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四:工作組來了在大澤山施工部隊中,還流傳著: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的故事。這是說,各級領導都想幫六連,卻幫成了後進;而六連旁邊的三連,沒有領導光顧,人家卻是硬棒棒先進連。
據連隊的有心人統計,在六連走到馬鞍形穀底的兩年中,先後到過六連的工作組有14個。說也奇怪,工作組下連隊,應給連隊帶來生機和活力。但這麼多工作組去似乎沒有起到這個作用。他們來的越多連隊越忙亂。因為每個工作組都要聽彙報,開座談會,牽扯連隊很多精力。而他們又大多是單打一,各抓各的業務,各要各的材料,有的要掘進立方數,有的要施工數,有的是搞政治教育經驗,有的光檢查衛生。隻有一點是共同的,材料到手,拔腿就走。你說,他們那有心思去幫助連隊,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來了那到好些。
話又說回來,六連的作風原來到要紮實些,後來工作組來多了,連隊的同誌們發現他們喜歡看表麵現象,也就跟著做表麵文章來了。為了好看,在連部掛了各重各樣的表格,有一段時間同時開展了5種活動。施工突擊月,為祖國獻青春,五比五賽,三學兩做,我為連隊增光添彩,為人民盡義務最光榮……等等,內容齊全,名目繁多,工作組聽彙報很感興趣,好寫材料,好作為經驗推廣,連隊看機關喜歡吃這一口,為了投其所好,就經常在這上麵下工夫。他們施工進度不如二三連,但在施工現場裝飾,牆報宣傳,這個方麵比那個連隊都強;連隊基礎建設搞的並不怎麼樣,可是新經驗,新觀點比那個連隊都多。連隊為了應付上麵要材料,還抽出一部分人來專門寫材料。指導員忙這些事,也很少跟班作業。但工作組一來,他就戴上安全帽上山了。戰士們便知道準是工作組又來了。但工作來也有好處,連隊的夥食準改善,工作組一走,就喝清湯。
別說工作組一點事也不辦,那還要機關幹什麼?機關是為基層辦實事的呀!戰士常年在石塵汗水中打坑道,一年洗不上一回澡。連隊向工作組反映不知多少回,回回都答應馬上解決,從上山盼到下山,太陽出望到太陽落,也沒解決。
誰都想給六連套上一個五彩繽紛的花環,沒想到這已經離懸崖勒馬不遠。
報道五:花兒為什麼紅光榮傳統是個好東西,但也可能使人背上包袱。在六連的連史上,至今還流傳下來一些鼓舞人心的口號。最閃光的有兩個。“天大困難像個豆”;“虎口破了用針縫”。
第一個是在二郎山創造的,那種藐視困難的大無謂精神聽了就鼓舞人心。但是六連在大澤山受挫的時候,兩次使用這個口號,卻都失去了靈氣。一是年中沒有完成任務,下半年更加吃緊。這時候上級的領導趕到連隊,引用了“天大困難像個豆”來鼓勁壯膽。第二次是兩次打殘眼啞炮爆炸之後,戰士情緒低落,他們又把這句口號拿出來重整旗鼓。但仍然是鼓不起勁來。
第二個口號是當年在打通雀兒山時,老模範韋江歌英勇事跡演變過來的。六連在大澤山施工時,條件很差,物質文化生活單調乏味。有的方麵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戰士常年施工流汗,一年才到城裏去洗一兩次澡;全連三年沒檢查過矽肺,按規定一年須檢查一次;施工用的靴子不夠用,有的戰士穿著涼鞋進坑道;他們睡的工棚,夏天漏雨,冬天透風,下雪時往裏飄雪花。戰士家屬來隊,下車後要步行20多裏山路才到駐地。有個戰士母親來隊,看到這種情況放聲大哭。說,沒想到孩子受這麼大的罪。早知道這樣我就不叫他來了。
時代在前進,我們不能枉自評論戰士的親屬覺悟低了。艱苦奮鬥的傳統不能丟,也不能用50年代的口號來要求80年代的兵了。
但我們感到痛心的是,這麼好的連隊,卻真的把好傳統丟了。老模範韋江歌有那麼多的榮譽,退伍時,指導員找他談話,他什麼要求都沒有,就是不要把他的榮譽告訴家鄉。他退伍回鄉十年,沒人知道他是英雄。他的一位老鄰居說,江歌呀江歌,你連家裏的門上鎖都交給我,可你在部隊上的事怎麼一點不告訴我。六十年代,生活那樣困難,身上餓的得了浮腫病,也沒向組織伸過手啊。可是1983年,六連卻發生了一件有史以來的丟人事,20名老兵鬧救濟集體哄搶連隊幹部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