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與課程設置(1)(1 / 3)

完善的中小學的課程與教學

新加坡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現在已經擁有成熟的教育體製和先進的教育設施,已經建立起既關注全麵提高又突出個性發展的課程體係和教學原則。

一、統一而靈活的課程體係

為有效地培養精英人才,也為了使廣大青少年都能接受基礎教育,新加坡從小學開始,就實施分流製度。分流製度就是在培養目標、教學要求、學習水平上對不同學力的學生區別對待,既有培養目標、發展方向上的分流意向,更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的分層要求和因材施教。

1.課程的探究性

新加坡的教材采用單元編製法,每個單元的一開頭都提出一係列問題。由於所提的問題大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所以教師隻是一個“評論者”而非“評定者”,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認真思考來解決問題。

比如:新加坡英語教材第一冊第十單元“UFO”一開始便編寫了一組問題作為討論題。第一個問題是:你見過空中的不明物體嗎?你聽過有關飛碟的傳說嗎?你信不信?第二個問題是,你認為其他星球有生命存在嗎?如果有的話,它們會是什麼樣的呢?第三個問題是:如果政府發現飛碟在仙多莎島登陸,他們會向公眾公布嗎?如果政府公布了這一消息,可能會出現什麼情形?

上述問題都具有不確定性,而不確定就意味著答案的多樣與開放,意味著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有更廣闊的探究空間,意味著學生能在更大程度上成為自我知識建構的積極參與者。在這裏,教材成為促進師生探究活動的積極因素,成為師生學習與發展的資源,而非控製師生的工具。

2.課程的適應性

(1)課程社會化、生活化。

新加坡教材充分認識到了實踐和生活的教育價值,教材內容密切聯係社會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心生態問題,關心人類的生存空間問題,關心社會、國家、民族未來的事業。比如:英語教材基本上是以生活性、社會性的內容為範例,以個人或社會所麵臨的問題為核心進行編排的。

(2)課程的時代性。

新加坡的教材更新很快,一般每兩年更換一次,這種高頻率的吐故納新,使新加坡的教材能夠較好地反映本國和世界的優秀文明成果以及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狀況。

3.課程的整合性

(1)綜合化。

比如:科學教材把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教給學生科學的理念、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整體化。

新加坡十分重視各學科教材的相互協調與配合,注重發揮多學科教材的整體效用。如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將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各學科教材中。

(3)多元化。

新加坡是個多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與此相適應,新加坡的教材也體現出多元化的傾向。這一點在《公民與道德教育》課本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4.課程的個別化與多樣性

新加坡教育製度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分流製度。在國家提供的十年普通義務教育期間,就有三次重要的分流考試。所謂分流,實際上是一種課程的分流。不同的課程班之間,要麼所學的科目不同,要麼科目相同但程度或進度不同。學生通過考試,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課程,以獲得不同層麵上的發展。如在中學一年級、二年級,雖然所有的課程班都修讀相同的科目,但是,由於分為四個課程班,即特別課程、快捷課程、普通技術課程、普通學術課程,所以,各課程班之間的學習科目、進度、程度都是不相同的。新加坡課程的個別化和多樣性不僅反映在課程設置上,也體現在教材編寫上。而且教材的伸縮性很大,留有餘地。教學內容分必學和選學兩類,以星號加以區別。練習題也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