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網友“風”在媒體上看到小桐桐的不幸故事,總想為這孩子做點什麼,就專程跑了100多公裏,實地了解情況後,將拍攝的照片掛到了“天天社區”上。
帖子很快引起網友關注。鑒於網上信息可能失真,資深網友“自強不息”率先向總部位於海南的“凱迪網”提出“非分想法”,希望他們能為網絡捐助搞一次實地調查。凱迪網很快響應,出動了幾位編輯前往核實,並專門為小桐桐做了頁麵,帖子也被置頂。網友們還分別在各個博客發動募捐,十元、一百元……善款不斷增加,達到9萬餘元。
從2006年12月起,天南海北的網友們便開始在各地張羅,為小桐桐落實治療事宜。最終,他們選擇了廣州。然後是找醫院、找專家、租房子安頓小桐桐父母……
2007年1月3日,身在廣州的網友“他鄉的龍”自掏腰包專程到山東接小桐桐一家三口來廣州。
之前一直擔心廣州人會不會“冷漠”,誌願者在廣州能否接得上,沒想到走出機艙的一刻,所有的擔心化為烏有。有人接機,有人探訪,有兒科醫生出身的網友主動幫忙。年近花甲的老廣州、才學會上網一年的網友“蒙泰尼裏神父”不放心外地網友托人租的房,之前還上門“踩點”……輾轉幾家醫院後,終於確定小桐桐在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心血管研究所心外科做手術。
廣州的網友就這樣接過了全國網友遞來的愛心接力棒。
誰說虛擬的空間,不能有真實的感情?
在網友代租的房子裏,記者見到了小桐桐的父母。生活在農村、從沒接觸過網絡,小桐桐的父母甚至用起網友給的手機都略顯笨拙,可說起“他鄉的龍”、“神父”、“雅科夫”、“木棉花開”、“花貓”……這些網名,他們黯淡的眼睛裏立刻就會煥發出神采:“每天都有網友來看小桐桐,或是忙前忙後幫我們與醫院溝通。”
孩子的病是繞不開的主題。母親鍾玉萍疏通9次輸卵管,盼了6年,才迎來了這個小生命,卻不料:出生沒幾天孩子就被診斷為“先天肛門閉鎖”,醫院的緊急處理是“造漏”,也就是在孩子肚臍旁開一個口子,把直腸拉出來直接排泄。
2007年5月,孩子又被查出先天性心髒病,要想做肛門手術,得先解決心髒問題。
網友們的捐助,使得這個不幸的家庭一度看到了希望。沒想到來到廣州,小桐桐又被確診為“唐氏綜合症”。此症由先天染色體異常引起,患者智商通常很低,伴隨此症的疾病還有腸胃道閉塞、先天性心髒病等。
隨著治療的深入,網上捐款餘額在減少,後麵的路還那麼長,怎麼辦?夫妻倆為了孩子心力交瘁,兩人合起來一頓才吃一份盒飯;為孩子能睡個安穩覺,他們更是徹夜無眠地抱著、搖著……
棄之?救之?引發大碰撞。
放棄太難!
在被醫生初步診斷患“唐氏綜合症”時,小桐桐的父母傻眼了;而幾位陪同的網友也有些不知所措。“他鄉的龍”說,自己還記得當時的“迷惘”:放棄治療?還是繼續救治?即使手術成功,孩子和家人還有多漫長的路要走啊!“不知道為什麼,那孩子特別有靈性,醫生當著他的麵和他父母談話時,小桐桐就一直默默流著眼淚無助地看著,一個9個月大的小孩好像害怕我們要放棄他……那晚久久難以入睡,因為他那眼神。”
消息一上網,便引發了熱烈討論與觀點碰撞。
有網友提出放棄,因為“讓人活下去是人道主義,讓人有尊嚴地活下去也是人道主義”;有人認為救了孩子,卻讓他及家人承受後麵的痛苦,太殘酷。
但也有人對此反詰:你怎麼知道智障者無法享受生命的快樂?恰恰相反,就我們的生活經驗而言,智障者對生活要求不高,壓力也更小,他們那種單純幹淨的快樂卻是許多正常人無法體驗到的。如果說生命的本質就是追求快樂,顯然他們比我們更容易達到這個境界。我們有什麼理由拒絕他們快樂地生活?
有的網友提出應當檢討這次救助活動;也有網友認為活動很好,“救助本來就存在風險,不管結果如何,我們已經實踐了一個承諾,那就是:愛!隻有不到10%的網友認為繼續救治“不值”。
“大家已經走到這一步,”他的父母說,“是個呆子他們也要養。”難道我們有權力,我們忍心讓他們抱著對那麼多好心人的感激來到陌生的廣州後,再帶著淚水從廣州離去嗎?隻要不放棄生命,就有可能出現奇跡!
生命沒有貴賤,也不應把人分作有用、沒用,發起網絡救助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弱者“落單”。
這場網絡救助仍在繼續,愛心仍在傳遞……
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救助故事,為了一個有智障的孩子,即使把他救活了他也不會和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樣生活,可是他的父母、全國各地的網友們還是沒有放棄他,因為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
“在一件幽暗的小平房裏,一位蒼老的母親撫摩著先世的丈夫的遺照,鏡頭一轉出現了一名看上去就知道是智殘的男子,畫外音出現(母親的聲音):原來我打算如果我走了,也一定把他帶上……可直到他們來了,我們娘倆兒的生活變好了!”與聲音同步出現畫麵裏的一群青年誌願者為這對娘倆兒買米、打掃屋子、料理生活……“直到這個公益廣告片結束,”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心,他們也會活得同樣的精彩!——“5月20日全國助殘日,”哦,原來!五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助殘日,一個為他們的獨特節日。
看到這兒就令人不自覺得想起張海迪、殘聯主席鄧樸方等身殘誌不殘的新時代的英雄,還有最近經常在各大報紙媒體中看到的特別音樂指揮家舟舟,盡管他是一名智障人士,但他本著對音樂的那份摯愛與熱忱,最終使他走上國際舞台,與世界級的指揮家同台獻藝。當然舟舟的成功與他自己的努力固然密不可分,但更多的來源於他身邊許許多多充滿愛心人們的幫助。
獻出愛心的這些人們各有各的緣由,有的是同情弱者,有的是樂善好施,有的是想為社會做些事情,但不管其出發點是什麼,得來的結果都是最好的,得到這些愛心的殘障人士的生活也都因此變得豐富幸福起來。
其實每一個人在一定程度都可以說是殘疾的,如果你不是身體上的殘疾,就會是智力上的殘疾;如不是智力上的殘疾,就會是心理上的殘疾,再或是性格當中的殘疾,因為人都會自卑,孤獨,怯懦,貪婪……當有了這些人性中的弱點時,人,就不夠完美了。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身體和智力都健全的人的自殺率卻遠遠大於真正的殘障人士。我想,心靈上的殘疾並不是光靠愛心就能夠解決了的。也所以,每一個人在獻出愛心的同時都是需要被救助者。
所以愛心的付出是並不求回報的,那你有看到他們得到我們的幫助而幸福的過活嗎?那你有感覺到我們因付出愛心而充實的心靈嗎?一定有,真的!因為在你施予愛心的同時,你也正在體現著自己生命的價值。
愛心對一個人來說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生活境界。“愛是一種能力,而不是對象,愛是一種主動行為,它包括責任、尊重、了解、照顧……”
愛心是要傳遞的。我們不是僅僅因貧而助,而是因助而助人才助。愛心絕對不是無條件的,愛心要對社會負責。愛心會讓我們懂得生命價值的真諦,也懂得了生命的價值所在。
愛心無價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創造生命的價值各不相同。有的人在洪爐旁淬火煆鋼,奉獻青春;有的人在田野裏默默耕作,收獲良田;有的人在市場大潮中乘風破浪,一顯身手;有的人有一個轟轟烈烈的生,卻留下一個默默無聞的死;有的人有一個默默無聞的生,卻有一個轟轟烈烈的死。有的人顯赫一時,卻隻能成為匆匆的曆史過客;有的人潦倒終生,卻成為曆史燦爛星空的泰鬥。這一切都體現在你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
今天,曆史車輪已經駛入21世紀,神州大地發生了滄桑巨變,但雷鋒並沒有被人忘記,雷鋒精神也沒有失去光彩。雷鋒所代表的先進形象,雷鋒精神所蘊涵的豐富內容,仍然讓我們敬仰。雷鋒為什麼能夠成為楷模?雷鋒精神的實質是什麼?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概括和總結出許多經驗和原因,但如果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意義上考察,關鍵就在於雷鋒真正懂得了生命的價值所在!就是說,雷鋒他意識到生命的本質、意義與價值,從而達到生命的至高境界。雷鋒說:“我活著,隻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多幫人民做點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從這裏可以看出,雷鋒就是將自己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利益聯係在一起,自覺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奉獻自己生命的全部。
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因為隻有一次,人要做的,不是要在這有限的生命裏學會如何享樂,而是要懂得在這有限的時間裏,如何讓自己活的有價值。在你年老時,回想起自己一生的曆程,所度過的風風雨雨,雖然曆經坎坷,但你過的很快樂,很充實,同時會覺得這一生沒有白白的被浪費,你會發出像孩子般燦爛的微笑。為愛而生,做自己的心靈捕手。善用感覺,熱情行動,活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