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學會處世(1)

1告訴父母你愛他們

跟任何一種情感相比,這個世界上,隻有父母之愛,是最純淨無暇的。在我們生命開始的瞬間,父母就把無私的愛傾注在我們身上,他們在我們的身上寄托了無限的希望。他們的愛如清風,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受得到。

父愛是山,母愛是水,我們既需要母親溫暖的目光,也需要父親貌似不在乎卻暗藏喜悅的眼神。這種情感那麼無私而純粹,讓你如沐春風而不自覺。很久了,我們已經習慣了父母的愛,卻很少有人告訴過父母我們的感激,我們的愛。其實,父母也是人,需要你的愛。所以,告訴你的父母,你是多麼的愛他們,多麼的在意他們、需要他們。不要把話放在心裏,因為那樣的話,你也許就永遠也說不出來了……

說出你的愛,溫暖家人的心

“我愛你”這三個字在情人之間泛濫,可是誰又真正對父母說過?不要想當然地認為父母不喜歡這種直白的形式,其實,最近的人也需要說出愛。試著向他們說出來,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家三口,年輕父母帶著一個四五歲的女兒,那男的有病,他們生活一直很清貧,但卻很幸福,人們一直很驚奇。這位年輕的母親說:“我原來也是一直在抱怨生活,是我女兒的愛讓我感動了。”原來有一次,她那個才上幼兒園的女兒放學回家時對含著淚對她說:“媽媽!我現在才更清楚地知道,你平時吃用都給我最好的,輔育、照顧、滋潤之恩,真是謝謝你。媽媽!我真愛你!”她哭了,抱著女兒,輕輕地說:“寶貝,我也愛你,從此以後,讓我們開心幸福地度過每一天。”天底下最偉大的應該是父母的愛,我們的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人常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爸爸媽媽永遠用自己的雙手,為孩子撐起一片蔚藍的天!所以,請你不要吝嗇自己的感情,對你的父母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相信他們一定會感動地掉下眼淚,因為他們愛你永遠比你愛他們多的多……

告訴父母你愛他們,學會擁抱、學會撒嬌、學會告訴父母你需要他們,他們是你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這樣做,不僅讓他人感到快樂,也能讓自己生活在愛的陽光裏,從而擁有一個健康、完美的人生!

愛你的父母就說出來

其實,生活不像電視劇可以預告結局。在生活中,有些事,有些人,有些愛,都時經不起拖延的,青少年好好地把握,讓生活中遺憾的事情少些,特別是對父母的愛是經不起拖延的。愛你的父母就說出來吧!

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某大學教授給學生留了個作業:對你愛的人說“我愛你”。他以為沒人響應,沒想到第二天當他再次說到這個作業時,一個男孩顫抖地舉起手,他說:“說實話,當你剛留這個作業時我挺生氣,我們都那麼大了,幹嗎還要說這個呢?但後來我才知道這三個字是多麼有必要說。我和我爸一直有矛盾,所以,我不總回家。那天你留完作業後我突然想對我爸說那三個字,我想讓他知道我是多麼在乎他,於是我當天晚上就回家了。在路上我還在默默祈禱,但願是爸開門,如果是媽開我會又失去說那三個字的勇氣的。門鈴響了,開門的真的是爸,我很激動,含淚說:‘爸,我愛你!’爸有點吃驚,但馬上眼睛就濕潤了,他也很激動:‘我也愛你!’可第二天早上接到媽的電話,說爸因心髒病住院了,其實他早就有心髒病了……我慶幸我說出了那三個字,否則我真的害怕錯過機會,後悔一輩子……”

你也許從未對你年邁的父母表達過你對他們的感情,你也許時常以忙碌作為沒能去看望他們的借口,你若是遲疑著不做,可能就會失去機會,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而你的親人們,會因為你說的這三個字而激動不已,充滿狂喜,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告訴你:我也愛你……

我們不僅要說出我們的愛,而且還要及時。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不要等到下一次再說出你的愛。將來永遠是個變數,不要過分把希望寄托給將來,如果你愛父母,現在就說出來吧,不要等到你有勇氣說的時候那個人卻沒福氣聽了。

2坦然麵對拒絕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過被拒絕的經曆。比如,兒時買一件玩具被父母拒絕;少年時一份純真的友誼被朋友拒絕;青年時執著的情感被戀人拒絕;工作中合理的要求被領導拒絕……每一次被拒絕的經曆對於我們都是不愉快的記憶。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麼想。拒絕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事業、愛情、友誼中遇到拒絕是最經常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麵對拒絕的態度,也是他麵對生活的態度。

作為青少年,我們要知道拒絕是人生的一種常態,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都是在拒絕中獲得勇氣,在勇氣中克服困難,在克服困難中走向成功的。在我們的語言裏,你可知有哪個字眼比“不”更刺人呢?試想,一位從事銷售工作的人,做出10萬元業績跟做出25000元業績有什麼差異呢?其實,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如何能不因別人的拒絕而卻步。一般情況下,一流的業務員往往是遭受拒絕最多的人,他們能把別人的“不”化成下一次的“是”,所以,他們成功。

拒絕是生活的一部分

何謂拒絕?有一位營銷專家曾這樣說:“每次明顯的推銷嚐試,都會造成溝通上的抵製。”人們就是不喜歡成為推銷和幹涉的對象,當他們看到你走過來時,不一定總是躲著你,但他們會樹立起其它形式的障礙,就是拒絕。

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很多的人都會對陌生事物的接受產生,或抱著排斥的心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人們都習慣於原有的狀態,而不習慣於改變。比如:人們對推銷員拜訪帶來幹擾的抗拒;對改變自己以往習慣的抗拒;對推銷員有成見造成的抗拒;對消費支出的抗拒;害怕被推銷員纏住產生的抗拒;害怕上當受騙而產生的抗拒。人們的抗拒意識是是客觀存在的,是本能的防範意識,是一種自我的保護。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正視它、接受它。

要知道拒絕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之常情,對任何人來說,都會麵對別人的拒絕,同樣也會拒絕別人。拒絕時常會在愛情,友誼和生意場中發生,它使人受傷害。但是,如果你懂得它從哪裏來,你就比較容易麵對它。那麼,青少年應該如何做到坦然地麵對拒絕呢?

第一,審視自己的是非觀。

麵對拒絕時,你要認真思考什麼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隻要確定你的選擇是正確的,就要堅持到底!同時你還要尋找你做這個生意的最原始的動機,這樣你才會獲得充足的前進動力!

第二,做好準備。

多學習、多提高,學會主動與成功人士交往,學會主動向他人請教學習,以此,來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然後不斷地去做,去行動。另外,樹立一個使你快樂並願意為之而奮鬥的夢想,也有助於使自己坦然地麵對拒絕。

第三,尊重優秀,拒絕中庸。

認真閱讀有關勵誌方麵的書籍,從中可以明白人隻有在不斷的成長中才能獲得對拒絕的“免疫力”!如果你麵對的拒絕的越多,你代表你越成熟,在心理上你越成熟,你成功的也就越快!

第四,擁有真正的勇氣。

當你坦然麵對拒絕時,你才會成長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麵對拒絕時,能夠始終麵帶微笑,是對拒絕的最好的回敬!

成功躲在坦然麵對拒絕背後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被拒絕的,拒絕似乎意味著“失敗”、“不成功”等字眼。所以,麵對拒絕,人們有著不同的態度,而每個人承受拒絕的能力也迥然不同。有的人,因為害怕遭到拒絕而放棄了所有的追求;有的人,頂著壓力鍥而不舍,最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其實,拒絕未必就是壞事,很多的成功就是坦然地麵對拒絕之後而來的。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好萊塢武打動作巨星、好萊塢片酬排行榜中頂尖級的男演及導演。其實,史泰龍能崛起於影壇也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順利。他踏入電影界的過程是艱辛的,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其中加起來前後共有千次之多。他跑遍了每一家電影公司在紐約的代理,可是都遭拒絕。不過他並不氣餒,繼續敲門,一再嚐試!最後終於擔綱演出“洛基”一片。

你可曾聽說過有被拒絕過1000次之後,還敢去敲1001次門的人嗎?你能忍受多少次別人說“不”呢?你有多少次因為不想聽別人說“不”,而放棄了爬升的機會呢?你有多少次因為受不了別人說“不”因而不再去拜訪一個新客戶呢?……

你想一想,這是不是很可笑?隻不過害怕再聽見那個“不”字,就把自己給限製起來了。其實,“不”這個字並不可怕,它也不具備任何力量,而它卻能反我們給限製起來,這是為什麼呢?它之所以對我們產生限製的力量,這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是我們的內心造成的。正所謂當你有了自限的想法,就產生自限的人生。

想知道如何麵對拒絕嗎?現在可以試著讓自己努力每聽到“不”字便能振奮,可以試著把拒絕當成一個潛在的機會。當下次電話鈴響起,千萬不要讓自己害怕拿起話筒,要以歡快的心情去麵對另一個商戰,別忘了成功是躲在拒絕後麵的。

中島熏先生曾經這樣說:“當有人向我說‘不’的時候,我把它視為彼此關係的開始,而非結束。所以,一個星期後,我會再撥電話給那些潛在的客戶,他們會問我新的問題,而每個人也給了我機會回答。由於我的不懈努力,沒多久,我的客戶開始挖掘出來了,不出所料他們也挖到了寶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代表著結束,對我而言,那卻是通往‘是’的起步。”

未曾遭遇過拒絕的成功是絕不會長久的,拒絕的次數越多,一個人就越成長,學的也就越多,就越能成功。所以,當下次別人再拒絕你時,你不妨上前好好的跟他握個手,這會改變他對你的態度,有一天“不”會變成“是”。隻要你知道如何麵對拒絕,你必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特別是對於正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少年來說,心理的承受能力還較弱,麵對拒絕往往心情低落、鬱悶的不行。這時更需要好好的調整自己的心理,學會坦然地麵對拒絕,相信如果你能做到這點,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作為青少年,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你首先要學會的是麵對拒絕。但是,你若是成為真正的贏家,你必須學會接受拒絕和克服拒絕。

3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每個人都要和周圍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那麼,這個人所做的事必然會對其他的人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其結果又反過來影響到自己。

有人把社會比作一張大網,把人比作這網上的一隻小蜘蛛,不管這張網你是否喜歡,你都必須接受它,因為它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所以,青少年若想在世界上活得開,就必需廣結人緣,給人以方便,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光考慮自己而忽略了別人,你愛別人,別人才有可能愛你。“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蘊涵的就是這個道理。

助人即是助己

當我們拿起鮮花贈送給別人時,最先聞到芬芳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豈圖拋向別人時,弄髒的必先是自己的手。所以說,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就好比為他人身上灑香水,自己也能沾上些許香氣。一句溫暖的話,一個友好的舉動,都能深深地溫暖別人的心靈。在關鍵的時候,你伸出了助人之手,那麼,當你自己身處險境時,肯定也不會是孤軍奮戰。

19世紀90年代初,有一天,一個名叫弗萊明的貧窮的蘇格蘭農夫正在田地裏耕作。忽然,他聽到了附近的沼澤地裏傳來一陣呼救聲,他連忙丟下手中的活兒跑過去。到了那兒,看見一個小男孩陷在了黑色的泥潭裏,由於太過於驚恐,男孩不斷地尖叫和掙紮,結果身體越陷越深。在這個關鍵時刻,弗萊明伸出了援助之手,沉著勇敢地將這個男孩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第二天,一個衣著華貴、氣度不凡的貴族人士來到了弗萊明的家裏,原來他就是那個小男孩的父親,他帶著重金來酬謝弗萊明對他兒子的救命之恩,但被弗萊明委婉地拒絕了。此時,農夫的兒子從簡陋的農舍跑了出來。於是,在貴族的一再堅持下,弗萊明終於同意由貴族資助他的兒子上學,貴族希望農夫的兒子能成為像他的父親一樣勇敢和善良,讓所有的人都為之驕傲的人。

農夫的兒子沒有讓人失望,他進了最好的學校讀書,最後畢業於倫敦聖瑪麗醫學院,後來因為發明青黴素而享譽世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亞曆山大·弗萊明爵士。許多年以後,貴族的兒子在二戰期間患上了肺炎,而再一次拯救他的生命的就是青黴素,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巧合,是上帝的安排,難道這隻是一個簡單的巧合嗎?這個貴族是倫道夫·丘吉爾勳爵,而他的兒子則是人盡皆知的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句話用在這個故事是恐怕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農夫的見義勇為讓自己的兒子上了最好的學校,貴族的鼎力相助又讓自己的兒子再一次躲過死神的光臨,看來助人不僅是給別人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受人一坯土,還人一座山”,雖然善心隻在人的一念之間,但善心所結下的善果,卻會永久地芬芳馥鬱,香澤萬裏。

愛心,就像是一顆熠熠奪目的鑽石,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煥發耀眼的光芒;愛心又像一場恰逢其時的甘霖,滋潤著那希冀已久的心田;愛心似一曲能夠鼓舞人心的勵誌歌典,促使在人生道路上徘徊躊躇的人坦然前進。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微不足道的贈與,一個小小的擁抱,都能讓讓寒冷的心變得溫暖,讓黑夜不再漫長!對人對人多一份理解、寬容、支持和幫助,其實也是善待和幫助自己。這就是: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付出才有收獲

人生在世,既是短暫的,又是漫長的。要想過得快樂,過得幸福,就必須要有“贈人玫瑰”的愛心,心存善意。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無論行為多麼渺小,當你毫不吝嗇地贈於別人後,就一定能吐露芬芳,綻放美麗,自己也會越發地強大起來,因為我們所收到的回報遠遠大於我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