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周期無規律是因為女性體內沒有排卵,但體內仍有刺激子宮內膜生長的雌激素分泌。一般月經開始的第一天經量會比較稀少,顏色呈鮮紅色;到了第二、三天時經量就會增大,且經質變得稠濃,顏色呈暗紅色;第四天之時顏色就會逐漸變淡,經量也會減少,直到幹淨。也有的女性月經來三四天就沒有了,但過了一兩天又來了一點,這都是正常現象。月經周期的長短,取決於卵巢的周期性變化的長短。
很多人有月經周期是一個月的誤識,成年女性的周期在25~34天,但也有研究顯示15~19歲之間的年輕女性,通常會比其他年齡層的女性的月經周期長一些。造成月經周期延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營養不當、體重減輕、壓力過大或是無規律的劇烈運動,這些因素都足以改變荷爾蒙的分泌從而造成生理影響。過長的周期就有可能是因為卵巢中無卵排出,年輕女性較為常見,若周期長達45~90天,就必須去醫院檢查是否有疾病存在。
女性月經周期是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的,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
增生期:在月經周期的第5~14天,這是卵泡發育的成熟時期。經期子宮內膜脫落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就會基底層細胞而增生、變厚、腺體也會增多而彎曲;內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狀。
分泌期:在月經周期的第15~23天,是排卵後黃體的成熟階段。黃體產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宮增生期內膜繼續加厚,腺體也進一步擴大,並出現分泌現象。血管的急速增長、內膜鬆軟,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這極適宜於受精卵的種植和成長。
月經前期:在月經周期的第24~28天,也就是黃體的退化時期。在黃體退化之時,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隨之下降,間質水腫會消失而變得致密,血管會因受到擠壓而變曲,使血流瘀滯。在月經來臨的前4~24小時,內膜血管呈痙攣性收縮,內膜會因缺血而壞死,血管收縮後又舒張,以致破裂出血,在內膜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剝脫而出血,這也就形成了月經的來潮。
月經期:在月經周期的第1~4天,內膜的功能層會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成片狀或小塊狀的剝脫,然後隨著血流一起排出。月經的來潮則是下一個周期的開始。
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定義:
1.月經周期小於21天或大於35天;
2.月經流量要比正常的要多;
3.月經持續時間大於一周;
4.經期常會無規律;
5.經期的疼痛超出了正常狀態。
若是有以上任何一種症狀,就需立即去看醫生來調整周期的治療。
5.難以忍受的痛經
痛經較為普遍。凡在經前、經期、經後發生腹痛及其他不適,以至於影響工作及生活者為痛經。疼痛多在經期第1~2天,也有在經前1~2天開始腹痛的,疼痛在經期加重。多為陣發性下腹部絞痛、墜痛、脹痛,並可放射至腰骶部、內側及陰道、肛門;膜樣痛經病人當要排出大塊脫落的子宮內膜時疼痛會劇烈,一旦排出後疼痛迅速減輕;疼痛劇烈者可有四肢厥冷、麵色蒼白、甚至虛脫。還可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狀,如惡心、腹瀉、嘔吐,也可有膀胱、直腸剌激症狀如尿頻、尿急、肛門墜脹感等,還可有頭痛、眩暈、乏力或神經過敏等不適。
痛經的原因
痛經是指女性在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劇痛難忍,且隨月經周期性發作的一種疾病,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者多見於青年婦女,常隨月經初潮發病;繼發性者多有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腫瘤等。
痛經在婦女疾患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發生的疾病,女孩在19歲以後痛經發生率明顯增高。據流行病學調查,與原發痛經有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月經初潮發生的早晚:有調查資料證實,原發痛經程度與月經初潮年齡有明顯的相性。初潮年齡早者痛經發生率較高,同時痛經表現的程度也更嚴重。
2.婚姻及生育情況:至目前為止,對於原發痛經與婚姻之間的關係,仍存在二種觀點。大多數人的觀點認為婚姻與原發痛經發生之間並不存在相關性;但亦有少數人認為婚姻與原發痛經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係,不少女患者在婚後痛經有所緩解。二種觀點均需大量臨床研究加以證實。
3.可能與經期過度勞累、緊張、寒冷及過敏體質有關。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生殖器官沒有明顯病變的痛經,在醫學上被稱為“原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的原因目前還不太清楚,可能有以下幾種因素:
1.內分泌因素:排卵後在孕激素作用下,分泌期子宮內膜能合成和釋放較多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可促進平滑肌收縮、痙攣,以致子宮缺血引起痛經。原發性痛經絕大多數均在有排卵的月經期發生。
2.子宮因素:子宮發育不良可由於子宮收縮力差或不協調引起痛經,子宮畸形、子宮過度傾屈、子宮頸口狹窄梗阻,可使經血流通不暢,造成經血瀦留,從而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痛經。
3.子宮內膜若整塊脫落,排出不暢亦可刺激子宮收縮產生痛經,此種痛經稱為膜樣痛經。
4.少數患者由於精神緊張,對月經生理認識不足,以致產生恐懼而疼痛。
由生殖器官發生了某種疾患引起的痛經,醫學上稱為“繼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常在初潮後數年才出現,常有月經過多、不孕、放置宮內節育器或盆腔炎病史,發病情況各有不同。其中,最常見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宮肌腺症等。若是遇到這種情況,應盡早去找醫生診治,根治本身的問題。
中醫與西醫對痛經的理解:
中醫痛經辨證分五種證型: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瘀阻、氣血虛弱、肝腎虧損。
西醫痛經診斷分“原發性”和“繼發性”:
(1)原發性痛經,指經婦科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多發生於月經初潮後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輕婦女。
(2)繼發性痛經,生殖器官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者,經婦科檢查、B型超聲顯像、腹腔鏡等技術檢查有盆腔炎、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病變致痛經。
3.根據痛經程度可分為3度:
(1)輕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明顯,伴腰部酸痛,但能堅持工作,無全身症狀,有時需要服止痛藥。
(2)中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難忍,伴腰部酸痛,惡心嘔吐,四肢不溫,用止痛措施疼痛暫緩。
(3)重度:經期或其前後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寧,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麵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采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
中醫認為痛經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與衝任、子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有關,辨證論治如下:
1.虛證:不榮則痛,意思是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
由於氣血不足或是脾胃功能不健運,氣血運行無力,滯而不暢,或肝腎髒腑功能虧損所致的精虧血少,使婦女生理密切關係的衝任二脈失於濡養,造成痛經。
治法宜平時調補,補氣養血或滋補肝腎。
2.實證:不通則痛,意思是氣血運行不暢造成。
由於肝氣不舒暢,氣滯血淤,經血滯於子宮,或感受寒邪,平時過量吃寒涼生冷食物,使血為寒凝,或是因感受濕熱之邪,濕熱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由於月經前或月經時,氣血下注衝任、子宮,胞脈,造成壅滯,塞而不通,所以會痛。
本病的病因病理比較複雜,可分虛、實兩種。虛者精血不足,血海空虛,無血可下;實者邪氣阻,脈道不通,經血不得下行。
(1)肝腎不足由於稟賦不足、房勞多產、久病等傷腎而致精血不足,無血可下。
(2)氣血虛弱勞傷心脾或大病、久病失血等以致衝任大虛,無血可下。
(3)陰虛血燥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陰虛血燥或精虧陰竭而致虛勞閉經。
(4)氣滯血瘀七情內傷,氣血瘀滯或經、產受寒,寒凝血脈而致閉經。
(5)痰濕阻滯肥胖痰濕阻絡而致閉經
痛經的中醫治療方法
1.經行脅痛
(1)行經時兩脅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