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血液細胞的功能是什麼?
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液細胞主要指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各種免疫細胞。紅細胞主要運輸氧和二氧化碳,緩衝酸堿平衡。白細胞則是炎症反應的第一線的衛士。血小板參與人體的生理性止血、凝血及維持毛細血管壁正常通透性。血液中血細胞各司其責,使血液係統處於正常的動態穩定的狀態。
●小兒血象有哪些特點?
小兒各年齡階段的血象不同。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由於胎兒期處於相對缺氧狀態,故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較高,出生時紅細胞數約(4.0~6.6)×1012L-1,血紅蛋白量約170~200g/L。生後由於建立了自主呼吸,血氧含量增高,且紅細胞壽命較短,有較多的紅細胞在短期內被破壞,因此,生後2~3個月時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降至最低點(紅細胞3.0×1012L-1,血紅蛋白110g/L),而出現輕度貧血,稱為“生理性貧血”,一般不需治療,3個月以後因貧血本身對造血器官的刺激反應,紅細胞生成素的增加,貧血逐漸恢複。約於12歲時達成人水平。初生時白細胞總數為(15~20)×109L-1,出生後12~24小時達最高點,然後逐漸下降,一周時平均為12×109L-1。嬰兒期白細胞數維持在10×109L-1左右,6歲以後接近成人水平。血小板數與成人相似,約150~250×109L-1。
●為什麼要做骨髓穿剌?
做骨髓穿剌有以下作用:(1)各種白血病的診斷;(2)有助於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等血液病的診斷;(3)診斷部分惡性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轉移腫瘤等;(4)寄生蟲病檢查,如找瘧原蟲、黑熱病病原體等;(5)骨髓液的細菌培養。
●骨髓細胞學檢查在血液病診斷中的作用如何?
骨髓細胞學檢查有助於診斷與觀察造血係統疾病,協助診斷代謝性疾病與出血性疾病,診斷原發或繼發性骨髓腫瘤。
●常見的血液病如何分類?
常見的血液病分為四類:(1)紅細胞疾病,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2)白細胞疾病,如白細胞減少症、粒細胞缺乏症、急性白血病等;(3)出血性疾病,如單純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4)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什麼是貧血?不同年齡的兒童貧血如何判定?
貧血是指外周單位體積血液中紅細胞數或血紅蛋白量及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值。
不同年齡的兒童貧血判定:出生後10天內的新生兒血紅蛋白<145g/L為貧血;10天~3個月嬰兒因生理性貧血等因素影響,以Hb<100g/L為貧血;>4個月,<100g/L為貧血;6個月~6歲,<110g/L;~14歲,<120g/L為貧血。
●臨床上對小兒貧血采用哪兩種分類方法?
采用紅細胞形態和病因兩種分類方法。形態分類的基礎是根據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壓積計算紅細胞平均容積,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的濃度的計算結果分為大細胞性、正細胞性、單純小細胞性、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病因分類法是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進行分類,分為失血性、溶血性、紅細胞生成不足性貧血。
●按病因分類小兒貧血分為哪幾類?主要診斷特征是什麼?
按病因分類分為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生成不足、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三類。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生成不足貧血的診斷特征為:(1)造血物質缺乏:如缺鐵性貧血(鐵缺乏)、巨幼紅細胞貧血(維生素B●葉酸缺乏)、維生素B6缺乏性貧血等。(2)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貧血,慢性腎病所致貧血,鉛中毒,癌症性貧血等。
溶血性貧血可由紅細胞內在異常或紅細胞外在因素引起。(1)紅細胞內在異常:①紅細胞膜結構缺陷: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症、棘狀紅細胞增多、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②紅細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等;③血紅蛋白合成或結構異常:如地中海貧血、血紅蛋白病等。(2)紅細胞外在因素:①免疫因素:體內存在破壞紅細胞的抗體,如新生兒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②非免疫因素:如感染、物理化學因素、毒素、脾功能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失血性貧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貧血。
●貧血的病人有哪些共同的臨床表現?
貧血時血紅蛋白減少,血液攜氧能力減低,全身組織和器官發生缺氧。但貧血的症狀輕重及有無,除原發疾病的性質外,更主要的是取決於貧血的程度及其發生速度,同時也與病人的年齡、有無其他心肺疾病以及心血管係統的代償功能有關。貧血發生緩慢,無心髒疾病,體內相應的代償功能可充分發揮,即使血紅蛋白低達80g/L,可無症狀,有時低達60g/L以下,才引起病人注意。反之,急性溶血,雖然有時候貧血不很嚴重,由於發展較快,來不及代償,症狀就很明顯。貧血早期常見的表現有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皮膚蒼白、麵色無華,瞼結膜、口唇粘膜以及指甲甲床色淡。同時可有心悸、短氣、心率加快、動則尤甚,飲食不振、惡心、腹脹等,嚴重時可以發生踝部浮腫、低熱、蛋白尿等症狀。
●兒童貧血會影響智力發育嗎?
將1~6歲的缺鐵性貧血的患兒與同齡的正常兒童的智商進行比較測定的研究發現,貧血兒童在適應能力及細致動作方麵明顯差於正常兒童。因為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無論機體的肌肉、骨骼或其他器官,對鐵的需要都比成人多。如果不及時補充,就會引起缺鐵性貧血。嚴重缺鐵時不僅發生貧血,也可引起體內含鐵酶類的缺乏,影響各個器官的功能,可出現胃腸道、心血管係統、神經係統功能障礙,另外缺鐵時,可使嬰兒腦細胞數減少或功能低下,貧血可使帶氧不足,也可致腦等器官細胞缺氧,所以兒童貧血是會影響小兒智力發育的。
●什麼是缺鐵性貧血?其病因是什麼?
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貯存鐵缺乏造成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導致的臨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為主要特征的疾病。
缺鐵性貧血的病因:(1)攝入不足;(2)需要量增加;(3)先天貯鐵不足;(4)吸收障礙;(5)丟失過多。
●鐵代謝檢查包括哪些?
鐵代謝檢查包括骨髓鐵染色、血清鐵蛋白、紅細胞內鐵蛋白、血清鐵、血清總鐵結合力和轉鐵蛋白飽和度、紅細胞遊離原卟啉、鋅原卟啉。
●預防缺鐵性貧血有哪些具體措施?
缺鐵性貧血大多說是可以預防的。具體措施如下:(1)對高發人群(育齡婦女、孕婦、青少年)進行衛生宣教,包括宣傳缺鐵的危害和指導合理飲食。鼓勵主多食肉、蛋及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糾正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偏食、挑食的壞習慣。(2)嬰幼兒所吃穀物、米粉最好經過鐵的強化。(3)鼓勵母乳喂養,因母乳中鐵的吸收利用率較高。新生兒出生後單純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此後可逐步添加蛋黃等輔食。如需人工喂養者,最好食用鐵強化嬰兒配方奶,要避免1歲內單純牛奶喂養。對早產兒及低體重兒,可於生後2個月時給予鐵劑。(4)對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的隱性缺鐵而未發生貧血者給予間斷補鐵治療。
●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療效如何判斷?
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IDA)療效判斷:(1)鐵劑治療有效的指標:口服鐵劑12~24小時後,紅細胞內含鐵酶開始恢複,臨床症狀好轉,激惹征消失,食欲增加;36~48小時後,骨髓鐵粒幼細胞及骨髓外鐵增加;48~72小時後,網織紅細胞開始上升,5~10d時達高峰,但很少超過10%。隨網織紅細胞的升高,治療後7~10d內,Hb以每日平均0.25~0.4g/L(Hct每日1%)的速度上升。(2)鐵劑治療無效的判斷:口服鐵劑無效應重新評估病例,最常見的原因是診斷有誤,如將慢性病貧血誤診為IDA,其餘還有以下情況:①伴有影響鐵吸收或利用的疾病;②持續隱性失血,丟失的鐵量超過補充量;③鐵劑劑量不足或製劑失效。④患者依從性差,不能按時服藥。
停藥的指征:RDW(紅細胞分布寬度)是糾正IDA最慢的指標,補鐵至Hb≥110g/L,RDW<14.6﹪時即可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