斷標準:
(1)適於4歲以下兒童:至少符合下列2項條件並持續1個月:①每周排便2次或<2次;②能自行排便後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③有大量糞瀦留史;④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難史;⑤直腸內有巨大糞塊;⑥排出糞便粗大以致於堵塞下水道,伴隨症狀包括易激惹,食欲減退和(或)早飽。一旦大量糞便排出,這些症狀很快會消失。
(2)適於4~18歲兒童:符合下列2項或以上,症狀每周至少1次持續2個月以上,但腸易激惹綜合症診斷依據不足;①排便服次/周或不足2次。②每周至少有一次大便失禁;③有大量糞瀦留史或有與糞瀦留有關姿勢;④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難史;⑤直腸中有巨大糞塊;⑥排出糞便粗大以至於堵塞下水道。根據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腹部x線、鋇餐檢查、b超、肛腸鏡、乙狀結腸鏡、結腸傳輸試驗、肛門直腸測壓、排便造影等檢查,除外先天性巨結腸、脊柱裂、脊柱畸形、內分泌及代謝性(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及消化係統病變等疾病。
●小兒功能性便秘如何治療?
(1)基礎治療:功能性便秘治療尤其要強調基礎治療的重要性。主要包括排便習慣訓練,幫助患兒建立合理飲食結構,足量飲水,增加攝入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增加運動量,保持患兒愉快精神狀態,努力形成定時排便生物鍾,恢複腸道正常運轉與排空,調節糞便質地,解除便秘引起不適,建立正常排便規律和排便行為。於每天使用非刺激性瀉藥如乙二醇、礦物油、乳糖、含有氧化鎂牛奶等,逐步軟化糞塊直到幾天或幾周後排出。有效維持的關鍵是保證無痛性排便直至患兒覺得排便是舒適的,並願意進行排便訓練。
(2)藥物治療:包括去阻塞治療和維持治療。灌腸、直腸栓劑和口服給藥均可達到去阻塞目的,包括溫鹽水、開塞露和滲透性通便劑等。維持治療藥物包括液狀石蠟、乳果糖、鎂乳、聚乙二醇粉和山梨醇。藥物治療如促胃腸動力藥、微生態調節劑益生菌、益生元等均有一定作用。
(3)對於治療困難、年齡較大(6歲以上)可主動配合兒童,還可輔以為心理治療和生物反饋治療,以促進其正確控製肛門括約肌和盆底肌收縮。
(4)中醫中藥:中醫學認為便秘病在大腸,涉及肺脾胃肝腎等髒腑,根據寒熱虛實症候辨證用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表裏同治,不良反應少。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到療法。
●嬰幼兒為什麼容易發生腹瀉?
嬰幼兒易患腹瀉病,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嬰幼兒消化係統發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適應食物質和量的較大變化;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重,嬰幼兒水分代謝旺盛,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肝、腎功能發育不成熟,容易發生消化道功能紊亂。
(2)機體防禦功能差。①嬰兒胃酸偏低,胃排空較快,對進人胃內的細菌殺滅能力較弱;②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腸道分泌型IgA均較低;③正常腸道菌群對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
(3)人工喂養
母乳中含有大量體液因子(SIgA、乳鐵蛋白)、巨噬細胞和粒細胞、溶菌酶、溶酶體,有很強的抗腸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雖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熱過程中被破壞,而且人工喂養的食物和食具極易受汙染。故人工喂養兒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高於母乳喂養兒。
●什麼是“生理性腹瀉”?
有些嬰兒自出生後,或經過不長的一段時間,出現大便次數增加,而且持續時間較久。每天大便少則3~4次,多則6~7次。大便外觀稀稠,消化尚可,水分不多,色發黃綠,無膿和血。多見於6個月內的嬰兒,體型較胖,常有濕疹。在整個腹瀉階段從沒有發熱,雖然腹瀉已久,精神食欲卻一直很好,體重和身高及其他方麵了的發育均正常。說明腹瀉並沒有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所以不屬於病態,故稱生理性腹瀉。這種腹瀉無須任何治療,一般在逐步添加輔食後,大便次數和性質就會變好了。
●小兒腹瀉的感染因素有哪些?
(1)病毒感染:80%嬰幼兒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腸炎主要病原為輪狀病毒,其次有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道腺病毒),諾沃克病毒、冠狀病毒、星狀和杯狀病毒等。
(2)細菌感染(不包括法定傳染病):主要有致腹瀉大腸杆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等。
(3)其他:真菌和寄生蟲。前者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曲菌、毛黴菌等;後者主要指藍氏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
●小兒腹瀉的發病機理是什麼?
(1)非感染性腹瀉:
①母乳的營養成分超過小兒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時,便會使小兒發生腹瀉;②過早喂食大量澱粉或脂肪類食物;③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斷奶;④氣候突然變化也易誘發腹瀉。
(2)感染性腹瀉:
大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食入汙染的水、食物或通過汙染的手傳播而進入消化道。當機體的防禦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襲並產生毒力時可引起腹瀉。包括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①細菌感染性腹瀉:
1)致病性大腸杆菌(EPEC)腸炎:發病之初EPEC特異性地粘附於小腸粘膜表皮細胞上,可借其動力穿通腸上皮細胞表麵的粘膠層,使形成菌落,結果導致小腸上皮微絨毛的損傷。
2)產毒性大腸杆菌(ETEC)腸炎:ETEC與EPEC是不同的血清型,其致病作用有兩個步驟:①先在小腸粘膜細胞上粘附,並在其表麵定居、繁殖,這階段主要由細菌的特殊菌毛完成;②第2步產生腸毒素:一個為不耐熱毒素(LT),其結構、致病機製和免疫學性質與霍亂黴素相似。進入細胞發揮其生物學作用:活化細胞上的腺苷酸環化酶,使ATP轉化為cAMP,使細胞內cAMP明顯增高,導致腸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過多,並抑製鈉的再吸收,腸液分泌過多,腸蠕動劇增,而瀉出大量水樣便。另一種為耐熱毒素,其活性部分分為STa和STb,後者為腸毒素主要成分,它刺激鳥苷環化酶,使細胞內cGMP增高,氯化物吸收減少,引致腸液分泌增多。
3)侵襲性大腸杆菌(EIEC)腸炎:EIEC是誌賀菌樣大腸杆菌。主要特點是能侵入大、小腸粘膜,穿入上皮細胞內,使細胞蛋白溶解並在其中生長繁殖,使粘膜刷狀緣受損,局部發生潰瘍甚至出血,所以臨床大便表現似痢疾。
4)空腸彎曲菌腸炎:已發現空腸彎曲菌可使腸cAMP增高,引致腸液分泌增多而導致腹瀉。另有細菌毒素,具體發病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②病毒性感染性腹瀉:
病毒性腸炎發病機理與細菌性者不同,無cAMPT及cGMP增多現象。以輪狀病毒腸炎為例,輪狀病毒感染後,先侵犯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小腸表麵上皮受損,且由感染處向周圍廣泛擴展,直到侵及全部小腸。小腸表麵上皮受損後,陷窩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脫落,而陷窩上皮增生迅速,自陷窩向外發展,覆蓋小腸腔表麵,這些新增生的上皮細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無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大量腸液積於腸腔,而排出水樣大便。Norwalk病毒在小腸也有類似上述的發病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