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克服意識弱點(1)
1.讓自己遠離憂慮
每一個人要想應對時代和環境的變化,須隨需應變。以變應變,要求我們具有空杯心態。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提升能力,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故步自封。
空杯就是要把自己“當人看”。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對較弱的地方。也許你在某個行業已經滿腹經綸並十分成功,也許你已經具備了豐富的技能,但是對於新的環境、新的政策、新的對手,你仍然沒有任何特別。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態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現在的、別人的、正確的、優秀的東西。如果你不去領悟,不去感受,不去學習,仍然高枕無憂地躺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之上,那將是很可怕的結局。
學習“空杯”
曾子曰:“將三省吾身”。生活中還流行著一句充滿智慧的哲言:“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很重要,認清自己是非常困難的,否定自己更是難上加難。否定自我需要胸襟、需要坦誠、需要膽魄,需要真正的空杯心態,隻有否定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相傳在很遠的古代,知了是不會飛的。一天,它看見一隻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十分羨慕。它就請大雁教它學飛。大雁高興地答應了。
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知了怕吃苦,一會兒東張西望,一會兒跑東竄西,學得很不認真。大雁給它講怎樣飛,它聽了幾句,就不耐煩地說:知了!知了!大雁讓它多試著飛一飛,它隻飛了幾次,就自滿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很想跟大雁一起展翅高飛,可是,它撲騰著翅膀,怎麼也飛不高。
這時候,知了望著大雁在萬裏長空飛翔,十分懊悔自己當初太自滿,沒有努力練習。可是,已經晚了,它隻好歎息道:遲了!遲了!
在我們的身邊,有多少這樣的“知了”,就有多少這樣的“遲了”。
空杯心態就是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重整,空過時的,給新知識、新能力的進入留出空間,讓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總是最新;永遠不自滿,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保持身心的活力。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下一座山峰,才是最有魅力的。攀越的過程,最讓人沉醉,因為這個過程,充滿了新奇和挑戰,空杯心態將使你的人生不斷漸入佳境。
昨天正確的東西,今天不見得正確;上一次成功的路徑和方法,可能會成為這一次失敗的原因。不論組織還是個人,不犯錯誤都是美好的願望,犯錯誤才是客觀的現實。受到批評要警惕、警醒,得到讚揚更要警惕、警醒。在鮮花和掌聲麵前,看到差距;在困難和挫折麵前,不失信心。這便是成熟和進步,這便是空杯心態。
“人要有空杯心態,讓自己從學徒的心態開始前行”。如果總是守著自己的半桶水,晃呀晃的,就會陷入孤芳自賞、敝帚自珍的封閉境地,就會成為孤陋寡聞、不思進取的井底之蛙。保持空杯心態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杯子裏原來的水給倒掉。人的大腦就如同電腦一樣,隻有不斷刪除那些過時的知識和經驗,我們才能不斷接受新的東西。否則,你內存有限的大腦和心靈就會被一些無用的垃圾塞滿而死機。
空杯就是經常給自己的心智洗澡。文韜武略的商湯王在他的洗澡盆上寫了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在洗澡的時候,外洗身,內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後“身心舒暢。”我們現在洗澡,隻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時候,還怨這個恨那個。真正的洗澡,應該是外洗身,內洗心,把外在和內在的過時的東西、心靈的雜草、大腦的垃圾等等,通通一洗了之,把身心洗得幹幹淨淨,清清爽爽。
做人就像一隻杯子,你不停的往杯子裏倒水,杯子的容量有限,如果你不把杯子裏的水倒出來,水就會溢出來。人的思想就像隻杯子,裝滿了知識和想法,假如你想要學得到更多的東西,就必須先把自已手中的那半杯水倒掉,真心的用一個屬於自己的空杯,然後才能夠真真正正的學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你不拋棄舊的觀念,就無法接受新的東西,所以,做人要空杯一切。
做個“空杯”
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林語堂
清空杯,一切歸零的心態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很多人,一旦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工作起來非常熟練,無須接受新的學習,總覺得一些領導、管理、營銷理論也學得差不多了,業務知識在平時的工作中也在不斷地應用,雖然也想著繼續學點東西、不斷充實自己,但是因為有了老的知識——即“杯子中的渾水”,學進去的東西並不能在實際工作中好好地運用,然後慢慢地變成了“吃老本”。
殊不知,社會每時每刻都在前進,周圍的環境在不斷變化!如若有了“空杯心態”,大家都把自己完全當成新生,虛心地向周圍的同事、同行、客戶等學習,改變過去對事物的許多看法,調整好積極學習的心態與思維慣性,全麵接受新的知識,我們會進步地更快,也就能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競爭社會要求了。
“人要有空杯心態和海綿心態,讓自己從學徒的心態開始前行”。如果總是守著自己的半桶水,晃呀晃的,有相應的成就感,認為“也不過如此”。這個時候產生的成就感一方麵有利於我們增強對學習新事物的信心,但另一方麵值得注意的是,與信心的增強一同滋長的還有我們的浮躁心理和驕傲心態。如此一來,求知欲下降了,自傲心理加強了,學習的動力沒有了,於是便有了半杯水、半桶水,再也無法融進更多的知識。
成功——是失敗之母
解放初期,毛澤東有一次和周穀城談話,毛澤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周穀城回答說:“成功也是失敗之母。”毛澤東思索了一下,說:“你說得好。”
是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人們耳熟能詳,其中的道理也被大多數的人認識和接受,可周穀城卻在領袖麵前翻出新意,並得到毛澤東同誌的肯定,說明成功是失敗之母也有很大的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人們著眼於失敗能給人以啟迪,在未來的實踐中能有的放矢,避免重蹈覆轍,從而迎來成功。
從這個角度上看,經過失敗的人更有希望實現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有很大的正確性。可是,當人們取得成功後,誌得意滿,意氣風發,人會放鬆警惕,放棄進取,一旦被對手乘虛而入,失敗轉瞬即至。從這個道理上說,難道不是成功孕育了失敗,成功為失敗之母了嗎?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說過:“對於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來說,其事業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競爭對手,而是來自於他們自身”。方正(香港)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選也告誡,警惕成功是失敗之母。許多失利者,並不是被對手擠垮的,而是被自己的成功衝昏頭腦,以致敗下陣來的。此語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人生沒有永久輝煌,“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成功者首要做到的是頭腦清醒,眼光明亮,像孔子一樣不斷“三省吾身”,從非理性的高處逼降;像唐太宗一樣不斷“三鏡自照”,不斷地矯正人生的航標,從新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做事和做人;像計算器一樣不斷“鍵盤歸零”,展開新的程序,去設計、運算最新最美的圖畫。甩掉成功的包袱,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當我們在質疑別人的時候,會忘記自己也犯一樣的錯誤,那麼我們都坐下來,把心氣降下來,把心裏的東西倒空,做一個謙卑的人開始學習,開始給心裏裝新的知識。每當遇到挫折我們開始憤怒,開始抱怨;其實我們該做的是波瀾不驚的平穩心態,把心裏的結打開;每個人要超越的其實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心魔;從現在開始做一個會聆聽的好學生,從現在開始做一個謙卑的人,擁有空杯的心態。
保持一顆“空杯”心,擁有空杯心態的人會表現得謙卑,那麼,讓我們也試著忘記過去,時常記得“清空”並在杯中注入新鮮幹淨的“水”。因為,謙虛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用謙虛來打扮靈魂,我們的心靈更加漂亮,我們的世界也因此充滿了陽光!
2.不要為自己的心上鎖
人的一輩子不可能順風順水,總要有失利的時候。人生過程也就是得到與失去的過程,如果沒有失也就無所謂得。所以,得與失是人生當中很正常的現象。
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不能正視得與失,他們常為一時的得而欣喜若狂,又為短暫的失而黯然心碎。其實大可不必,真正成熟的人是不會計較這些的。要知道,我們每個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是一無所有的,隨著一天天的長大,我們才慢慢地獲得了許多東西,如果因為某種原因我們又失去了它們,那也隻不過是回到了從前,又有什麼可悲傷的呢?人之所以會悲傷,就是因為把以前的得到看成了理所當然。所以要想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就不能僅僅習慣於得到,還要習慣於失去。失去本身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隻是人的心理。
失手打翻了一瓶牛奶,固然令人心裏不是滋味,可是也無需為此哭泣。因為哭泣並不能讓牛奶恢複原樣,隻不過讓自己徒增傷心罷了。我們的痛苦並不是來自於失去,而是來自於我們的“不肯放手”。
萬事看開,得失隨緣
有個人坐在一艘輪船的甲板上看報紙,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把他新買的帽子刮到了大海中。令別人驚奇的是,他不慌不忙地用手摸了一下頭,又看了看正在飄落的帽子,像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似的又接著看起了報紙。有個人很是不解,於是問他:“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中了!”
“知道了,謝謝!”他仍然低頭看報紙。
“可是你那頂帽子值幾十美元呢!”
“是的,所以我正在考慮該如何省錢再買一頂呢?帽子丟了我很心疼,可是它再也回不來了,不是嗎?”說完又看起了報紙。
的確,失去的已經失去了,何必為之大驚小怪或耿耿於懷呢?人生長路漫漫,總要有失去的時候。既然失去了,就不要再強求,畢竟有些失去是靠人為的力量不能扭轉的,比如單位要裁員你不幸被選中,市場的競爭斷了你的致富之路,天災人禍讓你損失慘重,諸如此類明知道留也留不住的東西,又何必固執地要去得到呢?失去就有失去的道理,我們隻需要用一顆平淡的心來麵對,讓生命變得豁達和從容。
生活中我們常說一句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許此時的你失去了一份淒美的愛情,失去了一次高升的機會,又或許丟失了一筆錢財……總之,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傷心和難過都是毫無意義的。與其為失去的工作傷心,不如振奮精神去找一份更好的;與其為與戀人說分手而痛不欲生,不如花點心思療養自己的傷口然後尋找新的愛情;與其為丟失的錢財而心疼不已,不如考慮如何讓自己賺更多的錢。要知道,曆史不會為任何人停留或改寫,既然已經成了事實,最好坦然地接受它。
生活中並不是人人都能理智地麵對失去,人們之所以對“失去”不能釋懷,也許正是驗證了那一句話: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擁有的時候不覺得好,等到失去才猛然發現,原來失去的東西是一件稀世珍寶。於是一直沉浸在回憶裏,懊惱不已,更無心進取。而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不會去計較一時的得失,他們會在一次次的彷徨失意中重新站起來,不斷修養自己的身心。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成為生活的強者。
失去的就讓它過去,也許有的東西本不屬於你,失去了是還給社會一個公道,說不定對自己也是一種解脫。如果太過留戀,也許你將失去的更多。雪花飄飄很美,可是它終究要化為一無所有;百花爭寵很美,可是它終究要枯萎凋謝;傍晚的夕陽很美,可是它終究要西下。這些失去是必然的,你能留的住嗎?既然人人都無法抗拒,就該順其自然走下去,又何必為此傷神呢?
失便是得,何必傷神
有一天,一個女子在公園獨自哭泣,於是便有個人上前問她:“小姐,你怎麼了?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這個女子說道:“我男朋友和我分手了,我真的很難過,想不通到底為什麼,我對他那麼好,他還是要離開?”不料,這個人聽了卻哈哈大笑,說:“你真笨!”這下子,這個女子就火了,說:“你這個人怎麼這樣?我失戀已經很傷心了,你不安慰我也就算了,反而恥笑我?”這個人回答說:“傻姑娘呀!這根本就用不著難過,真正難過的應該是他!因為你失去的,隻不過是一個根本不愛你的人,而他失去的卻是一個愛他的人。”
是的,既然已經分手,就不要再做無謂的傷心了。古人雲:強扭的瓜不甜!失戀固然讓人有一種揪心揪肺的痛苦,但感情畢竟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如何能強求的來?既然他選擇離開肯定有離開的理由,也許他的離開能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真正的幸福。有時候也許因為你的放棄反而得到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做出怎樣的選擇,權利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不能總是生活在過去的陰影中,應該調節好自己的心態,相信夢醒後明天一切都會好的!
除了感情之外,任何事都是這樣。時間、空間甚至金錢,我們僅僅是臨時占有,到最後終將失去,誰都無法避免。與其對著已經失去了的傷心,不如看看自己還擁有什麼,即使這些也終將失去,但畢竟現在我們還可以臨時支配。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同樣也不會帶走什麼,關鍵是你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而不是你曾經擁有過什麼。
命運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態度。生活給予每個人成功的機會是同等的,之所以收獲不同,隻是因為人們的心態不同罷了。有個行人挑著一個扁擔,扁擔上掛著一個茶壺,突然茶壺墜在地上碎了,可是他頭也不回地繼續朝前走。路人見了忙喊他:“喂!你的茶壺掉在地上了!”誰知這個人淡淡地回答說:“我知道,既然已經碎了,回頭看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