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啊沂水長。英雄的二郎山連隊,他們像霜雪中的紅梅,不論在峽穀,在山巔,都放散著奇異的芳香,迎接著幸福滿園春!
第7節 “啞炮”事件
曆史進入八十年代。我軍在華北地區舉行現代條件下諸兵種協同作戰演習。軍委主席鄧小平檢閱演習部隊,發出了“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偉大號召,這是對全軍指戰員的莫大鼓舞,綠色軍營春風蕩漾!
初春咋寒,英雄的“劈山開路先鋒連”,正在深山老林裏浴血奮戰。
那個地方叫大澤山。好多年後,在那裏幹了六年連長的範守宗回憶說,大澤山很高群山相連,青峰疊翠。地圖上很難找到,沒有去過的同誌很難想象。我們每天三點起床,上去要走六華裏路程,穿著大棉襖,大棉褲,腰裏紮著點過的導火索,山野的冷風往裏鑽。村裏老人開始不認識我們,問,這些勞改犯這麼年輕?我們工兵的辛苦確實沒法形容。有時投漿灌注,一刻不能停,戰士們揮鍁動鍬拚命地幹;有時出碴搬石,兩天休息不了一次,戰士累的吃著飯端著碗打瞌睡,頭枕石頭,走著道就睡著了;每年掘進一萬立方,任務很重,三八製作業三辦倒,一個班次就得幹二十五立方,每班八個小時,布孔打眼,裝藥放炮,通風除碴,鋪軌推車有十幾道工序,不管是誰,上去就不要命地幹。老百姓看了都心疼,說你爹叫你這樣幹,你幹不幹?那時指導員上去做工作,叫大家少幹,別這樣拚命,但是不行。全連齊裝滿員是108個同誌,駐地老鄉稱我們是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
教導員梁中波這樣描述了那裏的環境。他說,那是在平度和掖縣之間,三個山口,一個山口一個洞口,我當時是排長領著這個排三個班,空壓機班、拌和機班,小火車扒碴機班,沒白沒黑地幹。我們一個排住的三間房,蓋在老百姓果園的山坡上。是沒有窗子的小土屋,很矮,伸手能摸到屋頂,下雨的時候,外麵大下,裏麵小下。冬天下山的時候,把窗戶堵起來,春天上山屋裏弄的很髒。老百姓上山砍柴拾柴禾,把門給弄開了。門前兩米是山凹,早晨洗刷果枝招著臉。有個老頭看蘋果,一個不丟。我們喝的是山腳下一個小坑裏的水。老百姓也在裏麵飲牛。沒有菜,我們常常吃麵條疙瘩湯。冬天走了,夏天又去了。他說的是部隊後來在山上蓋了簡易茅屋。
也許每一個經曆過那裏生活的人,說起來心裏都不平靜,因為他們在那裏不僅淌過汗而且流過血。這就是有名的兩次啞炮事件,十七名戰士倒下了。這也是二郎山的後人們感到最難過的日子。那時候在工作組的調查材料裏,在軍內外的報紙上連續報道:“馬鞍形啟示錄”。一位從二郎山走過來的連隊老人說,我看到報道難過極了,我的淚止不住往下流……報道一:尷尬慶功會1986年3月1日,對於“劈山開路先鋒連”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20年前的今天,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他們光榮稱號。為了紀念這個喜辰吉日,軍區司令部直屬隊特意召開了隆重的慶祝大會。軍區領導在百忙中趕來了;連隊老英雄韋江歌,從廣西老家千裏迢迢趕來了。會議的氣氛令人歡欣,但會上的講話卻與慶祝會不大協調,幾乎每個發言的人,都提到了連隊建設上的“馬鞍形”,提到那一段不該發生的事情。當“先鋒連”40多名代表在掌聲中抱回紀念品的時候,一個個眼裏噙滿了淚花。二十功名塵與土,酸甜苦辣湧心頭……他們的榮譽是沒有說的;他們的道路是在“先鋒”的旗幟下度過的。然而,這個掛滿錦旗和獎狀的榮譽連隊,在1982年至1983年間,卻由峰顛跌入穀底,變成了全工區最後一個連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