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多元文化教育

在當今美國,多元文化教育被認為是一種教育概念,一種思想,一種教育改革和過程。美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的著名專家詹姆斯·班克認為,在學校中無論性別、種族、民族的學生都應該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他還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應該是廣義的。按照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年)的觀點,美國的所謂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基於對民主的珍視和信仰,在有文化差異的社會中和多種文化相互依賴的世界中確認文化多元化的一種教學和學習取向”。所以,多元文化課程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一種必然產物。

一、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產生的背景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移民風起雲湧,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口紛紛湧入美國,30%以上的美國居民由歐洲白種人後裔的“少數民族”組成。據統計,目前美國大約有270多個民族,逐漸構成了新的少數民族群體。隨著美國少數民族數量的增長以及在國家中扮演的角色重要性的提高,他們迫切要求在教育中體現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並提高其地位,這直接推動了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迅速發展。

——教育民主化的深入是主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就是教育的民主化過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教育民主化主要體現為“個體取向”:追求個體受教育權利的尊重和教育機會的均等化。50年代以後,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離開種族文化的平等與教育的“反種族主義”。

——在學校教育中樹立全球意識正成為公民的一種緊迫任務。因為人們越來越充分認識到人類隻有一個地球,而這個地球正麵臨諸如臭氧層、汙染、貧窮和疾病、核武器、全球性饑荒、艾滋病、國際恐怖主義等許多問題。人類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全球性的合作,而這種合作就需要人們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這種能力在學校教育中的培養則要求實行多元文化教育。

——美國的在校學生在構成上具有明顯的異質結構。美國學校的在校學生中大約有25%的兒童來自少數民族,而且這個比例有增無減。據估計,到2020年在校學生中有色人種學生將超過30%。研究者認為,教育應直麵這種存在而加以改革。如果學校教育不實行多元文化教育,那麼種族歧視、黑社會等社會問題就會日益嚴重。美國人一貫主張民主、強調人權。在這樣複雜的社會構成中消除社會偏見,尊重人們的生活選擇,讓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機會以使其在智力、社會能力和個人成長等方麵的潛力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就成為公民的一種迫切要求。

二、美國教育者采用的多元文化教育方法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認為學生不論性別、種族、民族都應該有平等受教育機會。多元文化教育力圖使多種群體的學生在學業上獲得成功的發展機會,提高不同性別、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體的學生以及一些特殊學生的素質。美國許多教師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時,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如下:

——因材施教法。是對特殊的、文化上有差異的學生的教學。它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有色人種的學生、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和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掌握和吸收知識,並在現存的社會中獲得成功。這種方法認為,美國與西方文化為公民提供了大量的機遇,並且表明在文化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那些學業未成、事業未就的學生,更希望在他們的文化背景與學校之間架設起座座橋梁,以便使學校課程成為更有用的東西。可以稱為“橋梁”的東西包括基於學生學習方式上的教育策略、相關的文化材料、用學生的母語來授課以及其他方式的補習計劃等。教師采用這種方法,常常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期望很高,他們相信傳統的學業課程對所有的學生都是適合的,隻是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因此,他們並不主張改變學習科目的重點和內容,僅僅是將它們用更有效的方法傳授給構成多樣化的學生。如果這些學生能在學校裏獲得一個高分,那麼,這些學生無論其文化背景如何,都能走向生活並獲得他們所要得到的東西。

——情感活動互動法。它試圖通過課堂的教學與活動,在不同民族的成員之間培養起積極的人際關係,增強每一個學生的自我意識。在這裏,教師所關注的主要是學生們的相互感受和交往。人際關係課包括消除成見、比較個體之間的異同,以及學生所屬的種族團體對社會的貢獻等內容。許多學校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名義之下所做的工作,大部分實際上是人際關係,如舉辦民族集會節或某個團體特殊的慶祝活動,主要目的是聯絡感情,消除成見,以利學生對本民族、本社團已經做出的貢獻產生良好印象和感覺。人際關係方法對教師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為他們把整個美國社會看作是公平和開放的。他們認為,學生之間的不和諧,如種族性謾罵、活動場上的分離狀態等,乃是誤解和虛妄的成見導致的結果。因此,他們相信,隻要向學生提供有關不同民族、種族和社團情況的正麵教育,增加實際接觸的機會,這種不和諧狀況就會得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