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小兒循環係統疾病(上)(3 / 3)

●引起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各年齡段的發病誘因可有不同。引起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常見原因很多,60~70%的室上性心動過速患兒無器質性心髒病,20~30%的患兒原有預激綜合征,並易複發,也可發生於某些器質性心髒病,如先天性心髒病(如三尖瓣下移、房間隔缺損等)、心肌炎、風濕性心髒病等,亦可見於非器質性甲狀腺功能亢進、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心導管檢查及心髒手術後。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常見有呼吸道感染、疲勞過度、體位突然變化、情緒激動等誘因。

●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物理治療方法有哪些?

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物理治療方法的目的是通過刺激迷走神經使房室結傳導延緩和不應期延長,從而終止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但一般不能達到根治或預防複發的目的。年長兒、無心功能不全的患兒可先采用物理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如無效或當時有效但很快複發時,需用藥物治療。

(1)屏氣法:患兒平臥,深吸氣後屏氣20~30秒。此方法適用於4歲以上的小兒,但一般成功率較低。

(2)壓迫眼球或壓迫頸動脈竇法:病人取仰臥位,頭向後仰並偏向一側,操作者以三個手指於甲狀軟骨水平觸及頸動脈搏動後向頸椎方向按壓。每次隻壓迫一側,每次不超過10~20秒。成功率較屏氣法高,需警惕心髒停搏危險。

(3)咽部刺激法:用壓舌板或手指壓迫患兒咽後壁,使之產生惡心、嘔吐。此方法適用於由折返引起且無並發症的患者。

(4)冰袋法:以大小足以覆蓋患兒麵部的塑料袋,先充滿1/3袋水,再加等量冰塊,將其蓋在患兒麵上,亦可將麵部浸於4~5℃水中6~10秒鍾,同時記錄Ⅱ導心電圖,一般在15秒內可轉為竇性心律。此法適用於嬰幼兒,對心力衰竭者慎用。

●室上性心動過速急性發作的藥物治療有哪些?

藥物治療是以作用迅速、轉複率高以及副作用較少進行綜合考慮,兒科常用的藥物可考慮首選:

(1)普羅帕酮(Ic類):l~1.5mg/(kg·次),最大劑量≤100mg/次,靜脈緩慢推注。如無效,相隔20~30min可重複l~2次,複律後可口服維持,有明顯心功能不全及傳導阻滯者禁忌。

(2)洋地黃類:合並充血性心力衰竭多采用快速洋地黃製劑毛花苷C(西地蘭)或地高辛靜注。一般采用快速飽和法。首劑用飽和量的1/2,餘量分2次,每6h1次。

(3)維拉帕米(Ⅳ類):0.1~0.2mg/(kg·次),一次量不超過3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靜脈緩慢推注,15~20min後未轉複者可重複一次。並發心力衰竭、低血壓及傳導阻滯者禁用,6個月以下小兒慎用,新生兒禁用。

(4)三磷酸腺苷:嬰兒3~5mg/次,兒童7~15mg/次,快速靜脈推注。首劑無效,3~5min後可加倍劑量,重複應用l~2次。由於ATP是強烈的迷走神經興奮劑,在使用時偶可產生竇性停搏,故在使用三磷酸腺苷複律時應常規備好阿托品。

(5)其它藥物:心得安、雙異丙吡胺及胺碘酮等,在上述藥物治療無效時也可試用。

●什麼是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心房各部分心肌纖維毫不協調而無規則的顫動,使心房失去了正常有效的收縮。此病多見於器質性心髒病,如先天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以及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等,也見於心導管檢查、心髒手術後及洋地黃中毒等。

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症狀輕,多能耐受,表現為心悸、胸悶、頭暈,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休克。體格檢查時發現心音低鈍、強弱不一、心律絕對不規則、脈搏脫漏。心電圖特征為:①P波消失,代之以纖細、快速和形態各異的f波,頻率為400~700次/min,V●V3R導聯較明顯;②心室不規則,R-R間期絕對不等;③QRS波呈室上性。

●室性心動過速如何治療?

室性心動過速是一種嚴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導致嚴重的血流動力學障礙,並可發展為心室顫動,引起心源性猝死而危及生命。其治療應首先治療原發病,根據病情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

(1)電擊複律:有血流動力學障礙者的危重患兒首選電擊複律,電能量為2J/kg;嬰兒<25J,兒童每次<50J,無效者隔20~30min重複使用,一般不超過3次。洋地黃中毒者忌用。

(2)藥物治療:無血流動力學障礙者可選用藥物複律,藥物選擇如下:

①利多卡因(IB類):臨床首選,劑量1~2mg/kg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無效者隔10~15分鍾可重複1次。

②普羅帕酮(Ic類):1~2mg/kg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無效者隔15~20分鍾可重複1次,複律後以5~10μg/kg·min靜脈滴注維持。

③苯妥英鈉(IB類):對洋地黃中毒者首選。

④胺碘酮(Ⅲ類):2.5~5mg/kg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可重複2~3次。

(3)射頻消融:室性心動過速有明顯症狀,發作頻繁,藥物治療無效者可作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

(4)糾正心外因素:及時糾正心外因素,如低鉀血症、缺氧、酸中毒、心力衰竭等。

(5)預防複發:積極治療原發病,對引起室性心動過速的各種原發病可選用苯妥英鈉、心得安、異搏定、慢心律、心律平等進行治療,以減少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

●室性早搏治療原則是什麼?

通過心電圖、Holter監測(24h動態心電圖監測)、超聲心動圖、運動試驗和胸部X線等檢查,結合臨床了解是否伴有與早搏相關的器質性心髒病,特別強調注重去除造成早搏的誘因,治療基礎心髒病。

(1)適應證:

①Ⅰ類(無需藥物治療):包括:1)無症狀良性室性早搏(單純性室早),一般指無器質性心髒病,室早為單源性、偶發性者;2)左室假腱索所致室早。

②ⅡA類(不主張藥物治療):無器質性心髒病、無血流動力學改變的室早不主張藥物治療。但具有難以接受的自覺症狀者或複雜性室早有發展成嚴重心律失常傾向時,可考慮藥物治療。

③ⅡB類(可藥物治療):包括:1)無器質性心髒病的頻發或複雜性室早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2)有預後意義的室性心律失常:a.先天性心髒病術後室早;b.急性心肌炎伴有多種類型早搏;c.心肺複蘇後或持續性室速複律後的室早;d.先天性或獲得性長Q-T綜合征伴室早;e.擴張型或肥厚型心肌病合並室早;f.二尖瓣脫垂合並室早;g.洋地黃所致頻發及複雜性室早。

④Ⅲ類(必須治療):惡性室性心律失常。

(2)藥物選擇:

①伴有難以接受的自覺症狀的良性室早或有發展成嚴重心律失常傾向者可考慮選用普羅帕酮、β-阻斷劑或美西律。用藥的目的是暫緩解症狀,以利患者逐漸適應和耐受,不必長期服用。

②洋地黃所致頻發或複雜性室早及先天性心髒病術後發生的室早可選苯妥英鈉或美西律。

③對其它有預後意義的室性心律失常,可選用β-阻斷劑,亦可謹慎選用胺碘酮。

④惡性室性心律失常選用靜脈注射利多卡因或胺碘酮。

⑤臨床資料提示聯合應用胺碘酮和β-阻斷劑可能提高療效,降低病死率。

(3)病情監測,注重隨訪,定期24h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監測病情變化。

●莫氏Ⅰ型房室傳導阻滯有哪些特點?

莫氏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又稱文氏現象,是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的一個類型,其心電圖特點為:①P-R間期逐步延長,最終P波後不出現QRS波群(心室漏搏);②在P-R間期延長的同時,R-R間期往往逐步縮短,且脫漏的前後兩個R波的距離小於最短的R-R間期的兩倍。莫氏Ⅰ型房室傳導阻滯是小兒較常見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既可發生在正常小兒,也可發生在病理情況下。常見病因有房室傳導係統發育缺陷、風濕熱、藥物或電解質影響、心髒手術、迷走神經張力增高等。

●莫氏Ⅱ型房室傳導阻滯有哪些特點?

莫氏Ⅱ型房室傳導阻滯是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的一個類型,其心電圖特點為P-R間期固定不變,心房搏動部分不能下傳到心室,發生間歇性心室脫漏,且常伴有QRS波的增寬。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產生原因有風濕性心髒病、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嚴重缺氧、心髒手術後及先天性心髒病(尤其是大動脈錯位)等。

臨床表現根據阻滯的嚴重程度與心室率的快慢而異,當心室率過緩時可引起胸悶、心悸,甚至產生眩暈和暈厥。聽診時除原有心髒疾患所產生的聽診改變外,尚可發現心律不齊,脫漏搏動。

●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有哪些特點?

Ⅲ°房室傳導阻滯是指心房的激動完全不能下傳至心室,故又稱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臨床上部分小兒並無主訴,重者因心搏出量減少而自覺乏力、眩暈、活動時氣短,最嚴重的表現為阿-斯綜合征發作,意識喪失,甚至發生死亡。有些患兒則表現為心力衰竭以及對應激狀態的耐受能力降低。體格檢查時脈率緩慢而規則。第一心音強弱不一,有時可聞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絕大多數患兒心底部可聽到Ⅰ~Ⅱ級噴射性雜音。部分患兒可聞及舒張中期雜音。X線檢查發現不伴有其他心髒疾患的Ⅲ度房室傳導阻滯者中60%患兒亦有心髒增大。

心電圖特點:(1)P波與QRS波群無固定關係;(2)心房率快於心室率,故P-P間期短於R-R間期;(3)心室率慢而規則,心室節律為結性或室性自身心律,結性心律時,心率>40次/min,室性心律時,心率<40次/min,QRS波群增寬,但QRS波群增寬也可由於原來存在的束支傳導阻滯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