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方法。這種方法旨在重新建構整個教育過程,提高質量和促進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它所倡導的課程內容,是圍繞著美國不同的種族和民族,不分男女,殘廢人以及不同的社會階層而重新組織起來的。這種方法特別提倡,學校的教職員隊伍應包括各類人才,具備不同的教學能力,要打破傳統的教師角色的觀念,使教學以學生的學習風格為基礎,適應學生的技能水平,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分析活生生的現實。尤其鼓勵那些非英語的學生保持其母語,並且鼓勵所有學生習得多種語言。

在多元文化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將習慣於把不同的觀點都看作是“正確”的,他們辯論不同的觀點並思考多樣性是否實際上意味著“怎樣都行”。這種方法特別注重促進所有各不相同的民族、社團的學生都取得平等的學業成績;學生的學業成績也不會因民族、團體的不同所形成的人際關係而居於榜尾。此外,采用多元文化方法,體現多元文化性,學校全部課程會在吸收單個民族和社團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重寫。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繼承各民族優秀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多民族大家庭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與和睦相處,最終實現多民族國家在多元一體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團結。

美國也有懲罰教育

鼓勵和讚賞是美國人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本國人對外國人,朋友對朋友,老師對學生均以鼓勵和讚賞為主,即便是在批評別人時,也往往借助鼓勵語句,如“如果你這樣做,效果可能會更好”。鼓勵和讚賞作為有效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盡人皆知的,美國中小學教育中“愛”和“獎勵”的盛行也印證了同樣的道理。但美國中小學教育並沒有走極端,美國中小學能正確客觀地對待懲罰學生問題。

所謂懲罰教育,在此指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或管理人員嚴格從教育學生的初衷出發,所采取的口頭批評、罰站、罰勞動,甚至適度打學生等教育行為,懲罰是教育的一種手段。簡而言之,懲罰教育就是以懲罰為手段,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但懲罰並不等於體罰,懲罰“是對學生問題行為的一種強製性糾正行為,對學生能夠起到教育和警戒的作用;體罰是個別教育者對違反紀律的學生所實施的身心上的嚴重傷害,有悖於倫理道德”。

既然懲罰是一種手段,那麼懲罰方式就可以是不拘一格,花樣頻出的。在美國的一些州,學校體罰學生並不違法,教師甚至可以適當地打學生,懲罰現象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比較頻繁、比較嚴重。中國的黃全愈博士認為美國有的私立學校“其體罰之酷並不亞於中國的私塾”,“比起中國的學校來,美國學校裏的罰站要來得容易些,量也更多些”。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懲罰現象是比較常見的,學生可能僅僅因為課外活動時打鬧而被罰站,某些教師為保持課堂紀律,可能“輕則罰學生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去坐,重則送到校長辦公室,或打電話給家長,或放學後留校半小時”。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懲罰方式有時也比較特別,如教師在教室牆壁上畫個圓圈,罰學生將鼻子頂在圈內(這並不帶有侮辱性,也不會傷害學生身心,至少美國文化認為是那樣);罰學生停課三天等。

例如:芝加哥公立中學實行軍事化管理,劣跡斑斑的羅伯特由於在英語課上行為不端,被“罰去擦黑板,或在體育館裏跑上一整天”。另外,在美國中小學的課堂管理中出現了一種新方法——行為合同,行為合同是師生自願簽訂的一種口頭或書麵協議,如果學生違反合同的有關條款必然會招致懲罰,如罰站或限製學生參加某項活動等。

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懲罰現象並不少見,而且美國中小學對學生的懲罰還頗具美國特色。這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其一,美國中小學在教育學生時並不吝嗇懲罰,該罰就罰,該重罰就重罰,美國中小學對懲罰是一種教育方式的認識比較清楚;其二,美國中小學懲罰學生時要求公平合理,必須按規章製度辦事?美國中小學的規章製度非常健全,這一點與美國多如牛毛的法律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學生犯了錯誤就按相關條款處理;其三,在美國懲罰就是懲罰,既無爭辯和解釋的餘地,也無須細致耐心地說服教育。

這是因為,首先,美國中小學的懲罰教育紮根於美國法製社會的大環境,與美國法製社會是一脈相承的。美國教育一向是張揚個性取向的,中小學教育中的懲罰是指向義務。為維護規則服務的,這有利於製約學生個性的無限膨脹,使學生養成遵從社會規範和做遵紀守法好公民的良好習慣。懲罰時嚴格照章辦事,違規就罰,很少姑息養奸,更很少會因為學生承認錯誤態度好而輕罰或免罰,這是美國健全的法製(法製社會)在教育中的縮影。那樣做有利於維護製度和法律的嚴肅性,有利於讓學生從小養成要遵從遊戲規則的觀念。

美國標榜講求平等、自由、民主和人權,但美國並沒有因此而懼怕懲罰學生,相反美國能對懲罰學生持一種更客觀、公正的態度,認為懲罰是為教育服務的,是必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更多的教育專家認為懲罰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懲罰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地了解行為界限,明確是非觀念及權利和義務的關係”。有時懲罰可以收到一般教育方式所難以達到的效果,收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