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小兒泌尿係統疾病(上)(1 / 3)

●小兒泌尿係統的解剖生理特點有哪些?

(1)解剖特點:

①腎髒:小兒年齡越小,腎髒相對愈重;新生兒兒兩腎重量為體重的1/125,而成人兩腎重量為體重的1/220。嬰兒腎髒位置較低,其下極可低至髂脊以下第4腰椎水平;2歲以後始達髂脊以上,右腎位置稍低於左腎。

②輸尿管:嬰幼兒輸尿管長而彎曲,管壁肌肉和彈力纖維發育不良,容易受壓及扭曲導致梗阻,易發生尿瀦留而誘發感染。

③膀胱:嬰兒膀胱位置比年長兒高,尿液充盈時,膀胱頂部在恥骨聯合之上,頂入腹腔容易觸及到,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至盆腔內。

④尿道:新生女嬰尿道長僅1cm,且外口暴露而又接近肛門,易受細菌汙染;男嬰尿道雖較長,但常有包莖,尿垢積聚時易引上行性細菌感染。

(2)生理特點:

①新生兒出生時腎小球濾過率(GFR)為成人1/4,2歲達成人水平,故2歲以前不能有效地排出過多水分和溶質。

②新生兒腎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不成熟,新生兒葡萄糖腎閾較成人低,靜脈輸入或口服大量葡萄糖時易出現糖尿,輸入過多鈉,容易發生鈉渚留和水腫;生後頭10天的新生兒,鉀排泄能力差,故血鉀偏高。

③新生兒及幼嬰由於髓袢短,尿素形成量少,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濃縮尿液功能不足,在應激狀態下保留水分的能力低於年長兒和成人。

④新生兒及嬰幼兒易發生酸中毒,主要原因有:腎保留HCO3ˉ的能力差,碳酸氫鹽的腎閾低,僅19~22mmol/L;泌NH3和泌H+的能力低;尿中排磷酸鹽量少,故排出可滴定酸的能力受限。

⑤新生兒腎血流量低,因而前列腺素合成速率較低,嬰兒血清1,25(OH)2D3水平高於兒童期。

●小兒排尿有哪些特點?

小兒越小排尿控製力越差,排尿的次數越多(生後一周內除外),尿量越少。

(1)排尿控製:正常排尿嬰兒期由脊髓反射完成,以後建立腦幹—大腦皮層控製,至3歲已能控製排尿。

(2)排尿次數:93%新生兒在生後24小時內排尿,99%在生後48小時內排尿。生後頭幾天,因攝入量少,每天排尿4~5次,1周後,因進水量多,排尿突增至每日20~25次,1歲時每日排尿15~16次,至學齡前和學齡期每日排尿6~7次。

(3)尿量:新生兒尿量每小時<1.0ml/kg為少尿,每小時<0.5ml/kg為無尿。學齡兒童每日排尿量<400ml/m2,學齡前兒童<300ml/m2,嬰幼兒<200ml/m2時為少尿,每日尿量<50ml/m2為無尿。

●尿檢選擇何時的尿標本最好?

尿檢通常以清晨第一次尿標本最為理想,因晨尿較為濃縮且偏酸性,血細胞、上皮細胞及管型等有形成分在酸性環境中較為穩定,也可避免飲食幹擾,保證化學成分測定的準確性。尿液的盛器應清潔、幹燥,將尿標本隨時留取於清潔容器內即可。對於不能配合的嬰幼兒,應先用1:1000新潔爾滅清洗外陰後,使用塑料采集袋粘附於尿道外口收集尿樣,但要密切觀察勿使尿液外溢或使糞便混入。

●什麼是蛋白尿?

人類正常尿液中有少量蛋白質排出,用一般的定性方法很難測定。兒童期24小時尿蛋白的正常排泄與年齡有關。尿中蛋白質含量超過正常範圍稱為蛋白尿。無論嬰兒或兒童若尿蛋白濃度>100mg/L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150mg可診斷為蛋白尿。

●直立性或體位性蛋白尿的分類與診斷?

直立性或體位性蛋白尿主要表現直立體位時出現蛋白尿,臥床後即消失,當采取脊柱前突姿勢時蛋白尿加劇。一般分為二型:(1)間斷性蛋白尿:不是每天都出現,大約50%尿標本蛋白呈陽性。(2)固定性蛋白尿:每天檢查尿均有蛋白尿,且至少要持續一段時間。

診斷主要依靠尿蛋白測定。常用方法:(1)James方法:睡眠前將尿排空第二天清晨第一次尿和活動2小時後尿標本送檢,如第一次尿標本呈陰性,第二次活動後尿標本呈蛋白≥1+即可診斷。(2)Addis方法:早晨7時排尿棄去,此後尿全部收集於第一瓶中,直至8Ppm上床前,10Pm再排尿一次仍放於第一瓶中(仍可能為直立體位時派出的尿)10Pm至第二天7Am的夜尿為臥床時的尿放於第二瓶分別送檢,如為直立蛋白尿者尿蛋白總量>150mg/24h,但一般<1g/24h,而第二瓶夜尿尿蛋白不應超過75mg。(3)West方法:睡眠前排尿,臥床1小時再排尿棄去(排空直立體位時形成的尿)次日清晨起床時留第一次尿,活動後(2~3小時)再留第二次尿,如第一次尿蛋白陰性,第二次尿蛋白≥1+說明直立試驗陽性。(4)脊柱前突試驗:病兒排尿後靠牆站立,腳跟距牆壁約半尺左右,頭緊貼牆麵並使脊柱前突姿勢,保持10~15分鍾,1小時後排尿送檢,如蛋白≥2+為脊柱前突試驗陽性。

●什麼是血尿?

血尿是兒科泌尿係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可分為肉眼血尿及鏡下血尿。正常健康人尿中可有少量紅細胞,取10ml清潔新鮮中段尿,離心1500轉/分,5分鍾,取沉渣鏡檢,正常人紅細胞僅0~2/高倍視野,當紅細胞>3個/高倍視野則考慮病理意義。出血量超過1ml/L尿液,則可見肉眼血尿。

●什麼是單純性血尿?

凡尿中紅細胞數量超過正常而無明確的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改變及腎功能異常者,稱為單純性血尿。

診斷標準:(1)反複發作肉眼血尿或持續、或間斷鏡下血尿,臨床無浮腫、高血壓及體格發育異常。(2)無生化、腎功能、免疫學和影像學異常。(3)尿紅細胞形態符合腎小球性血尿,尿紅細胞計數>10000/ml。(4)無或僅有輕微蛋白尿。(5)無明確家族史。

●單純性血尿的治療及預後如何?

本病無特殊治療,不需應用激素及免疫抑製劑,預防及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較為重要;血尿較重時適當注意休息,一般不需要休學;是否需做腎活檢應視病程長短、出現伴隨症狀而定,一般需長期隨訪,當出現蛋白尿,且達到1g/24h以上或出現高血壓及Cr升高、Ccr下降,或病程6個月以上可考慮腎活檢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本病大多預後良好,對持續血尿不緩解患兒應長期隨訪。

●什麼是膀胱輸尿管返流?它有哪些危害?

膀胱輸尿管返流係指尿液自膀胱反液入輸尿管、腎盂。正常兒童輸尿管膀胱連接部存在瓣膜機製功能,可防止尿液返流,若瓣膜功能不全可導致尿液返流入輸尿管、腎盂。

在健康小兒膀胱輸尿管返流發生率不足0.5%,而在泌尿道感染患兒發生率達30%~50%,表明膀胱輸尿管返流的存在與泌尿係感染的發病有密切關係,且對泌尿係感染的再發起重要作用。嚴重返流及泌尿道感染導致腎瘢痕形成,患者可出現蛋白尿或高血壓,甚至進行性腎功能損害、腎萎縮。有報導晚期腎功能不全患者的10%~30%是由膀胱輸尿管返流引起的。

●急性腎小球腎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前驅表現:發病前14~28天多有呼吸道或皮膚膚感染。急性期常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不振、發熱、頭痛、頭暈、咳嗽、氣急、惡心、嘔吐、腹痛等症狀。

主要表現(1)水腫:為非凹陷性;(2)血尿:多數病人有肉眼血尿,持續1~2周轉鏡下血尿;(3)蛋白尿:程度不一,約有20%可達腎病水平;(4)高血壓:30%~80%病人有血壓增高。

嚴重表現:(1)嚴重循環充血:常發生在起病一周內,表現為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頻咳、吐粉紅色泡沫痰、兩肺滿布濕羅音、頸靜脈怒張、肝髒腫大、心髒擴大、甚至出現奔馬律。(2)高血壓表現:表現為頭痛、嘔吐、複視或一過性失明,嚴重者出現驚厥、昏迷。(3)急性腎功能不全:常發生在疾病初期,出現尿少、尿閉等症狀,引起氮質血症、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一般持續3~5天,不超過10天。

非典型表現:(1)無症狀性急性腎炎:為亞臨床病例,患兒僅有鏡下血尿或僅有血C3降低而無其它臨床表現。(2)腎外症狀性急性腎炎:患兒有高血壓和(或)水腫,有時甚至發生高血壓腦病或嚴重循環充血狀態,但尿改變輕微或呈一過性輕微改變,甚或尿檢正常。(3)以腎病綜合症表現的急性腎炎:少數病人以急性腎炎起病,但水腫和蛋白尿突出,伴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臨床表現似腎病綜合征。

●急性腎小球腎炎診斷標準是什麼?

臨床主要根據以下幾點進行診斷,但注意與lgA腎病、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原發性腎病綜合症、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鑒別。

(1)發病前1~3周有前驅鏈球菌感染病史。

(2)急性起病,臨床出現水腫、少尿、血尿、高血壓。

(3)尿常規檢查有紅細胞增多、蛋白、管型。

(4)急性期血清抗“O”滴度升高,補體C3降低。

●急性腎小球腎炎主要實驗室檢查有哪些?

主要實驗室檢查如下:

(1)尿常規:紅細胞增多,蛋白在+~+++,可有透明、顆粒或紅細胞管型。疾病早期可見較多白細胞和上皮細胞,並非感染。

(2)血常規:常見輕度貧血,此與血容量增大,血液稀釋有關,待水腫消退後可恢複。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增高,此與原發感染灶是否存在有關。血沉大多加速,2~3個月後恢複。

(3)血清免疫學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往往增加,10~14天開始升高,3~5周達高峰,3~6個月恢複正常。80%~90%病人急性期血清總補體活性及C3下降,94%病例至第8周恢複正常。

(4)腎功能:腎小球慮過率減低,但一般不<50%,部分病人有程度不一的短暫BUN和血肌肝增高。

●如何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主要對症治療,防止急性期合並症,保護腎功能。

(1)休息:急性期需臥床休息2~3周,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腫減退、血壓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