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條渠裏流來的清水,如今要流向不同的地方,心中沒有別的願望,隻望能相會在大海上……---中國民歌
第1節 最後的炮聲
無論是作為人防工程,還是二郎山連隊在大澤山的浴血奮戰,這都將是最後的炮聲。我們已經走進了新時代,還要跨世紀。新的命運又將在等待著他們。
連長範守宗連任兩屆,六年的漫漫路程,馬鞍形的他都走過,酸甜苦辣他都嚐過。他二十五歲當連長,毅然是個小夥子,當他離開連隊的時候,已到而立之齡。他是本連培養成長起來的,像他這樣土生土長的幹部連隊還有許多,他是真正的硬骨頭,實幹家。連隊重新走上峰巔的時候,他和指導員雙雙當上營長教導員。今天回憶往事的時候,他還一往情深。
連隊在山頭上召開誓師會,挑應戰,寫決心書,爭第一,扛紅旗,每個戰士給家裏寫了信,我們開工了,不要來隊,我們要集中力量打翻身仗。戰士是這樣,幹部特別強調,要求戰士做到,幹部首先做到。上班,幹部黨員第一個進坑道,放炮,也是幹部黨員第一個進坑道檢查安全。連隊幹部對作業隊承包,每天三八製,三班倒,歇人不歇工。工地上,幹部黨員骨幹以身作則,衝在前,上級去人不到工地上找不到幹部。
他說指導員換了不久,也來了一個工作組,這個工作組是比較求實的,向上麵反應的情況也是客觀的。他們說,我們到連隊時,正是處於最低潮的時候。就是在這種時候,我們發現連隊幾名幹部,仍然安心工作,希望六連重新跨入先進行列,沒有一個幹部要求轉業離隊。在談話中都表示,自己年輕,還要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為連隊爭光。在戰士中,此類情況也較普遍。特別是一些家中確有實際困難,超期服役老戰士,都表示,家裏是有困難,但作為一名革命戰士更要服從組織安排,不能因此而影響工作。我們多方麵了解這些同誌確實是這樣的,他們在施工中是中堅力量。對於連隊出現的問題,特別是發生的重大事故,許多幹部戰士感到痛心,大多數同誌表示重整二郎山精神,克服連隊存在問題,讓黨組織放心。這種積極因素還表現在隻要領導認真抓,部隊就能跟上來,工作就能上的去。這一點,我們來六連後的實踐就是最好的證明。僅以施工為例,七月分上半月扒碴606立方,隻完成全月任務(1500立方)的40%。而下半月工作組來了之後,邊整邊改邊施工,在機械和作業條件都不如上半月的情況下,扒碴800立方,完成全月任務的53%。不管怎樣,先鋒連不僅要打翻身仗,還要再鑄輝煌。
我們連隊是和平時期,國防部命名的十個連隊之一,和南京路上好八連,硬骨頭六連齊名,不光工區,軍區司令部,也是全軍的榮譽,外國住華武館研究這個連隊的狀況。國外都有報道,說中國有幾個連隊怎樣。
那時我吃住在工地,既組織全連的施工,又和戰士一起打鑽機,攻克技術難關。家屬來隊時看我忙的這樣說,我走吧,在這影響你打翻身仗。我家住在章丘巴漏河畔,愛民模範盛習友救的六名婦女就在俺村,我小時候就認識他,後來在他救人的地方立了一塊碑。我愛人叫陳淑珍,一個村的,她能理解我,走時也沒有空送,頭天晚上還跟著上了一個夜班。連隊的掘進施工,鑽機技術是個薄弱環節。施工開始時沒有鑽機手,出了問題後,幹部就一人一部鑽機,組成鑽機隊,邊幹邊學邊教,並和戰士一起學習鑽機理論知識,一起參加考核,一起研究鑽眼布孔,在幹中學,在學中幹。這樣一來,每個幹部都會選眼布孔,裝藥放炮,打鑽機。幹部帶了頭,戰士學習技術爭上遊。有的鑽機手從一點不會提高到全連五部鑽機,兩米鑽杆,每小時能打70多個鑽孔。
坑道作業,光麵爆破要求很高,兩米距離上,不能超過五公分,坑道沒破壞,為被覆創造條件。先鋒連要拿第一,關鍵就在光麵上。於是進行科學攻關。高中生張德宏,研究出對棱角相等原理,爆破後,光麵距離不超過五公分,質量一下子解決了。半邊業圖孔,一條線一條線的坑到裏看是平的,其實各個角度很大,我們的質量過關,上級在施工現場召開了現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