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病情輕重懸殊是病毒性心肌炎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因此臨床症狀個體差異性很大,輕者可完全無自覺症狀或症狀輕,重者可突然出現心源性休克或阿-斯綜合征。根據病程將其分為急性期、遷延期和慢性期三期。
(1)急性期:新發病,症狀及檢查陽性發現明顯且多變,病程多在6個月以內。根據病情輕重分為輕、中、重三型。
①輕型:最常見。症狀輕或無症狀,主要為乏力、多汗、胸悶、食欲不振等。體格檢查可發現麵色稍蒼白、心前區第一心音低鈍,可有輕柔的收縮期雜音,心律不齊。
②中型:除輕型所表現的症狀外,起病較急,乏力明顯,年長常訴心前區痛。可伴煩躁不安、惡心嘔吐等症狀。體格檢查可發現麵色蒼白、呼吸急促;心界正常或略增大,心音明顯低鈍,有時可聞及奔馬律,心動過速或過緩,可有心律不齊。血壓可下降,脈壓較小;肝髒增大,有壓痛。
③重型:呈暴發型,起病急驟,1~2天內出現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病情進展迅速,可在數小時至數日內死於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嚴重心律失常。患兒極度疲乏、頭暈、煩躁,年長兒訴心前區痛,軟弱無力、手足冰涼。體格檢查可發現麵色蒼白、口唇發紺、四肢厥冷、脈搏細弱;心音低鈍,心尖區第一心音極低鈍,可聞及收縮期雜音,常有奔馬律及心動過速、過緩或嚴重的心律失常。
(2)遷延期:急性期過後臨床症狀反複出現,心電圖及X線檢查客觀檢查指標遷延不愈,心肌酶學檢查有活動的表現,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病情反複,時有加重,進行性心髒增大或反複心力衰竭,病程在1年以上。多見於較大兒童。臨床上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為主,其表現類似擴張型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是什麼?
1999年全國小兒心髒病學術會議上修訂的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準為:
(1)臨床診斷依據:
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腦綜合征。
②心髒擴大(X線、超聲心動圖檢查具有表現之一)。
③心電圖改變:以R波為主的2個或2個以上主要導聯(Ⅰ,Ⅱ,aVF,V5)的ST—T改變持續4天以上伴動態變化,竇房、房室傳導阻滯,完全右或左束支傳導阻滯,成聯律、多型、多源、成對或並行早搏,非房室結及房室折返引起的異位性心動過速,低電壓(新生兒除外)及異常Q波。
④CK—MB升高或心肌肌鈣蛋白(cTnI或cTnT)陽性。
(2)病原學診斷依據:
①確診指標:自心內膜、心肌、心包(活檢、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檢查發現以下之一者可確診。1)分離到病毒;2)用病毒核酸探針查到病毒核酸;3)特異性病毒抗體陽性。
②參考依據:有以下之一者結合臨床表現可考慮心肌炎由病毒引起。1)自糞便、咽試子或血液中分離到病毒,且恢複期血清同型抗體滴度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2)病程早期血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3)用病毒核酸探針自患兒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確診依據:具備臨床診斷依據兩項,可臨床診斷。發病同時或發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證據支持診斷者。①同時具備病原學確診依據之一者,可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②具備病原學參考依據之一者,可臨床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③凡不具備確診依據,應給予必要的治療或隨診,根據病情變化,確診或除外心肌炎。④應除外風濕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髒病、由風濕性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引起的心肌損害、原發性心肌病、原發性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先天性房室傳導阻滯、心髒自主神經功能異常、β受體功能亢進及藥物引起的心電圖改變。
●病毒性心肌炎的心電圖改變有哪些?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心電圖表現具有多樣性、多變性及易變性的特點。在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現明顯,無論在改變的類型或程度上,均可因病情變化而很快出現較大的變化。
(1)ST-T改變:是最早出現的有意義的心電圖表現,常見的有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下降,T波低平、倒置或雙向。
(2)異位心律:見的類型有:①室性早搏,一般為單源頻發性室性早搏,常見為二、三聯律,少數為多源性;②房性早搏,較室性早搏少見;③室上性心動過速。
(3)各類傳導阻滯:以Ⅰ°房室傳導阻滯最常見;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亦較多見。
(4)竇性心律失常:在安靜狀態下或睡眠中出現竇性心動過速,是心肌炎最早的表現之一。竇性心動過緩較少見。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學有哪些改變?
臨床上常通過心肌酶譜反映心肌損傷。在發生病毒性心肌炎時,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穀草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酸酶(LDH)及同工酸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升高。
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上述心肌酶均可升高,但由於酶活力的增高易受非心髒因素的影響,故應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分析。以上血清酶中以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升高對心肌損傷的診斷較有意義。另外乳酸脫氫酸酶同工酸LDH1~5血清酶譜分析也有價值,若LDH1>LDH2或LDH1>40%,則對心肌炎的診斷有一定意義。
●病毒性心肌炎如何治療?
一般多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
(1)一般治療:急性期至少應臥床休息至熱退3~4周,有心功能不全或心髒擴大者,更應強調絕對臥床休息,一般總的休息時間不少於3~6個月。
(2)抗生素的應用:為防止細菌感染,急性期可加用抗生素,主要用青黴素防治鏈球菌感染,應用1~2周。
(3)維生素C治療:大劑量高濃度維生素C100~200mg/(kg·次),快速靜滴,每日1次,療程15~30天。
(4)心肌代謝酶活性劑:輔酶Q101mg/(kg·d),口服,療程應長於3個月。1.6–二磷酸果糖(FDP)0.7~1.6ml/kg,靜脈滴注,最大量不超過2.5ml/kg,每日1次,每10~15日為一療程。
(5)免疫治療:
①腎上腺皮質激素:一般不宜常規用於早期或輕症病毒性心肌炎,對重型病人合並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紊亂(Ⅲ°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時應足量、早期應用。一般采用衝擊療法,用甲基強地鬆龍10mg/kg,2小時靜脈輸入,連用3天。
②丙種球蛋白:通過免疫調節作用減輕心肌細胞損害,可用於重症病例,總劑量2g/kg,分2~3天內靜脈滴注。
(6)控製心力衰竭:病重者用地高辛靜脈滴注,一般病例用地高辛口服,飽和量用常規的2/3量,心衰不重,病情進展不快者,可用每日口服維持量法。
(7)心律失常的治療:一般早搏次數不多、無自覺症狀者,無需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若早搏次數較多,有自覺症狀或心電圖上呈多源者,則予以治療。室上性早搏及心動過速可采用心律平、洋地黃類藥物或心得安;室性早搏可采用利多卡因、異搏定或胺碘酮等治療,多數為單用;嚴重房室傳導阻滯可用異丙腎上腺素0.5~1mg溶於葡萄糖液中,根據心室率,使用輸液泵控製性靜脈滴入;有阿斯綜合征發作者可安裝臨時心髒起搏器。
(8)積極搶救心源性休克、糾正酸堿失衡、控製液體量及速度。
●小兒心肌病是如何分類的?各型有哪些特點?
心肌病是指以心肌病變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心髒疾病,臨床上根據病因將其分兩類,即原發性心肌病和繼發性心肌病;根據病理生理可分為四類,即擴張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製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1)臨床表現:
①擴張性心肌病:臨床上最多見,占70~80%,以進行性心髒擴大及反複心力衰竭為主要臨床特點。氣促、心悸最常見。體征常有心髒擴大,可聞奔馬律及收縮期雜音,心衰時肺部可聞及濕囉音,肝髒腫大,雙下肢浮腫,可出現各種心律失常。可有腦、腎、肺等處栓塞。
②肥厚性心肌:占10~20%,多見於學齡兒童,約1/3患兒有家族史,主要表現為運動後呼吸困難、心悸、頭痛或暈厥。體征常見心界向左擴大,有抬舉性心尖搏動,在胸骨左下緣或心尖內側可聞及收縮噴射性雜音,可伴有震顫。
③限製性心肌病:占10%以下,起病較慢,有乏力、心悸及呼吸困難等。查體心界輕度擴大、心搏減弱,肺部囉音,肝髒腫大、雙下肢浮腫等,可見栓塞征象。
④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極少見,多為家家族性,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特點為心律失常、易發生猝死,多見於青年人。
(2)輔助檢查:
①X線表現:提示心影擴大,以左心室為主或普遍性擴大,呈球形,以擴張性心肌病最為明顯。擴張性及限製性心肌病可呈現心搏減弱,肺淤血表現,限製性心肌病可見心內膜鈣化影。
②心電圖表現:出現ST—T改變及各種心律失常。擴張性及肥厚性心肌病常表現為左心室肥厚,限製性心肌病常見右心室肥厚。肥厚性心肌病在Ⅱ、Ⅲ、avF導聯及左側胸前導聯常出現異常Q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