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於1994年3月簽署了由眾、參兩院通過的《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把對學生進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定為國家八大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克林頓在1997年2月4日的國情谘文中又特別強調,要恢複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從培養人開始抓起,學校必須加強品格教育,把美國兒童培養成為好公民。
健全管理體製,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強學校德育管理。
美國是地方分權製國家,道德教育的管理權歸地方所有。但美國聯邦、各州和地方學區在德育管理方麵都擔負一定的責任。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都承擔著道德教育管理的重任。
美國政府在道德教育管理上實行政策幹預的製度。美國各級教育行政在政策上規定學校德育的目標,理論上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實踐上讓學校自由實施。美國聯邦非常重視和加強對學校德育的領導和管理,把德育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越來越重視道德教育的管理。
美國學校德育管理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加強法治,認為道德規範的管理作用主要是靠個人自律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但要使道德教育具有約束力還必須以法製和紀律作為保障。美國聯邦及各州不僅建立了完備的學校教育法,還頒布了一係列學校工作的專門法律及相關規章,實行依法治校。例如,《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就是美國全國性教育改革的計劃,對道德教育管理起到了規範的作用。1993年通過的《從學校到工作機會法》、《中小學改進法》等都對道德教育管理作出了規定。
美國學校一般都設有校警,學生若有違法行為,輕則由校警配合學校進行教育,重則交校外警察局法辦。而且,美國學校還把許多道德行為準則用手冊的形式分發給學生及其家長,做到人手一冊,諸如學校常用語言和行為的準則、家庭中的行為準則、人與人之間的準則等,使德育教育有了基本的準則。美國學校道德教育,不僅有嚴密而完備的法律、法規作保障,而且有嚴格的紀律與管理使之規範化。在美國公立學校,也有類似中國學校的“班主任”製度,班主任每天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外,還擔負著學生道德教育管理的重任。
重視學校、家庭、社會的合作,德育管理綜合化、網絡化。
美國也非常重視學校德育與家庭、社會的合作,《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的要點之一就是“幫助各州和地方社區,包括政府官員、教師、學生家長、學生以及工商企業界領導人,更多地介入學校的計劃和改革之中。”德育管理向著綜合化、網絡化方向發展。
當代美國的道德教育既重視開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程,講授基本美德和道德準則,又注重通過各門學科和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為了使道德教育具體化,有效地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美國非常重視課外活動的道德教育價值。課外活動的範圍一般包括社會活動、體育活動、學術活動、慈善活動、環境保護與衛生活動等。這類活動可使學生理解和接受利他主義和公民義務等價值觀,培養集體的紀律、合作、責任心等品質。
美國學校道德教育管理已經逐步走向綜合化、網絡化,政府、學校、家庭、社會機構在道德教育管理中日益結成一個相互作用、不斷協調的網絡。美國教育督導與課程研究協會德育問題專家小組發表的《基礎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報告建議,全體教育工作者要與家長、宣傳媒介、商業界、法院以及市民、種族、宗教團體等結成聯盟,創造一個社會文化環境,以有助於學校培養和發展道德上成熟的公民。
美國學校的道德教育重視與家庭和社會的合作,各校都成立有“家長——教師協會”或“聯誼會”,定期召開會議,交流學生的品德情況和學校教育設想,共商德育管理大計。地區教育局經常召開社會、學校各方及專家座談會,研究如何聯手抓好道德教育管理問題,逐漸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德育管理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