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正確認識學習·第一節改變學習態度(3 / 3)

高考考生在考試過程中往往因考試環境的影響,而引起種種心理不適,常出現心情緊張、焦慮、煩躁不安,甚至怯場的狀況。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來自自身的壓力。相當一部分考生把上大學看成是惟一出路,但是其理想與自身實際能力相差甚遠,使得許多考生考場狀態不好,甚至出現暈場。

二、來自父母的壓力。父母對自己期望值高,考前灌輸了獎懲製度。

三、來自老師的壓力。老師考前的總動員和頒布的獎懲措施加劇了考生的心理壓力。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考生在考場上的情緒有三種狀態。一種是過度緊張,一種是滿不在乎,還有一種是保持有適當的緊張度。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緊張,有利於考生考試的發揮,但過度緊張會引起考生的不良情緒,妨礙考生正常發揮。由此可見,前兩種心理相當不可取,不但不能取得好成績,相反由於情緒問題,連原來的正常水平都發揮不出來,往往造成失敗。隻有第三種情緒才是理想的考試心態。這樣的考生信心十足,平心靜氣的進入考試狀態,精力集中,思維準確,所以,要想在有一個好的成績,必須學會適當的控製考場上緊張心理。隻要做到心平氣和,泰然處之,高考對考生來說是會順利通過的。

解開心結→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理想的情緒狀態呢?其實並不難,隻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了。

1.從容走進考場

要控製好進考場的時間,不宜過早但也不要太晚,一般在考前15~30分鍾為宜。太早了會與各種幹擾因素接觸容易破壞良好的心理感覺,太晚了會出現焦急的心理,而且不及將行走後的運動感消除,一見到試卷會出現急促或忙亂的感覺,開場不利會影響整場考試的情緒,使你一直處於緊繃狀態。

2.自我控製法

進入考場產生的緊張心理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變化的進程,並不需要大驚小怪,隻要做做自我放鬆,便可以使緊張的心情平靜下來了。具體做法是這樣:先深深吸一口氣,同時閉上雙目,屏住呼吸,停三十秒後再慢慢呼出,心中默念“放鬆……”這樣反複幾次,就不會有心跳過重和過快的現象,心境也趨於平和了。

3.調息放鬆法

一種最簡單但可能頗為有效的努力就是控製呼吸,通過深呼吸緩解焦慮。具體的做法是:坐在椅上,挺直腰背,身體向後靠並挺直,鬆開束腰的皮帶或衣物,將右手兩個手指放在額頭上,大拇指放在鼻子右側,另一隻手放左側。把肺想象成一個氣球,先用左側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氣,直到感覺氣球已經全部脹起,並保持這個狀態兩秒鍾。再慢慢、輕輕地吐氣,再換右鼻孔。如此重做4次,心情自會緩解。

4.愉快想象,排除幹擾

當自己感到十分緊張,已經嚴重影響到答題時,那怎麼辦?那就不要勉強自己繼續看題和答題,那樣隻會打擊你的自信心,並且使你的思維更加混亂。暫且放下筆,閉上眼,回憶一些愉快的事情,想象自己成功的那次考試情景,或想象那次難忘而有趣的野炊。想得越具體、越生動就越利於緊張心情的鬆弛。想象時一定不要受不利於情緒放鬆的念頭幹擾。如不要去回憶不愉快的事情,不要想象令人緊張、害怕的事,不要受試卷的幹擾。

除上述方法之外,考生應嚴格遵守考場規則以免引起監考老師對你的特別注意,也很重要。因為當受到監考老師的特別注意時更容易產生緊張心理,這時要告訴自己:“當我又沒作弊,隨你看好了”,不必為之分散注意力。

考試是不可怕的,緊張是不必要的。高考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穩定情緒,考生才能仔細審題、認真作答,也才能廣開思路。考生隻要事先了解自我,調整自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挑戰,相信能夠取得應有的好成績。

6.對學習沒有興趣怎麼辦

你的困惑:我想去旅遊,我想去溜冰,我想去逛街,我想去……但是我就不想就學習,作為學生卻對於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怎麼辦?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天夜裏,他提著燈籠在田野觀看蜈蚣怎樣產卵一連幾個小時,他忽然感到周圍越來越亮,抬頭一看,原來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還有一次,他爬到一棵樹上蜣螂的活動。突然他聽到大樹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這個小偷!”這才使他大吃一驚——原來人們竟把他當作小偷!就因為法布爾從小產生的對於昆蟲的濃厚興趣,激發了他終身研究昆蟲的誌趣,寫下了巨著《昆蟲記》,共十卷,對昆蟲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透視心靈深處→

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成分,是推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源動力。根據調查,凡是有強烈興趣的學科,學業成績就明顯地好。許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和注意力集中,從而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以興趣的重要作用也有精辟論述。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位教育家也曾說過:“如果人們吃飯沒有食欲,勉強地把食物吞到胃裏去,其結果隻能引起惡心和嘔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即他樂意接受,並且很好地消化它。”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填鴨式的教育是不可行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的重要性每個人都了解,但是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具體效應呢?

1.興趣能提高人的學習效率

在無興趣學習的狀態下,大腦皮層處於抑製狀態,腦細胞呈封閉狀態,排斥外界信息,表現為不想學,一學習就感到頭痛,用腦效率自然就低。但是在在興趣時,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腦細胞活躍,神經電傳導快,促進化學遞質釋放。信息傳輸速度快,那麼學習的交率就會相對的提高。前蘇聯教育家科羅廖夫說過:“有興趣、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可能增加一倍半,這就是教學的潛力所在”。可見,興趣對於學習效率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興趣牽引

對學習起決定作用的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興趣、情感、意誌等非智力因素也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在這其中,興趣是其他因素的一個基礎與核心。它是時時在起作用的最現實、最活躍的原動力。它助於理想的形成、確定,有助於意誌的磨練和性格、氣質的改善。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會有千方百計把學習搞好的信念與決心,會用心去學習,同時興趣對智能也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是開發智力的鑰匙。不能說有了興趣就有一切,但可以說,有了興趣可以帶動一切。興趣對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的發展,可以起到牽引的作用。

3.興趣能變“厭學”為“樂學”

誇美紐斯說:“課堂應是快樂的場所。”興趣與積極、愉快的情感相伴隨,會使學生將學習視為樂事,自覺自動地去做。處於青春前期的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反叛心理加重,自己不願幹的事,教師硬要他們幹,一般不像兒童那樣容易壓服,反而會容易產生厭學心理,所以,是否有學習興趣對他們來說影響是很大的。

解開心結→

那麼,青少年朋友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呢?

1.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

要想保持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就不能隻去做感興趣的事,而要感興趣地做該做的事。在每學一門新知識時,首先不要有畏難的感覺,而要從一開始就注意培養對這門課的興趣,不要抱著索然無味的態度或厭倦的心理去打開書的第一頁。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困難或感到乏味時,要在內心不斷的暗示自己:堅持學下去,一定會有趣。

2.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對學習不感興趣

作為學生,每個人都會因為認知的不同,對某一門課程特別的偏愛,對個別課程不感興趣,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但為了係統的掌握知識,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青少年必須要把某些課程的排斥放下,不要讓先入為主的不感興趣的思想影響了你。首先要了解自己對哪門課興趣最大,對哪門課興趣最小,尋找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其次,要嚐試著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而充滿興趣的要去做一切可能做的事情。積極的參與,從心理上親近,以一種好奇眼光看待這些課程。所有的課程都有其相關性,你可以以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為出發點,將所有的知識體係化,從而培養對其他功課的興趣。

3.培養和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們對求知事物積極探求的一種傾向,人皆有之。當一個人處在童年時期時,總會對外界的新鮮事物感到好奇,問這問那,想弄個明白。在這裏好奇心就是求知的一種欲望,學習興趣的先導。正如居裏夫人所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總是興趣的導因。”大凡有成就的科學者很小就有著超常的好奇心,例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昆蟲學家法布爾,我國古代科學家沈括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稱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對天文、氣象、曆法、醫藥等多方麵有好奇心。所以,青少年一定要愛護和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帶著好奇心去學習各種科學文體知識,帶著好奇心去了解大自然,帶著好奇心去揭示未知世界的秘密。

4.讓成功的喜悅激發興趣

在學習上,青少年朋友們可以逐步的培養自己的興趣。在學習某一知識時,要從易到難的進行。在開始可選擇一些難度較低的習題多做,努力的去戰勝它,當你做成功了,便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個時候便會對其增加一絲興趣。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難度,不斷提高,品嚐成功的喜悅,你的興趣就會逐步提高。那麼,你會在興趣的牽引下更加努力,成績也會不斷的提高,興趣也會更濃,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興趣在學習當中的重要性,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指出:“天才就是強化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表現出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正所謂“樂學之下無負擔”。或許,把激發學習興趣作為學習方法來談,有點兒不恰當,但是,若是離開了這一點,談任何的學習方法,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