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問題:一般根據前述的選擇辦法,特別是有了病原菌的藥敏結果,一般隻選用一種敏感的抗菌藥物,最好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藥物聯合應用。
●小兒肺結核的主要類型是什麼?
小兒肺結核的主要類型有:(1)原發型肺結核(又稱兒童型肺結核);(2)血行播散性肺結核(粟粒型肺結核,常見於年齡較小兒童);(3)繼發性肺結核,又稱成人型肺結核。
●小兒肺結核臨床治愈標準是什麼?
小兒肺結核治愈標準為:經抗結核正規治療臨床症狀消失,血沉恢複正常,X線胸片陽性表現消失,治療療程結束,隨訪3年無複發。
●結核性腦膜炎有哪幾種臨床類型?
結核性腦膜炎一般分為4型:
(1)漿液型其特點腦膜刺激症狀和顱神經障礙不明顯,腦脊液改變輕微,生化檢查正常,經抗結核治療症狀和腦脊液改變很快消失。本型占2.1%。
(2)腦底腦膜炎型炎性病變主要位於腦底,臨床特征為有明顯的腦膜刺激症狀及顱神經障礙,可有程度不等的顱壓高及腦積水症狀。腦脊液有典型結腦變化。本型占結腦總數的52.5%,可見於各年齡段。
(3)腦膜腦炎型當腦底腦膜炎型診斷或治療延誤,炎症病變常蔓延至腦實質,除腦膜刺激症狀、顱神經受損症狀及腦實質損害症狀外,顱壓高及腦積水症狀明顯。本型遠較前兩型嚴重,病程長,預後差。本型占結腦總數的43.9%,年幼兒多見,3歲以下為77%。
(4)結核性腦脊髓軟、硬腦膜炎(或簡稱脊髓型):炎症病變不僅限於腦膜和腦實質,且蔓延到脊髓膜及脊髓。除腦和腦膜症狀外,又有脊髓及神經根的障礙,如腦癱、腱反射亢進、震顫、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障礙(尿瀦留、頑固性便秘或大小便失禁)、神經性營養障礙(肢體浮腫、褥瘡)等,病程長,預後不良。本型占結腦總數的1.5%,多見於年長兒,臨床恢複慢,如不合並腦積水,死亡率不高,但常留截癱後遺症。
●結核性腦膜炎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1)一般治療:切斷與開放性結核病人的接觸,嚴格臥床休息,營養必須豐富,細心護理患兒眼睛、皮膚黏膜,預防褥瘡。
(2)抗結核藥物療法為早期、徹底治療(不間斷治療和長期治療)。目前多采用SM、INH、RFP和PZA合並治療。其中INH為主要藥物,整個療程自始至終應用。療程為1~1.5年,或腦脊液正常後不少於半年。
(3)激素療法:原則為必須與有效的抗結核藥物同時應用,劑量和療程要始終,需應用的病例越早用越好。
●兒童感染蛔蟲後有哪些臨床表現?
蛔蟲病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多數無明顯症狀,蛔蟲的幼蟲,成蟲均為致病因素,成蟲危害性大,主要與機械損傷,變態反應和奪取營養有關。
(1)幼蟲移行期症狀:
①幼蟲移行到肺部,蟲少無症狀或出現輕微咳嗽,蟲多則出現幹咳,哮喘,發熱等症狀。似感冒,肺部聽診可聞及幹囉音,哮鳴音胸片檢查可有點狀,絮狀或片狀陰影。
②幼蟲移行到肝髒,可見肝髒明顯增大,伴肝功能損害,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③幼蟲移行到其他器官,引起相應症狀,如腦膜炎,癲癇,視網膜炎。
(2)成蟲引起的症狀:
①消化道症狀:食欲減退,多食,偏食,異食癖,陣發性腹痛。
②神經係統症狀:精神萎靡或興奮不安,易驚,磨牙,易激惹。
③過敏症狀:可見蕁麻疹,皮膚瘙癢等。
●小兒蛔蟲病可引起哪些並發症狀?
(1)蛔蟲性腸梗阻:當患兒體內寄生較多蛔蟲時,大量蟲體扭結成團,導致腸梗阻,表現為陣發性劇烈腹痛,頻繁嘔吐,可吐出蛔蟲,腹部柔軟,腹脹明顯,可觸及包塊或有條索感,輕輕推動可改變形狀和部位,梗阻早期可出現低熱和白細胞增多,晚期可出現脫水和酸中毒,嚴重者甚至發生腸穿孔,此病與腸套疊相鑒別。
(2)膽道蛔蟲病:最常見的並發症,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右上腹劇烈疼痛,心窩部似“鑽頂感”,並向腰、背、肩胛部放射,患兒輾轉不安,屈體彎腰,大汗淋漓,麵色蒼白,常伴惡心嘔吐,可吐出膽汁或蛔蟲,此病特點是腹部症狀與體征不相稱。
(3)蛔蟲性腹膜炎:蛔蟲自小腸或闌尾穿孔進入腹膜,引起腹膜炎,中毒症狀明顯,常表現為進行性腹脹,壓痛不明顯,早期腹肌緊張不明顯,但病程以進行性惡化為突出表現。
(4)其他:蛔蟲性闌尾炎,蛔蟲性肝膿腫,病人昏迷或用大量鎮靜藥時,蛔蟲可上竄從鼻孔鑽出。
●小兒蛔蟲病如何治療?
(1)驅蟲治療:
①甲苯咪唑(安樂士)每次100mg,每日2次,連服3日。
②複方甲苯咪唑每片含甲苯咪唑100mg、左旋咪唑25mg,四歲以上小兒2片頓服。
③阿苯噠唑(腸蟲清)每片200mg,2歲以上兒童一次頓服400mg(2片),孕婦和2歲以下兒童慎用。
(2)並發症的治療:
①蛔蟲性腸梗阻:不全梗阻可先內科治療,禁食,胃腸減壓,解痙止痛,糾正脫水及酸中毒等,腹痛緩解後進行驅蟲,完全性腸梗阻應及早行外科治療。
②膽道蛔蟲病:以內科治療為主,鎮痛、解痙、驅蟲和控製感染,如內科治療無效,腹痛劇烈,頻繁發作,伴高熱黃疸、腹膜炎、蛔蟲性肝膿腫或蛔蟲死亡後長期不能從膽道排出者應及早手術治療。
③蛔蟲闌尾炎或腹膜炎,一旦確診,及早手術治療。
●鉤蟲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1)蚴蟲引起的症狀:
①鉤蟲蚴皮疹:在鉤蟲入侵的皮膚處(多見與足趾,手指間的皮膚)有燒灼,針刺,奇癢感,續之發生紅色點狀丘疹(俗稱糞毒),1~2天內成水皰,數天內消失,如繼發感染,則形成膿皰,並引起發熱和淋巴結炎。
②呼吸道症狀:感染一周左右,因蚴蟲移行至肺部引起咳嗽,聲嘶,重者有發熱氣促,哮喘,痰中帶血,甚至大咯血,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病程數天或十多天症狀自行消失。
(2)成蟲引起的症狀:
①貧血:在重度感染3~5個月後出現進行性貧血,表現為皮膚蠟黃,粘膜蒼白,眩暈,乏力,嚴重時有心慌,氣短,下肢浮腫,甚至引起貧血性心髒病。
②消化道症狀:初期表現為貪食,多食,但體力下降。後期則食欲下降,上腹部不適,腹賬,異食癖,重者便血。重症者因後期營養不良,可發生發育障礙,智力減退。
(3)嬰兒鉤蟲病:
以農村多見,以黑便(柏油樣大便)為主,腹瀉、嘔吐、麵色蒼白,血紅蛋白多在5g以下,精神萎靡,食欲減退,部分患兒出現表情呆滯、搖頭、四肢抖動等神經症狀,或伴有浮腫,輕度肝脾腫大,心尖區收縮期雜音等。
●小兒鉤蟲病如何治療?
(1)驅蟲治療:
①甲苯咪唑或甲苯噠唑(安樂士)每次100mg,每日2次,連服3日。(小於4歲可減半)
②丙硫咪唑或阿苯噠唑(腸蟲清)每日200mg,睡前頓服,連服3日。(2周後重複給藥一次)
③噻嘧啶10mg/(kg·d),每日1次,睡前頓服,連服3日。
(2)對症治療:
①糾正貧血:口服硫酸亞鐵10~30mg/(kg·d),分3次餐間口服,同時口服維生素C50~100mg,每日3次。促進鐵劑吸收,②血紅蛋白濃度小於50g/L,應先補鐵在驅蟲。
③嚴重貧血危及生命,合並心力衰竭體征時應輸注紅細胞懸液。
●蟯蟲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1)蟯蟲病的主要症狀為肛門周圍和會陰部奇癢(因雌蟲在肛周移行產卵刺激引起)尤以夜間為甚,往往影響睡眠,患兒表現為煩躁、夜驚、睡眠不寧、遺尿等。
(2)蟯蟲在腸內刺激及侵入粘膜可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等消化道症狀。
(3)偶因蟯蟲侵入尿道引起尿道炎,出現尿頻、尿痛等症狀,侵入陰道引起陰道炎,而至陰道分泌物增多,或侵入闌尾,輸卵管而出現相應症狀。
●小兒蟯蟲病如何治療?
(1)安樂士100mg頓服;
(2)腸蟲清200mg頓服;
(3)蟯蟲膏(含百部和龍膽紫)睡前洗淨肛門後將藥物塗於肛周皮膚上,有止癢和殺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