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有一種表現欲,喜歡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孤僻區域講個喋喋不休,喜歡把自己的優點在別人麵前展示得一覽無餘,喜歡逞一時之快,喜歡看到別人被自己說得張口結舌和不知所措的表情。於是,心高氣傲的人們之間便多了一份隔閡,少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衝動,少了一點理智。於是,寂寞,失意與種種的懷才不遇便如同流感一樣穿行於大街小巷。
傾聽是一種與人為善,心平氣和,虛懷若穀的姿態。有了這份姿態,就會多聽一些意見,少出幾句怨言,或許就意味著家庭中多了一分和睦,戀人間多了一分和諧,朋友間多了一分和氣。著名社會學家、語言學家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讓我們學會傾聽,在傾聽中提升情趣,感悟人生!
發揮傾聽的作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溝通不僅需要交談應答,更要學會傾聽。傾聽是一門藝術,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需要。研究表明,在人們日常的交流活動中,聽的時間約占54%,說的時間約占30%,讀的時間約占10%,寫的時間約占6%。
除了“說”的內容外,說話者的語調、身體姿勢、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等所表達的情感和意思,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個層麵。而往往情感層麵是說話者所傳遞的真正意思。如果你聽到了這種情感,卻沒有給予正麵回應,說者就會很失望。
傾聽是溝通的基本禮儀,是對說話人的尊重、重視、認同和鼓勵,讓你贏得信任;傾聽能讓你了解對方到底在想什麼,挖掘真實的需求;傾聽能讓你了解對方的性格、愛好與興趣,找到共同話題;傾聽可以讓顧客的抱怨和不滿得到宣泄,有利於解決問題;傾聽可以使你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如何策略性地回複對方;傾聽,也是一個學習、吸收的過程,讓你突破自己的局限,掌握更多信息和知識。
正如世界文學巨匠伏爾泰所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道路。”兩個人交流的時候,其實傾聽者比說話者更加偉大。因為,隻有傾聽者肯定的眼神和耐心,才能讓說話者有興趣說下去。因此,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靜靜地傾聽。
俗話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要善於傾聽多方麵的聲音,從中仔細辨別,分出真偽,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耳聽八方,能使我們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廣納群言,能使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謙虛謹慎,能使我們增長知識與才幹。
從現在開始傾聽,讓傾聽成為一種習慣。第一個對象,就是家人、顧客和夥伴。傾聽,可能比任何道理都具說服力。懂得傾聽,比說什麼精巧的言詞,更能贏得他人的心。
★善於傾聽,贏得信任
推銷員需要的是傾聽,這是推銷員中的一項必要原則。善於傾聽的推銷員,會成為客戶的朋友,贏得客戶的信任。
專心致誌傾聽正在和你講話的人,這是最為重要的。認真傾聽對方的談話,正是我們對他人的一種最高的恭維。至於成功的推銷,並沒有什麼神秘的,而且沒有別的東西會比這更令人開心的。
推銷員該如何把握推銷的關鍵點呢?這就需要學會傾聽,鼓勵客戶盡量多說話。你可以從他們的談話中找到最重要的原因,並說服他們。
老李是某產品的推銷員。有一次,一位顧客決定向老李購買2000元的產品,老李很開心。在他備貨的時候,顧客興高采烈地談起了自己剛考上重點大學的女兒。老李正忙著,就頭也沒抬隨便應答了幾句,等他備好貨準備交給顧客時,顧客卻突然掉頭走了。
第二天,老李忍不住給顧客打了一個電話,詢問顧客怎麼突然改主意了。顧客非常不高興地說:“昨天,我和你談到了我的女兒,她剛考上重點大學,是我們全家的驕傲,那些產品就是為她買的,你卻連一句恭喜的話都沒有。我已經向一位懂得欣賞我女兒的業務夥伴買了產品。”
老李這才恍然大悟,這筆生意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沒有認真傾聽顧客的言談,沒有關注顧客的情感。作為銷售人員,聽比說更重要。
傾聽是一個對對方發出的信息接受、理解的主動過程。要真正作到的是“傾聽”而不是僅僅在“聽”,就要求人們作出一定的努力。有心理學家指出:“積極傾聽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包括具體的知覺、態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覺——都或多或少地加入到傾聽的活動中去,消極地聽,則僅僅把自己當作一個接受聲音的機器,既不加入任何個人的感覺或印象,也不產生什麼好奇心。”
傾聽利於交往。台灣心理學家黃月霞認為:“傾聽是有效溝通所必備的元素,它是一種接納的語言。”傾聽是接受、分析、理解、分享的過程。具有較強傾聽能力的人,才可能會有好的人際關係,才能與人很好地溝通合作。
在傾聽中,會感知生命的落葉不止在秋天,憂鬱和悲傷不能久駐心靈,孤獨也是一種美麗;在傾聽中,會懂得理解的艱難和重要,即使是陌路人的一抹微笑,也足以驅散滿懷的寒意;在傾聽中,會明白陽光公平地照耀你我,照耀輝煌與平凡;在傾聽中,會發現自己正在與一個博大的世界對話,所有的風霜雪雨,所有的世事滄桑,都隻是一片自由舒卷的雲朵,都隻是牆上嘀嗒的鍾擺……
1.溝通讓道路更暢通
溝通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說溝通是學問是因為任何溝通都是有其本身的目的,把握住溝通的目的,同時掌握溝通的要領,將相互的理解或者思想表達出來是需要練習和實踐的;說溝通是一門藝術,講的是溝通是技巧,其中包括語言的,非語言的,外部因素,交流雙方對事件的認知度等等。
溝通的目的有很多,最淺顯的一個目的便是信息的傳遞,信息的傳遞包括了單向和雙向傳遞,而此時,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及時性,保真度等等都是需要重要考慮的方麵;溝通的高一級別的目的在於溝通的影響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去“說服”溝通的一方的行為,思想等。
溝通——架起心靈橋梁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醒著的時候,每天大約有70%的時間都花在各種各樣的溝通上,早晨問好、吃飯閑聊、打電話、發短信或郵件、邀約、開會、分享、了解客戶需求、培訓、看書、走親訪友等等,溝通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在這個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就是處理不良的人際關係。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多麼重要。
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地孤活於世,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時代,那麼更需要理解與溝通。心靈的默契,言語的合拍,動作的和諧,不是每個人都能悟到的,因為每個人環境不同,隻有打開心門,坦誠相待。溝通,再溝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人與人之間才會多些理解,少些誤會,才會使家庭和睦,事業蓬勃,友誼長久,生活美滿……
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是真誠、信任和尊重。其橋梁是溝通。溝通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交流思想,傳達意識,發表看法的過程。
既然溝通如此重要,我們理應學會溝通,而且,越早越好。溝通能力常被人誤解為一種說話技巧。
有一個朋友很苦惱,在他們那裏,活躍著一些熱衷於小道消息的人,張三說了李四什麼,李四又說了張三什麼,再說了王五什麼。隨後,“說三”變成了“道四”,甚至被成倍地放大。更糟糕的是,一些小道消息還夾裹著頭頭的隻言片語。管理者的話注定要成為風源。人在說悄悄話時,或許也能嚐到溝通的快感,可惜那隻是一時的,當他們議論第三者的話被第三者知道後,快樂就成了痛苦,本來很好的友誼,同時變為仇恨。
一句不經意的話語,也許是無心的,殊不知正在引起誤解和敵意。愧不如,當時沒有說什麼!“非典型肺炎”造成的恐慌,很大程度上也是信息通道的不暢,或是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促發了大眾的想象,結果一時造成謠言泛濫所致,謠言殺人。
溝通可以上級和下級互相交流的方式,是朋友間的一次交心的談話,可以是戀人間一次溫馨的詢問,也可以是長幼間的一次關切的問候等等。人們在這些溝通中的推心置腹,輕鬆舒心,正好映襯出他們在和同事同學、上師或下屬之間溝通的變幻莫測,緊張謹慎。不同人所進行的溝通方式不同,而且你不可能總是揣摩到對方的理念和想法。因此我們可知,溝通也的確是一門易學難精的藝術。
★和諧溝通,增進感情
成功的領導或老板,善於和員工溝通,了解各方麵的信息,進行人才的選拔。成功的老師,善於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和觀點,幫助他們成長。成功的演員,善於與觀眾溝通,聽取意見,精益求精,使自己的藝術大眾化,人性化……溝通,無論在各行各業其實都是重要的一門必修課,一門藝術。
在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學會溝通。子女逐漸長大,一些對人生的了解便會日益深入,性格也逐漸形成,會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甚至有可能某些觀點與父母的發生衝突,這可能就是許多人所說的產生了“代溝”。這時,如果溝通不善,就會產生矛盾,矛盾過激甚至會產生不良後果。遇到這種情況,溝通就得占主導地位。父母得積極了解子女的情緒和想法,子女也得體諒父母的關心。做好了這個過程,好的結果就不言而喻了。家是一個溫暖的港灣,有效的溝通就能更給人一種“家”的感覺。
朋友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調劑。朋友間,可以談天說地,無論市井百態,光怪陸離,喜怒哀樂,人生理想,都是朋友間溝通的內容。朋友之間學會溝通,才能保友誼長存。
愛人或戀人之間應該學會溝通。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難以找到兩個性格、處境、行事方法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更不用說是戀人。所以說,所謂的“天生一對”是不存在的。兩個性格或其他方麵有差異的人長時間相處並非簡單,因此愛人或戀人間應該多點溝通,交換各自的想法,愛情才會長久。溝通多了,矛盾就少;矛盾越少,相處越好。
人與人之間,溝通無處不在,沒有了溝通,一切都是無聲的。我們應該細細體會其中的奧妙。學會溝通,方可成就自我。生活中沒有溝通,就沒有快樂人生。溝通,是通往彼此心靈的橋梁,是促進交流情感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溝通不好的話,也會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良好的溝通,讓我們處處暢通無阻。
學會溝通,暢通無阻
溝通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在經濟發展的現代,溝通的重要性正日益顯現。比如,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管道”不通暢了,有了民怨,要溝通;公司與職員之間有了“鴻溝”,造成“勞資糾紛”,要溝通;父母與子女之間有了“代溝”,出現了所謂叛逆的子女,霸道的父母,要溝通;連自己,想不開,好像腦袋的溝給堵住了,要好好思前想後一番,也要溝通。“溝通”就是把不通的管道打通,讓“死水”成為“活水”,彼此能對流、能了解、能交通、能產生共同意識。
英國作家蕭伯納很形象地說道: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人隻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甚至多於兩種思想。心理學家ERICK FROMM說過:“我們每一個人均有與他人溝通的需要,人類可利用溝通克服孤單隔離之痛苦,我們有與他人分享思想與感情的需要,我們需要被了解,也需要了解別人。”
★學會溝通,溝通無限
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想想“我”這個字,是哪兩個字的組合呢?是“手”和“戈”。“我”字,竟然就是“每個人手上都拿著刀劍、武器”。所以每個人都常做“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但是,在溝通時,人除了防衛自己之外,也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善用“同理心”,也學習控製自己的“舌頭”。“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一句漂亮的話;也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
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讚美、被認同、被附和,而不喜歡被否定、被輕視。所以,即使雙方意見不同,但必須做到“異中求同、圓融溝通”,“有話照說,但口氣要委婉許多”。
微笑,是表現親和力的最有力工具。你若想與誰溝通,首先你要向對方展示自己的友好與意願,通常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會拒絕一個陌生人的微笑。然後接下來的對話,要注意自己說話時的語氣與狀態,不卑不亢,熱情有度,謙虛溫和,這樣的人通常也不會被陌生人拒絕溝通的。
小心說話而且要“說好話”,話說出口之前先思考一下,不要莽莽撞撞的脫口而出。事情再怎麼急迫,也要清楚的讓大家知道問題以及來龍去脈,但往往是越急越說不清楚,反而耽誤了時間。而且,要堅持這樣做,便難能可貴了,可以做成大事業。怕就怕堅持不到最後,前功盡棄。
溝通絕不能一次不成功就放棄。溝通要百折不撓,一次又一次,不斷地溝通。溝通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沒有不能溝通的事。
通過溝通,敵人可以變成朋友,有出入的解釋,可以變成“各自表述”;有爭執的土地,可以“共同治理”;被割讓的土地,可以物歸原主。這是個溝通的時代。兩國的爭端,不應該隻用打仗解決;夫妻離婚,不必破口大罵;今天生意談不攏,明天還可能合作;議會裏水火不容,溝通後可以“共同修法”。隻要我們有誠心、有愛心、有耐心,肯讓對方坐上座,肯讓自己先退一步,肯把對方的麵子做足,肯在自己底線上有最大的彈性,而且——知道這世界不是全屬於我,也不可能隻有我是對的,應該利益共享、團結共榮。
溝通能力是做人最本原的一些素質,如誠信、責任、意誌、創造、視野、愛心、親和、平實等的集合力。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偉大,乃是他是一座橋梁。
一個人的成功,20%靠專業知識,40%靠人際關係,另外40%需要觀察力的幫助,因此為了提升我們個人的競爭力,獲得成功,就必須不斷地運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和技巧,隨時有效地與“人”接觸溝通,隻有這樣,才有可能使你事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