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女孩,”霍爾博士說,“她們是弟弟姐姐除母親以外最親密的人;她們會讓哥哥自豪,因為她們不是那種隻是能歌善舞、隻會在交際場合大出風頭的女孩;她們是母親的最好的幫手,能夠把家裏亂作一團的事情整理得有條不紊;她們會令父親感到欣慰,這不僅僅因為她們長得容貌俊美。另外,這樣的女孩我們的社會也需要。她們不願戴著招眼的尖頂帽子到劇院看戲,或者穿著幾寸高跟鞋搖搖擺擺地走路,盡管雙腳不適卻強裝笑顏;她們更不願像某些女孩那樣穿著高貴華麗的禮服,去追趕那愚蠢可笑的最新時尚;她們不僅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標準,並且自重自尊,完全信守諾言。”
“我們希望女孩們坦蕩無私,美麗可人;天真坦率、純潔善良;謹慎而自製、善解人意;她們時刻想著那為了給她們買件漂亮衣服而省吃儉用的母親,理解自己的母親為了有所節餘而一分一厘地計算吃穿費用;她們時刻想著照顧和安慰那為了養家糊口而辛苦操勞的父親;她們不是在家裏養尊處優、毫無用處的負擔,她們千方百計地節省開支而不是胡亂花費,並且熱切地希望給家人帶來快樂和舒適。”
“我們希望女孩們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聽到別人的不幸會流出同情的眼淚,心裏想起愉快的念頭就會在臉露出燦爛的笑容,讓別人一同分享自己的快樂。我們有很多才華橫溢的女孩、機智幽默的女孩、聰明睿智的女孩。現在我們更需要熱情純真的女孩、心地善良的女孩、開明快樂的女孩。隻要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的女孩,不管多麼罕見,生活都沒有虧待我們。她們的清新爽朗讓我們神清氣爽,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正如炎炎夏日午後的一場急雨一樣。”
女人活動的圈子,似乎是個有限的範圍,但是無論天上人間,女人無處不在。如果沒有女人,人類不會有任何幸福或哀愁,不會有或對或錯的竊竊私語,更不會有生命、死亡和人類的繁衍,因此人類也無法完成任何使命。
7.人生需要不斷學習
2001年11月《成都商報》報道:每個周末,一名成女士(她要求不得泄露她的任何個人資料)都乘飛機赴京,參加北京大學每周六早上8時對分開課的應用金融學專業(證券投資方向)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進修班2001年上半年在新浪網發布了招生廣告,不久,這名來自成都的女士就與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取得聯係,並於9月下旬正式報名。從那時起,這名成都女士就堅持每個周末乘機到北京進修,10月中旬,她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在繳納每年5萬元的學費後成為該班一員。
一位老師曾為她算過這樣一筆賬:至該班2003年6月結束授課,她每周往返京蓉一次,兩年間除去假期約為80周,按每張機票1130元計,她兩年間赴京上課的機票費約為:1130×80×2=180800元,也就是說,該女士為此次進修所花掉的機票費就超過18萬元!
如果看這則消息,你第一個念頭或許是:值得嗎?
也許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是,在變化越來越快的21世紀,每個人既有的知識和技能很容易過時,因此要“不斷充電”。花在學習上的投資是明智的。
許多人以為,學習隻是青少午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促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希臘作家索倫說:“活到老,學到老。”
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裏麵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脹破腦袋。孰不知,學校裏學到的隻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
特另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皿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10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
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於是,企業與公司裏的上班族已成為學習市場上成長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業員工中僅接受企業正式撥款學習的人數就增加了400萬,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5小時學習課程,因此全美企業員工的總學習時間增加了億小時,相當於25萬名全日製大學生的學習時間。
換句話說,大約要建幾十所和哈佛大學規模相當的新大學,才能滿足企業員工的學習需要。
目前,美國已有26家知名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大學。學習的效益也日趨明顯。在摩托羅拉,每花1美元投資在學習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產力。
“用學習創造利潤”——這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當今和未來“贏” 的策略。
瓦爾特·司各脫爵士曾說:“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 已故的爵士本傑明·布隆迪先生愉快地回憶起這句名言。他過去常常慶幸自己曾經進行過係統的自學,而這一名言其實適用於每一個在文、理科或藝術領域內的成就卓著者。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堅韌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乙田,而這恰恰是僅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須設備,無須書本,無須老師,也無須按部就班的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惟一的關鍵所在。
最好的老師樂於意識到自學之重要,並鼓勵學生憑借自身的能力在積極的生活中磨練汲取知識。他們更多的依靠磨練而不是直接傳授,並努力使學生成為正在進行的工作中的一分子,這樣教育就比一味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範疇和細節更為高明。
阿諾德先生竭力使學生依靠自身積極的努力得到提高,而他本人則僅僅是引導和鼓勵。他說:“比起把一個孩子送到牛津大學享受安逸舒適而不好好利用自身的優勢,我更情願把他送到幾帝蒙的地裏務農,那裏他必須自耕自給,自謀生計。”在另一個場合他又說:“如果真有令人感佩之事,那就是看到一個天性愚笨的人受到上帝的恩賜,得到誠懇、真摯、勤勉的培育。” 當提到符合這一情形的一個學生時,他說:“我要向他脫帽致敬。”
近年來,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項層出不窮,就業能力的要求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也在不斷變化著,標準的提高,使得技術發展的要求與人們實際工作能力之間出現了差距,由此產生了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一方麵失業在增加,另一方麵又有許多工作崗位找不到合適的就業者;一方麵爭搶人才的大戰異常激烈,另一方麵又有大批在崗者被迫離開崗位。伴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企業對勞動力不再隻是數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對其質量有了新的標準和需求。強化知識更新,樹立“終身受教育” 的觀念已成為時代的呼喚。
現在,的確有不少下崗職工急於求職,而忽視了參加培訓學習,更新知識;有的甚至認為自己有一技之長,尤須再“充電”,換哪個門庭都能幹。殊不知,“終身職業” 時代止在逐步消失,“終身教育” 時代正大踏步向我們走來。實踐證明,每當一種新的技術代替原來技術的時候,總要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乃至新的行業,如果我們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一招鮮”上,就隻能成為市場競爭的“棄兒”。
有一位在美國學習工作廠十幾年的博士,在多次經曆過“美式下崗”後,深有感觸地說了一句使大家深受自迪的話:“沒有職位的穩定,隻有技能的穩定與更新”。為此,他和幾位同去美國的好友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努力適應新產業、新崗位的挑戰和需要。在念完數學博士學位時,他們預感到計算機的發展前景,又就讀了計算機專業。如今,這位博士和他的朋友們都在美國“矽穀”等高科技領域或大學工作,並不斷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顯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