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中教育:兩年或三年課程任意選擇
通過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會考以後,學生可以申請進入初院修讀為期兩年的高中課程,也可以申請進入中央學院修讀為期三年的高中課程。初院和高級中學將根據學生新加坡劍橋教育證書普通水準會考的總成績進行錄取。在高中課程結束時,學生要參加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準會考。會考的成績將決定學生是否能夠進入大學深造。
高中課程包括兩個必修科目:普通試卷和母語以及四門高級水準會考科目。文科課程中的科目包括英語文學、音樂、經濟學、曆史、地理、美術設計以及數學。修讀理科課程的學生可以選擇物理、生物、化學、生理學、數學、高等數學、經濟學和計算機。隻有高級中學還開設工商管理和會計原理這兩門課程。非考試科目包括公民和體育。
新加坡素以重視辦學認真而享負盛名,每年均以高達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三至四的經費發展教育事業。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加坡發展優良的全麵教育,以充分發揮學生最優秀的素質為目標,全麵發展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思考能力,並且灌輸他們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培養學生成為精通雙語的人才和既有責任感、忠心、關愛之心又勤奮向上的好公民。
新加坡的教育製度為擁有不同興趣愛好和才能的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機會,能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並實現自身潛能。從小學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教育道路中做出最適合自我發展的選擇。新加坡,已經成為了世界人們目中“理想的教育之城”。
寬容、開放、務實的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是一個曆史不長、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的國家,但經過短短幾十年的奮鬥,如今已發展成為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的現代化國家。這一成就的取得與新加坡重視教育息息相關。具體來說,新加坡的教育有如下特點:
一、教育環境的寬容性
新加坡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彙的國家,國內除了四大族群——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歐洲人之外,新加坡幾乎彙聚了世界各國的人民,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因此,避免族群衝突,實現各族群共生共榮,就成為新建立的新加坡政府麵臨的現實社會問題。為此,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個寬容的社會教育環境。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裏,政府立法保護四大族群的語言和地位,規定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此外在倡導借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大力弘揚東方儒家文化傳統,積極推行“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的“亞洲道德價值觀”。對新加坡人民來說,除了民主與自由的目標以外,安全、整潔、公平、政治、健康、有秩序、有紀律、有效率也是同等重要的目標。在課程內容中,新加坡政府加入屬於東方人的優良傳統美德,如重視家庭價值觀、勤儉、和睦鄰裏等,讓學生能身體力行,關心周圍的人、事、物。新加坡政府通過這些措施,以確保建立一個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社會。
新加坡政府實施雙語教育政策。英語被規定為學生必修語言,具有官方語言的實際地位。而各族群學生都必須學習母語,作為保留其傳統文化的媒介。雙語教育政策的實施,不僅有助於解決新加坡各民族間由於不同語言而引起的糾紛和矛盾,而且通過雙語交流,促進了新加坡各民族之間的和諧溝通,使“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的意識被新加坡人所接受。另外,隨著雙語教育的實施,新加坡國民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通過英語這個國際化的語言,新加坡人可以毫無語言障礙的直接吸收來自全球多方麵的最新信息,學習和掌握世界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管理經驗,從而促進了新加坡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為新加坡經濟振興和國力的增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育取向的全球化
作為一個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的城市國家,要保持經濟增長,必須將自己的繁榮定位在全球化上。因此,具體在教育上,則堅持教育全球化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