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人們常常憂慮的“煩惱”問題,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現。

心理學家要求實驗者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7天內所有憂慮的“煩惱”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指定的“煩惱箱”裏。

過了三周之後,心理學家找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9成的“煩惱”並未真正發生。然後,心理學家要求實驗者將記錄了自己真正的“煩惱”的字條重新投入了“煩惱箱”。

又過了三周之後,心理學家又打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再一次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曾經的“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了。

實驗者切身地感到,煩惱這東西原來是預想的很多,出現的很少。

煩惱總是包含著不少想象;想象中的事情不是真實的,但是煩惱中的想象卻是世界上最真實的事情之一

一個人要往牆上掛幅畫。家裏找不到錘子。就想找對門的鄰居借。走到鄰居的門口,突然想到上次見到鄰居時對方好像沒有給自己打招呼。他開始猶豫起來:鄰居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為什麼見麵都不打招呼?有意見他為什麼不直接說?鄰居是不是不喜歡我?他有什麼理由不喜歡我?有什麼理由把我當作壞人?而且我僅僅是借個錘子而已。就是不喜歡我也可以借我個錘子呀。他越想越生氣,就使勁拍打鄰居的大門。鄰居把大門打開了。沒等鄰居說話,他就非常憤怒地對鄰居高聲喊道:“我隻是想問你借個錘子,你為什麼連錘子都不借給我?”

事實還沒有發生,就去想象它已經發生的結果,你不是自己給自己煩惱嗎?

青少年,別再自尋煩惱了,相信你的人生一定會出現一種全新的境界,你的生活會充滿友好、鮮花和陽光,會令你賞心悅目,使你走上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是,這會為你的生活帶來更多更燦爛、美好的微笑。

心態不好,心情就不會好,心情不好,煩惱隨之就來了,這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映。所以青少年有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麵對人生,將煩惱這種阻礙成功的情緒棄掉。世界就像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人的生命太短促,太寶貴了,千萬不要去自尋煩惱。

4.情緒需要巧妙轉移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可是,情緒又是一種很難說清楚又很難自己決定的東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緒是完全可以控製的。

然而,由於情緒非常不容易捉摸,也不容易控製,所以,很多人都討厭情緒。青少年處於青春的發育期,缺乏社會經驗的青少年對情緒的控製則更加不理智。

從整體上來說,青少年屬於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成長是快樂的,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成長也是迷茫的。由於對情緒的控製不當,很容易陷入成長誤區。做為青少年必須學會巧妙的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方可為自己的成長加足砝碼。

一般說來,青少年試圖驅除不想要的感受,同時也會設法驅除伴之而來的苦惱,最常用的使用的辦法就是用意誌力來迫使這種感受消失,集中意誌力來擺脫不舒服感受的過程,就是一種情緒上的轉移。

情緒,此乃人之常情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時好時壞。學會控製情緒是我們成功和快樂的要訣。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心裏的感覺,更能影響和控製我們的生活了。

一般來說,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有屬於它正麵的意義,即使有一些“負麵”情緒,也絕不應該為我們所厭。事實上,它們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完全值得我們重視的,別忘了情緒本身就是一種推動力!

李特爾太太一生都是任勞任怨地侍奉丈夫和三個兒子。她總是為他們的幸福甘願犧牲自己,忘卻自己的需要。但她暗自覺得生活空虛,從未做過任何使自己快樂、值得自豪的事。最後她開始受怨恨和忿怒的影響,不好好地服侍丈夫和兒子了。她做事馬虎,不願幫忙。她的行為實是內疚心理的表露--很多年前就應發出的心聲。

李特爾太太很難向家人發脾氣,她總以為發怒就表示不愛對方。其實忿怒和愛一樣都是人情之常。我們不應把情緒分為好和壞的,應該分為愉快和不愉快的,設法了解情緒並予以解決應付,然後我們才能過有建設性的生活。

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第一,動感情是消耗精力的;第二,一切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都必須等它消了才會好。

因此來說,有些問題並不在情緒本身,就要看你是如何去拓展你情緒上的選擇空間,也就是情緒運用的能力。如果你感到你在情緒上沒有選擇的餘地,那麼,“負麵”情緒似乎往往要占上風,它將主宰並控製你的思想及行為。當你有了情緒上的運用能力時,你就能對這些情緒產生新的想法並賦予它們新的價值。

做為青少年來說,隻要在遇到不良情緒襲擊的時候,學會巧妙的轉移就會處理到你心理上的所有難題。因為情緒真的很需要你巧妙的轉移,否則就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巧妙轉移你的情緒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情緒的轉移有助人類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隻要適當的情緒轉移,就可以讓你的心情變得好起來,從而更好的梳理自己的情緒。情緒轉移的途徑也有許多種。在生活中大多數的情況下,你完全可以選擇你所要體驗的情緒。

有句話說的好:態度就像是磁鐵,不論我們的思想是正麵的或者說是負麵的,我們都會受到它的牽引。與此同時,思想也就像輪子一般,使我們朝一個特定的方向前進。當你再一次去體驗“負麵”情緒的時候,結果發現你的“痛苦感”不見了!你就會看到“負麵”情緒可以為你的目的服務,並能不斷地幫助你找出方法並給予能量動力去解決困難。

進一步說,所謂的“負麵”情緒,多數都是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生活中那些不順心的事情上。通過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那些不順心的事並使我們處於一種情緒狀態,通過這種情緒狀態我們能對所處的局麵作出評價,所以這些“負麵”情緒狀態就可以幫助我們搞清楚事物並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

一旦獲得了情緒上的自由,也就大大拓展了我們精神領域的活動空間,例如,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你的意識可能會馬上提醒你:“喂,別忘了,它是為你服務的”,因而你就會在感到悲傷和一種更積極的感覺之間做出選擇。你當然會選擇快樂,難道不是嗎?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每天要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情緒狀態;雖然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情緒來適應一切的環境;畢竟你的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所發生的事所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麵對生命的態度,和你的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

普通心理學認為:“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說,青少年隻要掌握了轉移情緒的方法,那麼,對你以後的人生,將會有很大的益處。

身為21世紀的青少年,你必須知道,雖然,你無法決定天氣,但你能夠改變你的心情;你無法控製別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5.控製自己的衝動

在生理學上,衝動是指神經受到刺激後產生的興奮反應。在日常生活中,衝動是最無力的情緒,也是最具破壞性的情緒,也就是說理性弱於情緒的心理現象。衝動是來源於自我保護的一種心理補償。

衝動的心理表現

某中學初二學生小可,今年16歲,他在家中是獨生子,長這麼大以來他一直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最近,小可突然發現自己變得脾氣暴躁起來,有時因衝動還與其他同學吵架,事後仔細想想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就不必要小題大做。在家裏他也經常與父母慪氣,有時父母批評他幾句,他就暴跳如雷、大動肝火,把父母氣得直跺腳,但是也無可奈何。小可為自己的脾氣感到很苦惱,他知道自己不對,可是事情一旦發生了,他又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過後又十分後悔。

有一天,同桌借了小可的一支鋼筆,但是因不小心把筆弄壞了,小可很生氣,雖然同桌誠肯地向他道歉了,但是小可還是當眾把同桌罵了一頓,這一舉動嚴重影響了他們之間的友誼,而且,小可的形象在其他同學眼中也大受損傷。小可為此事內疚了好久,他真的搞不懂自己現在怎麼那麼的衝動。

一般青少年的情緒特征是以衝動和暴發為主的,這就叫做邊界性格紊亂的心理疾病。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常常會遇到很多不稱心的事情。例如:學習時受到外界幹擾,珍愛的物品被別人損壞或自尊心受到傷害等,這些都容易使其發火。有些青少年與人相處時往往因為一言不合就火冒三丈。在情緒衝動時做出使自己後悔不已的事情來。所以,經常發火對人對己都是不利的。因此,青少年應該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控製自己衝動的情緒。

有關專家說“衝動的行為對於他們來說總是有特殊的意義,”青少年時期邁向成熟的過渡時期,他們情緒和感情都極不穩定。有些青年學生不善於控製情緒,因此,而深受其害。比如,有時因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極度悲傷或大發脾氣,有時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沮喪。還有的青少年常常被悲觀、憂鬱、孤獨、緊張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導致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甚至有的青少年因為成績不好或學習壓力重,就跳樓自殺。由此可見,自身的情緒控製非常重要。

戰勝衝動

上麵例中的小可就是因為情緒衝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最終造成犯下不可彌補的過錯。那麼,愛衝動的青少年應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方法來控製自己衝動的情緒。

1.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情緒

用理智和意誌來控製情緒,表麵上是對自己的自由約束,其實,這種約束卻能使你獲得更多的自由。青少年在遇到強烈的情緒刺激時,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並快速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采取消除衝動情緒的“緩兵之計”,用理智戰勝情緒上的困擾,正確評價自己,這不僅看到了自己的優勢,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進而使自己遠離衝動、魯莽的局麵。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青少年如果能夠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也意味著主宰了自己的命運。

2.用暗示、轉移注意法

如果青少年遇到了使自己生氣的事,一般都觸動了自己的自尊和利益,此時是很難冷靜下來的,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非常激動、難以控製時,可以采取暗示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做自我放鬆,並鼓勵自己克製衝動的情緒。堅信衝動並不能解決問題,要鍛煉自製力,學會用轉移注意力或暗示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3.培養溝通的能力

在你不生氣的時候,去和那些經常受你氣的人談談心。聽聽彼此間最容易使對方發怒的事情,然後,想一個好的溝通方式,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生氣。你可以出去散散步來緩和自己的情緒,這樣保持一個平衡的心態你就不會繼續用毫無意義的怒氣來虐待自己了。

4.讓自己冷靜下來

在遇到衝突和不順心的事時,最好不要去逃避問題,要學會撐握一些處理矛盾的方法。你可以考慮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弄明白發生衝突的原因,雙方分歧的關鍵在哪;然後,進行冷靜的分析並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當你被別人無聊地諷刺或嘲笑時,如果你頓顯暴怒,反唇相譏,就會引起雙方的強烈爭執,最終可能會出現於事無補的後果。此時,如果你冷靜下來,采取一些有效的對策,如用沉默來抵擋抗議或者指責對方無聊,這樣就會有效地抵禦或避免衝動的情緒發生。

5.多參加戶外運動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運動是有效解決憤怒的方法,特別是戶外活動。青少年時期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要主動參加一些消耗體力的戶外運動,例如:登山、遊泳、跑步或拳擊等,使那些不良的情緒得以宣泄。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情緒無法控製時,可以主動做一些戶外運動,讓衝動的情緒隨著運動一起消失。

實踐證明,調節自己的情緒最好的辦法是先把你認為惱火的事擱在一邊。等你冷靜下來後,再去處理它們。其實,一個人的情商高低,是體現在自身情緒控製的成敗上。發脾氣是值得讚揚的,如果你能把握住在適當的場合理智地發脾氣,那也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因此,控製情緒不隻是簡單的抑製,而是在自我教育、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中進取的。

6.小心掉進易怒陷阱

每個人都不可能避免發怒,因為當遇到別人傷及自己的自尊和人格的境況時,每個人都有權利發怒,這是很正常的。但易發怒的人就另當別論了,特別是沒有煩惱的青少年,如果擁有易怒的情緒,不但會害己還會傷及他人。

所謂易怒就是火氣大,愛發脾氣,遇到一點小事就怒火中燒,它是一種敵意和憤怒的心態,是當人們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相悖時所產生的消極的情緒反應。有的同學在學校對同學的態度很溫和,顯得溫文爾雅,文質彬彬;可是在家裏,麵對自己的父母,稍有不遂意,就大發脾氣。也有一些不但在家裏這樣,在學校對老師和同學也動不動就頂撞和衝突,讓周圍的人敬而遠之。所以說,青少年如果不能很好的控製住這種消極的情緒,就很容易給生活帶來困擾。

易怒的產生及危害

生活中有許多青少年喜歡同別人發生衝突或是在發脾氣時砸東西;相反,也有一些同學在類似的情況下則表現得比較克製。其實,易怒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的產生也是有許多原因的。

1.自然反應。青少年在學習壓力空前繁重的情況下,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結。而憤怒則是他們用來自我保護的情緒,是一種防禦措施,因此,他們在缺乏自信或感到害怕時,往往會通過憤怒來掩飾自己的其他情緒。這就是那些有過不幸遭遇的青少年容易動怒的原因之一。

2.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心胸不夠寬廣,期望太高,心態失衡,思維極端,容易衝動等。其生理因素則是,血液中調節情緒、控製行為有關的物質——5-羥色胺不足等。它與先天的遺傳以及後天的飲食習慣等有關。

另外,環境的影響如氣候與噪音也會使他們產生易怒情緒。青少年表現易怒形式非常明顯,如一發火就罵人、砸東西、情緒反應不理智、不會開玩笑、遇到任何小挫折都隻會發泄、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聽不進別人勸告……這些反應對己對人都是有極大傷害的,具體有以下幾點:

1.有易怒現象的青少年,在交際中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學生,胸懷大誌,才華滿腹,既有條件,又有超人的能力。但是,他們卻始終鬱鬱不得誌,甚至是別人眼中的失敗者和負麵教材。而這些都是由易怒所致,有了這種情緒,同學們當然是離他越遠越好。所以,即使是再好的千裏馬也會被易怒所牽製。

2.發怒是莽夫所為,是無能的表現,是一個人低修養的表露,發怒時,血液循環加快,情緒激動,不由自主地就會同父母高聲爭吵,有時甚至還動手傷人或自傷,這都是不理智的行為。正如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名言:“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夫天下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青少年該如何擺脫易怒

當青少年麵臨著無由而來的怒氣時,與其埋怨別人,不如自我反省。其實,很多時候,生氣是由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所以,在生氣時,要學會從自身找原因,常常進行自我反省。人總是在自省中認清自己的,並且決定自己不生氣。相信自己能做的到。在麵對怒氣時,不妨從以下幾方麵來擺脫發怒的情緒。

首先,要回憶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的怒氣是否有道理。也許在這些思考當中,你會發現自己有時候明顯的是無理取鬧。所以,如果你在發怒之前能想一想發怒的對象和理由是否合適,方法是否適當,你發怒的次數就會減少90%。

第二,情境轉移。火兒上來的時候,對那些看不慣的人和事往往越看越氣,越看越火,這時可以迅速離開使你發怒的場合,最好再能和談得來的朋友一起聽聽音樂、逛逛商店、打打球、散散步、看看電影,或到沒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幾聲,或打個心理谘詢熱線電話,或寫篇長長的日記抒發感受。這樣你就會漸漸地平靜下來,不良的情緒就被宣泄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