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第一節學會生存(3 / 3)

學會自我調解

如果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壓力比較大,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消除壓力,日積月累肯定會達到目的。

音樂療法是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當心情沮喪、悶悶不樂時,打開唱機,聽聽歌曲,你不僅可享受到一種美的藝術,而且可陶冶情操,激發熱情,使你從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氣。它對人的情緒有影響作用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事情,經常聽歡快的音樂,對調節情緒有積極作用。尤其在心情不佳的時候聽一些舒緩、輕鬆的音樂,能夠讓你緊張焦慮的情緒逐漸鬆弛下來。

把自己喜歡的照片整理好,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愉快的事情寫在一張張卡片上,每當情緒有波動時,就打開卡片看一看自己儲存的快樂,這樣也有助於調節情緒。

可以適當調節一下飲食習慣。比如,冬季氣候幹燥,易“上火”,這時要多吃水果和清淡的食物,特別是適當增加一些甜食,對改善抑鬱情緒有極大的幫助。

微笑可以使人振奮精神,但強作歡笑則是毫無用處的。心理學家告誡人們說,假笑、突然而短暫的笑和皮笑肉不笑,都不能帶來愉快的情緒。正確的方法是應該從文雅的微笑開始,逐漸發展為熱情而開朗的笑,繼而大笑。如果你一時想不起來令你發笑的趣事,就至少想些愉快的事。關鍵是用這一技巧使你一天的情緒保持高昂。畢竟,它是心理健康的潤滑劑,有利於驅除煩惱,消除心理疲勞。因此,在心情焦慮時,不妨來點幽默,找點笑料,一笑解千愁。

古人曰:“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你遇到煩惱、憂愁和不快的事時,應首先學會自我解脫,去讀一讀或翻一翻你喜歡的書籍和雜誌,分散心思,改變心態,冷靜情緒,減輕痛苦。而且還可以采取高聲朗讀的方法,當你富於表情地朗讀時,可以改變除悲傷以外所有不愉快的情緒。你可以朗讀馬克·吐溫小說中某些有趣的篇章,或者狄更斯作品中譏諷辛辣的段落。據科學研究證明,抑鬱症患者通過富有表情的朗讀,可以大大地改善不良情緒。

充足的睡眠對於戰勝壓力至關重要。雖然學習時間緊,但還是要製訂有效的時間表。這不僅僅意味著每天睡固定的幾個小時,同時意味著每天在同一時間就寢,以保持你的生物鍾節奏,而且它對於緩解學習中的壓力非常有幫助。

“情緒美容”主要從四個方麵著手:關注自我、放鬆心態、學會享受和懂得表達。你應該注重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比如經常反思自己是否焦慮,是否抑鬱,並尋找解決的辦法,讓自己時刻輕鬆愉快。對於那些進取心強,凡事都想爭得第一的青少年來說,放鬆心態是尤為關鍵的。學習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向上奮鬥,生活還應該是享受人生的快樂。隻有學會享受,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樂趣。

7困境中保持微笑

任何人的一生之中都擺脫不了苦難,雖然程度不同,但苦難依舊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把苦難看作是一種挫折,以一種悲觀的心態去對待,那麼,到最後隻有被它所打倒。但苦難往往也是一個人生命中的轉機,或許正如約瑟夫·艾迪遜所說:“在人生的旅途中,真正的幸事往往以苦痛、喪失和失望的麵目出現;隻要我們有耐心,就能看到柳暗花明。”

困境中,依然要笑對人生

家境貧寒的謝坤山,很小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辛苦。但是因為家裏沒錢供他讀書,所以他很早就輟了學。貧困的家境使得他比同齡的孩子都早熟,從十二歲起,他就到工地上打工,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支撐著這個家。然而命運卻偏不垂青這個懂事的孩子,總將災難一次次降臨到他的頭上。在他十六歲那年,他因為誤觸了高壓電,失去了雙臂和一條腿;到了二十三歲,一場意外事故又使他失去了一隻眼睛。之後,他心愛的女友也離他悄然而去了……

然而,接踵而來的打擊,並沒有讓他喪失對生活的希望,相反,他勇敢而滿懷希望地麵對這一切。為了不拖累可憐的父母,也為了不拖垮這個特困的家庭,他毅然選擇了流浪。他獨自一人帶著一身殘疾上路,從此與命運之神展開了博弈。

在流浪的日子裏,他一邊打工掙錢糊口,一邊忙於公益事業,救助社會。後來,他漸漸地迷上了繪畫,他想重新給自己灰色的人生著色。但那時候,他對繪畫一無所知。於是,他就去藝術學校旁聽,學習繪畫技巧。沒有手,他就用嘴作畫。用牙齒咬住畫筆,再用舌頭攪動,因為這樣,他的嘴角時常會滲出血來;少條腿,他就“金雞獨立”作畫,通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他酷愛在風雨中作畫,捕捉那烏雲密布、寒風吹襲的感覺……就在他人生最困頓的時候,一個的漂亮女孩竟然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毅然走進了他的生活。

這使謝坤山的生命有了一個支點。從此,他更加勤奮作畫,到處舉辦畫展,作品也不斷地在繪畫大賽中獲獎。俗話說“苦心人,天不負”。後來,他終於成了一位很有名的畫家,贏得了人生的殘局。

笑對人生中的困境,是一份超然。用這樣一份超然的心態去對待一切,謝坤山贏得了愛情,有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贏得了事業,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尊重。他用自己傳奇的一生,告訴人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在困境中依然要保持微笑。

困境是上帝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人的一生就好像是一艘在時間的海洋裏航行的航船。當你的船兒即將打造完畢,沐浴著金色的陽光下海遠行時,你是否明白,人生的意義其實就在於去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駛過一片又一片險灘,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馬克思先生曾說過:“為了不在空虛的苟且偷生中生活碌碌無為,來吧,讓我們一起走向坎坷不平地的遙遠征程。”可見,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越過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困難,最終走向成功。

有一次,上帝來到人間視察民情,當他看到農夫種得麥子結實累累,感到很欣慰。但是,農夫見到上帝卻說,50年來我沒有一天停止祈禱,祈禱年年不要有風雨、冰雹,不要有幹旱、蟲災。可是,無論我怎樣祈禱總不能如願。於是,農夫突然吻著上帝的腳說:“全能的主呀!您可不可以明年滿足一下我的請求,在這一年裏,不要大風雨、不要烈日幹旱、不要有蟲災?”上帝答應了他。

第二年,果然一年之內都沒有狂風暴雨、烈日與蟲災,農夫的田裏也結出了許多麥穗,甚至比往年的還多了一倍。農夫高興壞了。可等到秋天去收獲時,農夫卻發現幾乎所有的麥穗都是癟癟的,沒有一顆好籽粒。於是,農夫就含著淚問上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上帝回答說:“你的麥穗沒有經曆過苦難的考驗,所以才會這樣。”

一粒麥子,倘若不經曆風霜雨雪、烈日幹旱、蟲災等的考驗,尚且如此,那麼,對於一個人來說,更是這樣。困境是你證實自己的一麵鏡子,這麵鏡子高懸在生命的險峰,它照出勇士攀登的雄姿,也照出懦夫退卻害怕的身影。戴高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困難,特別吸引堅強的人。因為他隻有在擁抱困難時,才會真正認識自己。”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隻有經受過困難,才能夠證實自己的能力。

古往今來,那些成功的人士,無不是從困境中走過來的;不論哪一部名人傳記,無不是麵對困難並戰勝困難的人生經曆。困難是永恒存在著的,逃避困難,就等於拒絕接受成功。困難可以煆煉人,考驗人,成就人。我們應該感謝困難,因為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時,我們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人生若不經曆磨難,可以說本身就是一種災難。如果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帆風順、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那麼人類就不會進步,社會也不會向前發展了。而當我們每個人認真審視自己內心的時候,也會欣然發現,那些能夠點燃自己靈魂之光的,往往正是一些當時被視為磨難和困苦的境遇。因此,一個完美的人生,是離不開苦難的。

“苦難”是上帝饋贈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所以,當苦難來到你的麵前時,請微笑著勇敢地麵對它,那麼此時你麵前的苦難就成了你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曾經有人說,人的臉型就是一個“苦”字,人一來到世上就該受各種苦難。仔細想想,這話不無道理。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聲中臨世,又在親人的哭聲中辭世,中間百十年的生涯,沒有一刻鍾不在與艱難、困苦、疾病、災禍打交道。那麼,既然困難與挫折是生活常事,就讓我們微笑著來麵對這一切吧!

8.理財是生存之道

青少年對錢的認識

★你的零花錢何去何從?

現在的青少年衣食住用都不用自己操心,每天除了學習之外,就是和同學在一起,所以,同學之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意識增強,需求又有所不同。他們的零花錢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娛樂。“吃喝玩樂”依然是這個年齡段的主要花銷。有的同學甚至將正餐的錢也全買了零食,而主食卻很少吃。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特別喜歡一些歌星、影星,有甚者是他們的鐵杆粉絲,影碟、歌碟自然少不了。相對於男同學來說,上網玩遊戲的吸引會更大一些。節假日,同學還會相約出遊,也免不了花銷。二、學習。買書和購買學習用具。中學學習壓力明顯增大,很多同學出於緊迫感,用壓歲錢買了學習資料、參考書、工具書等。也有一部分選擇買一些世界名著、言情小說、科幻小說和漫畫。三、生活。中學生的日常開銷有路費、夥食費、電話費等。此外,中學生有了更強的自主意識,衣服鞋襪,複讀機手機,自行車滑板,孩子們都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四、儲蓄。有極少數的孩子想到了把多餘的壓歲錢和零花錢存入銀行。

★家長缺乏價值引導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零花錢到底去了哪兒是一筆糊塗賬,隻要孩子張口,而且是關於學習上的,家長們就會毫不遲疑的給。同時,家長們並不完全清楚孩子孩子拿到這些錢後如何使用。這在一方麵體現出了家長對孩子的愛,另一方麵也反應出了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缺少理財教育。例如說:孩子提出要買複讀機,家長一聽與學習有關,馬上掏錢,可孩子拿複讀機聽音樂的時間大多於聽英語的時間;又如,孩子說為了方便查單詞,需要買個電子辭典,家長一聽也立馬同意,不去追究孩子買電子辭典到底是為了查單詞還是為了打遊戲。這些都是家長們在孩子使用零花錢的方式上缺乏正確的引導,這樣孩子就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也不知道錢要花在什麼地方才合適。有些孩子拿到零花錢周末就去上網、打遊戲、看電影,而家長卻毫不知情。

有些青少年在使用零花錢的時候,對錢的用途認識不清,認為幾塊錢買瓶飲料理所當然,認為幾塊錢買個漢堡天經地義,但輪到買一些學習資料的時候,卻把它當成一種浪費。這些青少年已經在對事物的價值認識上出現了偏差,這與家長們的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青少年缺乏理性消費

青少年在在使用零花錢時,缺乏正確的理財意識,從而導致了很多青少年消費不合理的情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零花錢會影響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孩子的心靈原本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但隨著零花錢將孩子們的“貧富差距”拉大,有的孩子利用自己零花錢多的優勢拉幫結派。平時,同學在一起玩,就請同學吃點零食。遇到某某同學過生日,便帶上一撥同學大吃大喝,一頓飯就要花去好幾百,有的甚至還會去KTV包廂。在這些青少年的眼裏,錢就成了他們與人人交往的橋梁,一旦沒有錢,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與威信。

★給要給的清楚,花要花的明白

富裕的生活對孩子並沒有害處,可怕的是生活在富裕家庭裏的孩子缺乏正確的價值觀,缺乏理財的能力。而對青少年的消費理財教育在我國基本還是空白。雖是盲點,卻是重點。給孩子零花錢還是必要的,畢竟先要手裏有錢,才會學會花錢。但家長們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零花錢的數量應該根據家庭情況、孩子的成長狀況和零花錢的用途來確定。家長切不可給錢太過隨意,數量也不可過多,應加強對孩子理財意識的培養。

青少年們應當養成由預算決定消費的習慣,不要大手大腳,隨意浪費。零花錢還可以用到其他有利於自己健康發展的地方。比如參加健身活動,或者資助貧弱,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做貢獻。有多餘的零花錢和壓歲錢的時候,儲蓄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正確看待金錢,擁有人生價值觀

正確對待金錢,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金錢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此外,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一代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與金錢打交道。因此,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可以避免他們陷入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賀菲在某中學讀書,家境優裕,父母對她甚是疼愛,除隔三岔五為她買名牌衣服外,每月至少還要給她五六百元零花錢。她的零花錢是這樣開銷的:打電話或發短信跟朋友聊天,參加電台短信互動節目,月支出近200元話費;買書籍、CD等,月支出200多元;周末和同學打打網球什麼的,至少花費100元;偶爾宴請同學“搓一頓”,百八十元……如此下來,不時還得到爺爺外公、叔叔舅舅那兒“透支”點。

時下高消費的孩子又何止賀菲一人。細心的你不難發現,各大中小學周邊,眾多商家都把眼光描上了學生,眼花繚亂的促銷活,誘人的折扣,讓青少年們應接不暇。一身名牌、胸前掛手機的學生們,他們擁有價格不菲的文具,新款MP4,所以的高科技與現代化相結合,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很有意思,這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學生當中,大部分人的成績都沒有他們的衣服與手機漂亮。校園內外,有的打著手機,有的發著短信,紛紛邀約同學小聚。隨便打聽一下手機費用情況,高的每月150多元,少的也不下五六十元。一些大學生說:“現在小學生都開始玩手機、MP4了,再不玩我們也要‘落伍’啦。”“錢花光了以後怎麼辦?”他們不以為然地說:“現在的大學生都是‘月頭的財主、月底的花子’,用完了就‘各顯神通’蹭去。”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多少父母都是勒緊褲給孩子們提供優越的條件,讓孩子去學知識,可有多少青少年真的把知識學到手了。有多少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抱著對兒女們“成龍”“成鳳”的美好心願,寧願自己在家裏啃饅頭鹹菜。親愛的青少年們,你在講虛榮、講排場,吃喝消費向廣告看齊,用品消費向名牌看齊,人情消費向朋輩看齊,美容消費向明星看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父母此時在家裏做什麼呢?沒錢就向父母伸手,從不考慮父母的艱難和賺錢的不易,自食其力意識更無從談起。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父母的希望,如果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何談大業!

這些種種現象,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個人理財意識、技能的缺失和低下。這些狀況,不僅對青少年自身發展不利,對家庭和社會也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當今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先學會花錢後學會掙錢,在花錢和掙錢之間有一個真空:理財。沒有經過理財教育的孩子,很多隻知道花錢,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如果說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前奏和預演,在這個時代,理財教育不應該再是一個空白。尤其是我們致力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致力於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複合型人才,孩子理財教育就更不能缺失了。

我們來看一下其他國家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你就會知道:在中國,青少年理財,刻不容緩!

美國:有錢人家同樣鼓勵孩子自己掙錢支付保險費用或部分學習費用等。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錢讀書。孩子認為長這麼大還伸手向父母要錢很不光彩,盡量做到經濟上獨立。

日本:家長雖然嚴格控製子女零花錢的數額,但是一旦給出就會讓孩子自主安排,並視之為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途徑。父母甚至還會相互打聽各自給子女零花錢的數額,並約定大致的數額,以免讓孩子攀比而造成心態不平衡。

比利時:家長到孩子滿10歲後就開始每月給一定數額的零花錢,並隨其年齡的增長逐步增加。孩子的零花錢基本固定,很少受成績或表現好壞的影響。在接受零花錢方麵,家境不同的孩子之間差別並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