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小兒泌尿係統疾病(上)(2 / 3)

因本病容易複發,且無可明顯症狀,定期隨訪非常重要。一般急性療程結束後,每月隨訪一次共三個月,如無複發可認為治愈。反複複發者,每3~6個月複查一次共兩年或更長。

●如何預防小兒泌尿係統感染?

小兒泌尿係統感染的預防包括:(1)認真作好嬰幼兒外陰護理,每次大便後應清洗臀部,尿布應常洗換,嬰兒所用毛巾及盆應與成人分開,盡早不穿開襠褲等。在兒童期應加強教育,注意會陰衛生,如經常洗臀部,勤換內褲等;(2)及時發現和處理男孩包莖、女孩處女膜傘、蟯蟲感染等;(3)及時矯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腎疤痕形成。

●哪些藥物可導致腎損害?

藥物引起的腎損害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腎髒易遭受藥物損害與腎髒本身結構、功能有關。導致腎損害的藥物常見的有(1)抗生素:如新黴素、二性黴素、多粘菌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萬古黴素等;(2)利尿劑:以噻嗪類、呋塞米和醋氮酰胺引起的腎損害最為常見;(3)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常見的有水揚酸鹽類、醋酸衍化物類、丙酸類等;(4)X線造影劑:以碘化物X線造影劑引起的居多;(5)中草藥:常見的有關木通、雷公藤、魚膽、棉酚等。

●藥物性腎損害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

藥物性腎損害的主要臨床表現:(1)急性腎功能衰竭;(2)腎小管間質損害;(3)急性腎炎綜合征或腎病綜合征;(4)梗阻性腎病;(5)進行性氮質血症;(6)水電解質平衡紊亂;(7)尿崩症。

●如何預防治藥物性腎損害?

藥物性腎損害的治療原則是立即停藥,盡快控製炎症反應,防止小管間質纖維化的發生。(1)一般藥物引起的腎損害,隻要及時認識和診斷,終止此類藥的繼續使用,其腎功能可迅速改善,多數病人可完全恢複。(2)原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藥物引起的腎衰竭可相當嚴重,並留下嚴重的腎損害,導致終末期腎衰竭。一些抗癌藥和某些多肽類抗生素可產生不可逆或進行性腎損害。為了改善此等病人的腎功能,可試用糖皮質激素,短期潑尼鬆1mg/(kg·d),療程1~2周,但應注意加重感染性疾病的風險,用藥劑量不需過大,時間不宜過長。(3)對非類固醇抗炎藥引起的間質性腎炎,潑尼鬆療效不滿意時,可選用細胞毒藥物治療。(4)對症治療,糾正酸堿平衡紊亂。(5)對嚴重少尿、氮質血症並發急性腎衰竭者可行透析治療。

●什麼是慢性腎功能衰竭?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由多種腎髒疾患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腎功能減退,導致含氮代謝廢物在體內瀦留、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呈現全身多係統症狀的一個臨床綜合征。常呈不可逆的終末期腎病變,預後差。

●慢性腎功能衰竭如何分期?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腎功能逐步進行性喪失可依臨床表現和其相關的殘餘功能而分為幾個階段。我國1979年兒科腎髒病科研協作組的建議分為(1)腎功能不全代償期:肌酐清除率降至正常值的50%,血肌酐正常,血尿素氮正常。(2)腎功能不全期:肌酐清除率低於正常值的50%,血肌酐超過176.8μmol/L(2mg/dl),血尿素氮增高,其他各項腎功能進一步損害;並出現一些臨床症狀,如疲乏、不安、胃腸症狀、皮膚瘙癢等。(3)尿毒症期:血尿素氮超過21.42mmol/L(60mg/dl),常伴酸中毒,出現嚴重的尿毒症臨床表現。

●如何早期發現慢性腎功能衰竭?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表現多樣化,診斷依據為:(1)起病緩慢、有疲乏無力、頭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多尿、夜尿或少尿及皮膚瘙癢的症狀;(2)高血壓、眼底改變、心力衰竭;(3)貧血、氮質血症和酸中毒、高血磷、低血鈣、晚期有高血鉀;(4)尿比重低且固定,輕度蛋白尿、少量紅、白細胞及管型;(5)既往有慢性腎疾患病史。

由於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表現涉及各係統且表現多樣化,常易誤診為其它相應係統的疾病,應予警惕。凡遇有以貧血、高血壓及胃腸道症狀就診者,應警惕有無慢性腎衰,尿檢查和腎功能檢查可助診斷;以少尿為主訴者,應注意與急性腎衰相鑒別。病史短,無明顯貧血,超聲波檢查腎髒不縮小為急性腎衰之特點,可與慢性腎衰相鑒別;鑒別困難時應作腎活檢病理檢查。對慢性腎衰還必須作出病因診斷,以利用對原發病的治療。

●什麼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根據Gibbs-Donnan膜平衡原理,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溶質和水按濃度梯度和滲透壓梯度作跨膜移動,達到動態平衡。將病人血液和透析液同時引入透析器內,分別流經透析膜兩側時,兩側可通過透析膜的溶質和水作跨膜移動,進行物質交換。血液中代謝積累的尿素、肌酐、胍類、中分子物質、酸根和過多的電解質等廢物從透析液中排出。而透析液中的碳酸氫根、電解質等機體所需物質被補充到血液中,從而達到清除體內代謝廢物,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的治療目的。

●血液透析的指征有哪些?

目前我國血液透析的基本指征:急性腎功能衰竭:(1)急性肺水腫;(2)高鉀血症:血清鉀≥6.5mmol/L或心電圖提示高血鉀;(3)高分解代謝型;(4)少尿或無尿2日以上,血尿素氮≥21.4mmol/L(60mg/dl),血肌酐≥442μmol/L(6mg/dl),CO2CP<12mmol/L;(5)尿毒症症狀明顯。慢性腎功能衰竭:(1)肌酐清除率≤10ml/min;(2)血肌酐≥707μmol/L(8mg/dl);(3)血尿素氮≥28.6mmol/L(80mg/dl);(4)高鉀血症;(5)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6)有明顯體液負荷過重的表現,如高度水腫,高血壓,高容量性心衰等;(7)有尿毒症嚴重並發症,如出血傾向,中樞神經係統症狀等。

●血液透析可能出現的並發症有哪些?

(1)急性並發症:①低血壓:由於嬰幼兒血容量較少,易發生低血壓,應密切注意脫水情況,急性血容量下降時可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或葡萄糖生理鹽水或清蛋白溶液進行補充。②失衡綜合症:嬰幼兒易發生失衡綜合症,有關防止失衡綜合症的方法,包括保持透析液中鈉離子濃度稍高於血漿鈉濃度及在每次血透前預防性的注射甘露醇(0.5~1g/kg)。③其他急性並發症如發熱、高血壓、出血、心衰、心包填塞、心律失常、消化道反應等,亦可在兒童血透中發生。另外有關技術性並發症如漏血、凝血、溶血、氣栓、硬水綜合症等亦需提高警惕,加強保護。

(2)慢性並發症:小兒透析的慢性並發症與成人大致相同,如嚴重貧血、高血壓、肝炎、心包炎、周圍神經病變、腎性骨營養不良等。此外,小兒透析特殊問題為生長遲緩、性成熟延遲和精神情緒障礙。

●左腎靜脈壓迫綜合症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左腎靜脈壓迫綜合征也稱胡桃夾現象,是指左腎靜脈在主動脈和腸係膜上動脈之間受到擠壓伴發血尿和/或蛋白尿、腹痛等臨床症狀時的現象。本病的診斷標準為(1)一側腎出血;(2)尿鈣排泄量正常;(3)尿中紅細胞形態正常;(4)腎活檢呈極少變化;(5)腹部超聲波檢查和CT像可見左腎靜脈擴張(腎B超提示主動脈左側方的左腎靜脈的直徑大於主動脈正前方左腎靜脈直徑的2倍以上);(6)左腎靜脈與下腔靜脈的壓差在5cmH2O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