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叫遺事的辨偽呢?在一九二七年的夏天,無忌曾接到署名十刹閑禪的一封信,他說在《上海一百名人錄》內曾講起蘇曼殊上人與哈同太太的關係。於是我們便設法找到此書,果然在第一百二十節哈同太太之軼史內,有如此一段記載:
蘇曼殊上人,佛門弟子,而精於文學者也。頗得哈同太太敬禮,特延之講論文學及內典,待遇之隆,無以複加,雖舊日子弟之待師長,亦不是過。曼殊上人亦頗愛重之,即寓其家,有暇輒與之研究文學及佛學,盡心教導,如家人然。
不過這一段記載完全是弄差的。哈同夫人羅迦陵和僧人的關係,我也知道,不過此僧人並不是蘇曼殊而是黃中央。他法名宗仰,別號烏目山僧,江蘇常熟人,能詩善畫,更喜談革命。在一九○三年時,曾和章太炎、吳稚暉、蔡孑民等創辦中國教育會及愛國學社、愛國女學校。愛國女學校的經費,當時即由宗仰介紹羅迦陵擔任的。至於曼殊和迦陵,卻絕對沒有關係,這一段西貝的遺事,也附帶在此辨正了。
曼殊名號索引
在某雜誌(名字忘記了)上有一篇講明遺民傅青主的文章,說他有二十餘個名號,在中國文人中,可算是最多的了。我現在覺得曼殊名號之多,也不輸於青主,為索引如下:
宗之助——此是曼殊幼年時在日本的正名,見《潮音跋》。
三郎——見《潮音跋》及《斷鴻零雁記》。辛亥十月《與柳亞子馬君武書》:“三郎伏枕上言。”
元瑛、玄瑛——元瑛是曼殊的本名,玄瑛是我替他硬改的。因為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聖祖仁皇帝的關係,便避諱“玄”字,連《千字文》上的“天地玄黃”都改為“天地元黃”。但我在編輯《南社叢刻》的時候,偏不服氣,常把“元”字改寫“玄”字,於是曼殊的“元瑛”也就被我改成“玄瑛”了。後來曼殊也自己承認,“元”“玄”並用。所以丁未十二月《與劉三書》:“元瑛叩。”而癸醜十二月《與劉三書》,卻是:“玄瑛再拜謹覆。”此外,戊申十月《與劉三書》:“衲元頂禮。”戊申八月《與劉三書》:“瑛叩。”癸醜五月《與劉三書》:“英再拜。”都是元瑛的省稱。
子穀、子穀——是曼殊的正號,“穀”“穀”一音之轉。《秋瑾遺詩序》:“香山蘇子穀扶病雲爾。”而《潮音跋》上卻是:“又號子穀。”
博經——是曼殊做和尚的法名,見《潮音跋》。《梵文典自序》:“嶺南慧龍寺僧博經書於西湖靈隱山。”丙午十二月《與劉三書》:“博經合十。”
曼殊——是他的法號。章太炎《曼殊遺畫弁言》:“子穀貧困為沙門,號曰曼殊。”
非非——《國民日日報》附張《黑暗世界》登載《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詩兩絕,署名子穀,但《國民日日報彙編》上卻作蘇非非,非非當是曼殊最初的別號。
湜——蘇湜是曼殊在成城學校讀書時的學名。丙午八月《與劉三書》:“賜教寄蕪湖赭山皖江中學蘇湜收。”丁未九月《與劉三書》:“弟湜拜。”後來《碎簪記》上的莊湜,也許是因蘇湜而發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