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醉方法有哪幾種?
常用小兒麻醉方法分: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內阻滯麻醉、全身麻醉中以吸入麻醉和靜脈麻醉常用,局部麻醉包括表麵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區域阻滯和神經阻滯4種,椎管內阻滯麻醉包括蛛網膜下阻滯、硬膜外阻滯和骶管阻滯。
●小兒麻醉如何選擇?
麻醉的選擇:對於小兒麻醉應該根據其年齡、身體狀況及手術要求,優先選擇對機體擾亂少、毒性低、效果好、比較安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1)局麻;(2)基礎麻醉+硬膜外麻醉;(3)氣管內插管+靜脈複合麻醉;(4)靜吸複合麻醉+硬膜外麻醉+氣管插管;(5)氣管插管+吸入全麻。
6個月以下嬰兒應盡量避免應用抑製過深的麻醉方法,如硫噴妥鈉基礎麻醉;1歲以下小兒盡量不用嗎啡與杜冷丁;凡肺及支氣管有炎症患兒盡量避免或減少應用吸入麻醉。
●手術前為什麼要特別注意患者有無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5歲以下小兒最常見的疾病,因此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兒手術中和手術後要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麵:
(1)有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麻醉時,喉痙攣、支氣管痙攣及低氧血症的發生幾率增加。
(2)氣管分泌物過多和過敏誘發的咳嗽可引起返液和誤吸。
(3)通常對有發熱、咳嗽、膿性鼻涕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應推遲手術,體溫不超過38℃的微熱,無其它症狀而手術較小者可進行麻醉,但應作好上述幾種並發症的預防措施,如給氧、吸痰等。
●什麼是先天性食管閉鎖?
先天性食管閉鎖在各種食管畸型中食管閉鎖最常見,約占85%。近年來由於新生兒麻醉方法的改進,新生兒監護的開展,靜脈高營養的應用,外科技術的進步,食管閉鎖的治愈率有明顯的提高。食管閉鎖的典型臨床表現為唾液不能下咽,返流入口腔,出生後即流涎、吐白沫,伴有明顯呼吸困難。由於食物不能進入胃腸道,呈現失水、消瘦。根據分型可並發吸入性肺炎、腹脹等。
●先天性食管閉鎖如何分型?
按食管閉鎖的部位以及是否並有食管氣管瘺,先天性食管閉鎖可分為五種類型。Ⅰ型:食管上下兩段各成盲端,兩段間的距離長短不等,無食管氣管瘺。Ⅱ型:食管近端與氣管相通,形成食管氣管瘺,遠端呈盲端,兩段距離較遠。Ⅲ型:食管近端為盲管,遠端與氣管相通,其相通點一般多在氣管分叉處或其稍上處。兩段間的距離超過2cm者稱Ⅲa型,不到1cm者稱Ⅲb型。此型最多見,占85%~90%或以上。Ⅳ型:食管上下段分別與氣管相通連。Ⅴ型:食管無閉鎖,但食管前壁與氣管後壁相通,形成食管氣管瘺。
●怎樣診斷先天性食管狹窄與繼發性食管狹窄?
先天性食管狹窄一般生後不久即有症狀,患兒母親常有羊水過多病史插胃管受阻可明確診斷,X線檢查可幫助診斷。繼發性食管狹窄多有反流性食管炎、誤服腐蝕性化學品、食管外科手術等病史。特征表現是進餐後的食物反流,攝取半固體或固體食物時症狀更加明顯。反流物中主要為唾液和消化不良的乳汁或食物,並無酸味亦不含膽汁。反流食物進入氣管,患者可出現嗆咳或發紺。有些年長兒,由於近端食管異常擴大,成為存有食物的囊袋,可以壓迫氣管或支氣管,產生喘息。
●先天性食管狹窄如何治療?
先天性食管狹窄臨床病理類型複雜,有時鑒別診斷困難,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應采用以手術為主的治療方法。手術方式包括食管擴張術、膜狀蹼切除術、食管部分切除術等。
●什麼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有哪些臨床表現?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由於幽門環肌肥厚、增生,使幽門管腔狹窄而引起的機械性幽門梗阻,是新生兒、嬰幼兒常見病之一,發病率僅次於肛門直腸畸形和先天性巨結腸,男女比率為45:1。
臨床表現:嘔吐是早期主要症狀,多出現於生後3~6周時,最初僅是回奶,接著為噴射性嘔吐,幾乎每次喂奶後都要嘔吐,嘔吐物為粘液或乳汁,在胃內瀦留時間較長則吐出凝乳,不含膽汁。常伴有黃疸,多為間接膽紅素增高。由於奶和水攝入不足,患兒出現營養不良,脫水,逐漸消瘦。由於嘔吐喪失大量胃酸,可引起堿中毒。無腹脹,腹部可見胃蠕動波,右上腹可觸及橄欖樣包塊。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如何診斷及治療?
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見到胃蠕動波、捫及幽門腫塊和噴射性嘔吐等三項主要征象,診斷即可確定。行B超檢查或鋇餐檢查可明確診斷。治療上采用幽門肌切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術前必須經過24~48小時的準備,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補充鉀鹽。營養不良者給靜脈營養,改善全身情況。
●什麼是先天性腸旋轉不良?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是由於胚胎期腸管發育過程中因受某種因素影響,中腸的正常旋轉過程中止在某階段,造成了腸管位置發生異常,腸係膜附著不全,引起不同情況腸梗阻。常合並腸扭轉。常有6種病理分型:(1)腸完全未旋轉;(2)中腸不旋轉;(3)腸旋轉不良;(4)內髒轉位;(5)其他類型腸旋轉不良;(6)中腸轉位。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有哪些臨床表現?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的臨床表現為:出生後有正常胎糞排出,生後3~5天出現間歇性嘔吐,嘔吐物含有膽汁。一般無特殊體征,僅有上腹脹,見胃蠕動波,消瘦等。十二指腸梗阻多為不完全性,發生時上腹膨隆,有時可見胃蠕動波,劇烈嘔吐後即平坦萎陷。梗阻常反複發生,時輕時重。發生腸扭轉時,主要表現為陣發性腹痛和頻繁嘔吐。如扭轉加重,腸管壞死後出現全腹膨隆,滿腹壓痛,腹肌緊張,血便及嚴重中毒、休克等症狀。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如何診斷及治療?
診斷:(1)出生後嘔吐,嘔吐物含膽汁;(2)腹部平片示“雙泡征”;(3)鋇餐檢查示十二指腸位置異常或十二指腸空腸袢於右側腹垂直下行;(4)鋇灌腸:盲腸位置異常。
治療:無梗阻症狀的不需手術。明顯腸梗阻症狀時,應在補充液體、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放置鼻胃管減壓後,盡早施行手術治療。手術的原則是解除梗阻恢複腸道的通暢,鬆解壓迫十二指腸的腹膜索帶,遊離粘連的十二指腸或鬆解盲腸;腸扭轉時行腸管複位。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的病因有哪些?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的病因,自1969年Babitt通過胰膽管造影首次提出“胰膽管合流異常”的概念以來,絕大多數學者通過經驗總結都讚同這一理論。即解剖學上膽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腸壁外提前彙合,共同通道過長而使十二指腸乳頭Oddi括約肌無法有效控製合流,膽汁和胰液過早彙合後產生膽-胰逆流。有些少見的憩室型、脫垂型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可能有其他因素引起,如原始膽管發育異常,在胚胎空泡化過程中,某段增殖、某段過度空泡化;膽道神經發育異常,膽總管壁上神經節細胞減少與缺乏。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有哪些臨床表現?
腹痛、黃疸及腹部包塊為本病的3個典型症狀,臨床上常以其中1~2種表現就診,嬰兒則多因腹部包塊或黃疸而就診。
腹痛多局限在上腹部、右上腹部或臍周圍。腹痛的性質和程度不定;可能為假性膽絞痛或間歇性腹痛,但多數為脹痛或牽拉痛,與進食無明顯關係。伴有發熱的持續性劇痛,常為膽管炎的表現,並同時有惡心、嘔吐、厭食等消化道症狀。
黃疸為間歇性是其特點,間隔期長短不一,出現率為51~70%。嚴重黃疸可伴有皮膚瘙癢、全身不適。黃疸出現和加深可說明膽總管遠端狹窄,或並有膽道感染。當膽汁順利排出時,黃疸可減輕或消退。
腹部包塊常為病兒就診的第一個體征,出現率高達90~100%。腫塊位於右上腹部,肝緣下方,上界多為肝邊緣所覆蓋。巨大者可超越腹中線,亦可達臍下。腫物表麵平滑,呈球狀囊性感,界限清楚。部分病例囊腫張力較大或可輕度移動。
此外,還有發熱,體溫可高達38~39℃,係細菌性囊內炎症或肝內膽管感染所致。惡心嘔吐可因炎症引起的病兒胃腸道反射性反應,也可為囊腫壓迫腸管引起。反複的高熱嘔吐可導致病兒的衰竭。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應如何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診斷,若病兒同時具有腹痛、黃疸及右上腹部囊性腫物3個主要臨床症狀,或出現間歇性黃疸,可作出臨床診斷。常用輔助檢查有;
(1)B超檢查:可查明肝內膽管擴張的程度和範圍。
(2)經皮肝膽管造影:了解囊性擴張的部位及程度,亦可供選擇術式。
(3)纖維膽道鏡檢查主要用於了解膽總管和肝管管壁和腔內病變,觀察壺腹部和十二指腸乳頭,查明膽管炎發生的病因。
(4)CT檢查:螺旋CT連續掃描後三維重建、磁共振膽胰成像,對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的大小、膽總管遠端狹窄的程度等都能做出比較明確的診斷。
●先天性膽總管囊腫應如何治療?
疾病一經確診,應盡早行囊腫切除,膽道重建手術。
(1)手術應遵循如下原則:①消除引起本病PBM的病理狀態,使胰膽分流;②恢複膽汁順暢排泄入腸道,盡量防止或減少消化液向膽道的反流;③新建的膽道不要有成角,吻合口要寬以防止狹窄,吻合口不要有張力,血液循環要好;④重建後吻合口區無潛在感染灶;⑤囊腫要切除完全,不要有殘留。
(2)主要手術方式為:①外引流術(B型超聲引導下套管針穿刺囊腫引流或剖腹囊腫內置管外引流術);②內引流術(包括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或囊腫空腸Roux-Y吻合術);③囊腫切除,膽道重建術(包括肝管空腸Roux-Y吻合膽道重建術、肝總管十二指腸吻合膽道重建術、空腸間置膽道重建術),其中,肝管空腸Roux-Y吻合膽道重建術是治療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的首選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