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解開情緒之結

1.為什麼強迫症成為“多事佬”

你的困惑:不論是學校裏的人還是家裏的人總說我管得太多了,我總是會強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以達到自己的心理需求,如衛生方麵、行為方麵。不僅如此,當別人的行為沒有達到我的要求時,我就會心浮氣躁,難以科靜下來,我會讓他們按照我的話來做,而結果可想而知了……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張豐是班裏的班長,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他不僅要求自己的學習要盡善盡美,還常常要求班裏的同學嚴格配合他的管理工作。

班裏有五個班幹部,文藝委員、生活委員、體育委員、學習委員各有其人,但張豐卻總是樣樣都想管,不論哪方麵,隻要是班中的事,不論大小,他都要一一過問。

一次,班中有一個學生的英文作業沒有交,他覺得這個同學嚴重影響了班級的榮譽,於是麵對麵看守著那個同學把作業做完,親手交給了老師,他這才算是放下了心。

每次到了周末,他就會給同學打電話詢問作業做得怎麼樣了,周一上課前一定要交的。次數多了,同學們都不願意接他的電話,張鋒就會因此而感到缺少些什麼,晚上也難以入睡。

透視心靈深處→

出門後總是懷疑是否關好門窗、防盜門是否鎖好,於是返回再檢查一番;剛剛整理好的手提包又覺得東西沒帶齊;外出看到小狗,覺得自己好像感染了狗身上的病菌,回家後一遍又一遍的洗手,還強迫家人去洗;下班後不能確定保險箱關好沒,必須趕回去看到保險箱關上後才能安靜下來;一些事情總是不由自主地在腦海裏反複出現……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現象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曾有過的感受和經曆,被心理學家稱為強迫心理,即強迫症。據有關專家指出,強迫症已成為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必須受到人們及社會的關注。

心理學家認為,強迫症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強迫症的症狀特點就是自我強迫,而病人卻又無法控製。愈是企圖努力抵製,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隨著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也導致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而且年齡越來越小,其中青少年已經成為患病的最大群體。

導致強迫症的原因

有關專家指出強迫症主要與遺傳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心理素質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據調查表明,患有強迫症的病人的親屬中,同病患率或焦慮障礙的發病危險率高於一般居民,患病率為5%~7%。

2.心理素質。強迫症患者多有強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的現象,他們多謹慎過度、少言寡語、辦事一絲不苟,要求十全十美卻又刻板固執、墨守成規以及缺乏自信等。他們注重細節,辦任何事都力求準確完善,但從來都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膽小怕事害怕自己做不好而出現過分的緊張、和恐懼等,導致大腦出現一時性或局部性的功能障礙。其中相當多的都是因為對完美主義的偏執追求,使自己走進強迫症的精神陷阱。

3.社會心理因素。研究人員發現,人在強烈情感體驗影響下,大腦皮質興奮或抑製過程過度緊張或相互衝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是強迫觀念的病理生理基礎。所以當身體出現病症或長時間情緒不穩定,或由於工作、生活環境的變遷,親人喪亡,遭受迫害受到驚嚇等,都會誘發神經症的發生出現強迫症。

4.壓力過大。現代青少年可能有來自於家庭、學校以及自身的一些壓力,長期積壓在心中而無法及時的發泄,所以就會使內心脆弱、急躁、自製能力差或具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產生強迫心理,從而引發強迫症。目前,強迫症在青少年中的患發比例還較小,年輕的白領階層發病率越來越高。

解開心結→

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正常情況下,人們都會在頭腦裏不斷的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麵臨重大選擇的時候,人們想的時間就會更長,如果一旦問題得到解決,強迫感就自然消失,也就是說,強迫症是可以治愈的。

那麼,怎麼使強迫症消失呢?

1.擺正心態,平複情緒

有對於強迫症的治療主要是心理治療。其實,強迫症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麵對它、戰勝它。

患有強迫症的人,腦海中總是反複出現某些念頭、幻象、情緒、衝動、意圖。這些思想打亂了正常的思想過程和情緒活動,即使自己知道這樣不行,可卻無法克服,心理很是難受,終歸難以驅除或擺脫,給自己帶來焦慮、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但試想,如果自己的情緒平靜,即使反複的思考某個問題,但至少不會感到難受。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順其自然就行,特別是完美主義人格者,要學會肯定自己,少與他人攀比,不要將症狀視為大敵,而要接受症狀,擺正心態。

2.壓力宣泄

強迫症是一種神經症障礙,精神因素是強迫症的主要發病誘因,所以有了緊張恐懼應及時宣泄。平時多和朋友聊天,對家人和朋友說出心理創傷和緊張恐懼心理,把內心的痛苦發泄出來。

3.轉移注意力

一旦自己感到有強迫意識,要趕快將注意力轉移開強迫症狀,即使是幾分鍾也行。比如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散步、運動、聽音樂、玩籃球、讀書、玩計算機等;也可以學習有關強迫症的知識,盡可能地把時間安排得緊湊,使自己沒有時間去實施被強迫的事,減輕強迫心理的幹擾。記住,千萬不可使自己陷入習慣性的思考,時刻告誡自己要做有意義的事。

如果強迫症過於嚴重,就要及時就醫,適當配合服用諸如安定、利眠寧和小劑量的藥物以消除緊張感。其中,抗焦慮藥可減輕焦慮,有助於心理治療與行為治療的進行,抗抑鬱藥可有效治療本症。盡管一些藥物能緩解強迫症,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探明該病背後的深層機製。但最重要的還是心態要放平,不可過於強求。

2.為什麼難以控製心理焦慮

你的困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心理問題也隨之不斷的湧現了出來。我常常會感到莫名的緊張,內心惶恐不安,易煩易燥,還會失眠,我不想這樣,卻又無法擺脫,我該怎麼辦呢?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韓若是一名從各方麵來講都非常優秀的高中生,但在麵臨人生的轉折點——高考時,她突然不會說話了。

這件事讓韓若的家人及周遭的朋友都很是驚訝,18歲的小若十幾年來一直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父母雖沒有什麼穩定的工作,但卻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並負擔著三個女兒的學費。小若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所以學習一直很勤奮,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從上高中她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考上清華大學。因為在她看來,想要減輕家裏的負擔,就必須有一份好工作,要想有一份好的工作就隻有考上清華大學。期盼已久的高考已臨近,可她並沒有興奮的感覺。

“可是如果考試失利怎麼辦?爸媽失望不說,就連轉變家庭命運的願望也無法實現了。”這可怕的結果一直纏縛著她的大腦,在這樣的“自我加壓”下,她的近幾次模擬考試成績都很不理想,這導致她的思想壓力越來越重。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逐漸出現了煩燥、緊張不安、失眠等人們常說的高考綜合征,以至於最終發展到最嚴重的地步——失語。

透視心靈深處→

對於青少年來說,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今後的升學和前途,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競爭激烈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有調查顯示,78%的青少年都存在著“學習壓力太大”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心理焦慮。像小若這樣自尊心和進取心都很強的青少年會有很高的自我要求,適當的自我施壓可以促進青少年的成長,但如果這些心理壓力沒有及時得到疏導,就會越積越厚,嚴重時會使其因為學習壓力而走入心理困境無法走出。

在高考和中考前,有些班級會設立這樣的倒計時牌:“距高(中)考還有30天”等等,當內心敏感的青少年學生每每看到,就會心裏焦躁。,因為對於一些心理脆弱、調節能力差的學生來說,這個倒計時牌無疑是極具刺激性的,也是可能引發青少年心理焦慮的導火索。

焦慮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一種情緒,已被列入心理疾病的行列。在這個充滿不確定因素、浮躁湧動的時代,使人們很容易生活在焦慮當中。

這種病症以青少年居多,其中以女孩最為多見。這類青少年常常因學習成績差,對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緊張不安,甚至惶恐不安,敏感多慮。對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看法異常敏感,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過分地關注尚未發生的情況,並會因此毫無根據變得煩躁。這類青少年突出的表現是焦慮程度過高,經常處於過度擔憂、害怕的狀態,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心理焦慮的症狀是內在的症狀,外顯性不強,焦慮使人長期處於煩躁、急切、提心吊膽、緊張不安的心境,讓人感到似乎就要大難臨頭或危險迫在眉睫,但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危險或威脅,卻不知道為什麼如此不安。。當焦慮症發作時,其表現為過度煩躁,焦慮不安,睡眠不好,做惡夢,講夢話,食欲不振,心跳,氣促,出汗,尿頻,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心理焦慮會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及成長產生嚴重的影響。心理焦慮的青少年可能會不斷的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尤其是在各種考試之前,便會異常的緊張,寢食不安,精神不振。焦慮的特點是沒有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恐懼。

心理焦慮的人就像一個放哨站崗的士兵,每時每刻都對周圍環境的每個細微動靜都充滿警惕。由於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警惕狀態,影響了他們幹其他所有的學習與生活,甚至影響他們的睡眠。

心理焦慮症與先天素質和後天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這類心理疾病就有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強的性格特點,容易緊張,多慮,少言寡語。但這些症狀很容易讓人忽視,認為這隻是心情不好,或是青春期性格在發生變化而已,其實不然。造成心理焦慮症的重要原因有:

第一,家長對青少年的過於苛求,一心“望子成龍”,卻從不去考慮這些要求是否會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影響,家長的施壓與權威,讓青少年整天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便導致了青少年心理過分焦慮而影響生活。

第二,家長對青少年的過於溺愛,如果家長對青少年過於寵愛,對其百依百順,這樣就會使青少年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一旦脫離家庭,在社會上或學校裏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時,就容易發生過度焦慮。

第三,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現在式的教學過度地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等,教育內容過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青少年學生們負擔太重,接受不了,也易形成過度焦慮反應。

解開心結→

有人曾對一所普通高中高三的學生做了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大約有1/2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心理問題,而心理焦慮問題最為突出。這些學生主要是為主要是為明天的出路而焦慮,高中的學生主要是為能否升上重點大學而焦慮,但表現形式大同小異,都是感到焦慮不安、精神緊張、恐慌、鬱悶及無所適從。

短時期的焦慮,對身心、生活、工作無甚妨礙;長時間的焦慮,能使人麵容憔悴,體下降,甚至誘發疾病,給身心健康帶來影響。

青少年正處於心理成熟的發展期,是心理調節的不穩定期,也是人一生中焦慮反應發生的高峰期之一,故而青少年焦慮反應發生率高並不足為奇。但對此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如果不能及時調理,焦慮反應持續下去其危害很大,可逐漸發展成為神經衰弱,對日後身心健康影響頗大。所以,幫助青少年遠離心理焦慮問題刻不容緩:

首先,要增加自信心。自信是治愈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大部分的青少年是由於對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有懷疑,從而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導致了憂慮、緊張和恐慌。所以,要遠離心理焦慮,第一步就是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恢複自信,也就是最終驅逐焦慮。

其次,學會自我放鬆,自我解壓。。也就是學會從緊張情緒中解脫出來。當情緒緊張時不妨深吸一口氣,再想象著把壓力或纏繞你思想的不良情緒緩緩呼出。事情都有兩麵性,嚐試著多去想想好的一麵。逐漸將陰暗的情緒趕出大腦。

再次,自我反省。有些青少年是由於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欲望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中去了,但它並沒有消失,仍潛伏於無意識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症。所以,你隻會莫名的感到焦慮不安和痛苦,卻找不到原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訴說出來。必要時可以以不傷人傷己的方式發泄一番,發泄後焦慮一般可消失。

最後,可以適當地進行自我刺激。心理焦慮一般都是腦中總是胡思亂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異常。這個時候采用自我刺激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在胡思亂想時,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看富有邏輯性的偵探小說,或從事緊張的體力勞動,從而忘卻痛苦的事情。這樣就可以防止胡思亂想產生不良情緒,同時也可增強你的適應能力。

3.為什麼消極思想奪走了勇氣

你的困惑:同學們都說“我就是這樣,改不了了。”、“我無能為力。”、“我不得不如此。”、“我就是學不會!”、“辦不到,我沒有時間。”這些是我的口頭禪。後來我發現,我的確愛把類似於這些消極的話語掛嘴邊,所以我很不快樂……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故事之(1)

小丹今年上高中了,升入高中後由於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變化,競爭對手也發生了變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適應,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從初中時的全年級前幾名落至高中的141名。這是她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感覺自己這麼的無能。每當想起父母的殷切的期望,看到他們的目光,就讓她覺得非常難過,不知如何做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悶、煩惱、憂愁、氣憤充滿頭腦,看見書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故事之(2)

一次,有一個小孩子和家人玩紙牌遊戲,連續幾次都拿了很差的牌,因此連輸幾局。他開始不高興了,不斷地抱怨,沒有好牌,贏不上一局。他母親看著他的牌,正色對他說:“如果你真要玩,真想贏,就必須用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有多好或有多壞!人生也是這樣,就像牌局永遠是偶然的結果,但是不管你的運氣有多差,牌有多差,你都得無條件的接受,你能做的就是要盡全力的把握每一把牌,將它打到最好。”後來,小男孩謹記母親的教誨,一步一步地成為少校、中校、上校、少將、盟軍統帥。這小孩子就是艾森豪威爾,美國曆史上第三十四位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