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理想觀
1.理想觀指的是什麼
何為理想?套用現代字典的解釋,即對未來事物的想象或希望。理想與空想、幻想不同,指有根據的、合理的想象。理想,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誌”,即心中的意願及決心。古人芸:“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誌之未立耳。故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人們常常將理想比作沙漠中的綠洲,暗夜裏的燈光,生命裏的號角。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由此可見,理想的重要性。而作為當代的青少年的我們,誰也不敢輕易的說: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沒有了理想。但,我們對理想的認識深刻嗎?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為怎樣的理想而奮鬥著,徘徊著亦或是掙紮著?理想對於人們,不,更近一步來說,對於我們這些即將走入社會的青少年而言,又具有怎樣的意義?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理想觀?目前的青少年們的理想又存在著怎樣的影響?
為了了解當代青少年的理想觀及其利弊,我們在網上進行了對於青少年理想觀的調查,根據其結果,大致上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麵。
青少年理想觀的積極因素:大多數青少年懷有目標。據分析,大多數學生有著或短期或長期的目標及理想,並盡可能的努力去實現。當回答“作為當代青少年,請問您擁有理想嗎?”時,365%的青少年表示“有長遠理想,但沒有計劃,憑感覺走”;337%的青少年表示“有短期理想,但還沒有計劃去實行”;183%的青少年表示“有長遠計劃,並一直奮鬥著”;87%的青少年表示“以前沒有理想,但已經在思考”;而隻有29%的青少年表示“沒有理想”。
近一半以上的青少年相信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數據表明,當提出“對於未來是否有信心實現自己的理想?”時,514%的青少年表示對未來雖然不是飽滿信心,不過仍會積極盡力實現。而對未來沒有信心,希望有好機遇,幸運之神眷顧,將理想的實現托付於其他人的青少年占81%。對未來非常有自信,即“好有信心,認為隻要肯努力,一切可以變得更好”的青少年占27%。“沒想過一定能實現,應對現在打算”的青少年占135%。
樂於學習出專業外的課外知識。近九成的青少年表示願意學習課外知識。而當提出“如有機會接受其他課外學習,一下比較感興趣的是”時,位列前三位的依次為第二語言、金融財經、心理知識等。
確立理想時能夠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導。大多數青少年在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同時,自身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不斷加強。且通過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其重要性,並以此為指導確立正確的理想觀。
青少年理想觀的消極因素:盡管很多人身懷理想,但大多定位不明確。據調查顯示,622%的青少年表示“一般清楚,有總的構想,但不是具體的”;而216%的青少年表示“很清楚,一直以來都有規劃”;隻有135%的青少年表示“不清楚,還沒找到自己的理想”及27%的青少年表示“從未想過自己的理想、未來,一天過一天”。不難看出,當今的青少年大多對於理想隻是把握大致方向,走一步,看一步,究其原因,無非是在於個人的自信及努力不足。
隻為自己或實現自身價值而奮鬥,很少思考社會及集體利益。近一半的青少年在確立自己的理想時,是根據個人興趣製定的,因此,在提到堅持自己理想的原因時,一半多的青少年表示,是為了過好日子,隻有288%的青少年表示是為報效祖國,實現人生價值。
雖有很多學生樂意學習課外知識,但大多光說不練。許多學生都了解學習的重要性,並亦有想要學習的欲望,但由於個人惰性獲毅力不足等因素,致使青少年活中的大多數時間花費在無用功上。在選擇“花費時間比例較高的”選項時,娛樂休閑位居榜首,其次為睡覺。因此,如何才能明確自身的理想觀,已成為了當務之急。
應對消極因素的解決方案:
提高自信,加強對自身理想的追求。由於對未來的理想易產生迷茫,所以很多人往往容易因一個挫折或失敗而放棄理想。如,在選擇大學時,大多數人都選擇服從調劑,這從某種角度來看,亦可以稱之為缺乏自信的表現。追根究底,其原因便是由於個人對於自身的自信不足,因此,要注重自信心的提高。
明確理想。青少年們在確定立方向時,往往隻是把握大致方向,如能夠明明白白的確立理想,那麼,在前往未來時將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除此之外,如能及時或及早確立理想,或許能夠將自身閃光點體現出來,成就非凡的成績。若非如此亦將可能在無形之中扼殺潛在的才能。如,在中學裏,許多老師整天隻把“上重點高中”、“讀名牌大學”掛在嘴上,時刻強調分數。而在網絡、雜誌等更多途徑中,亦在有意無意的透露出,“好”生活的標準即開名車、住別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錢多到燒也燒不完等等。甚至更多的人將“學好知識,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定位為“未來計劃一條龍”,從而扼殺了許多還未來得及發現的“天才”。
將個人的理想觀與社會、集體相聯係。當人們提到理想時,往往將理想判定為個人的事情,或是最先想到“這是自己的事”,而不會與集體、國家等社會因素相結合。但如能細細理解,便能體會出其深意。尤其是作為一名青少年,理想將關係到其能否成材,以至於整個社會能否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而隨著時代的變革,青少年們的理想亦在逐漸發生改變。尤其是身處於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各種各樣的腐朽思想、不良文化等“陷阱”,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新一代的健康成長。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隻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以此為指導,進而樹立正確的理想觀。因此,也就決定了,在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等理論知識的同時,應從中挖掘並了解其中更深層次的意義。將自身的理想,時刻與祖國人民相結合,加強民族自豪感,並以此來提高自身理想的層次。從而使我們走向更加寬廣的舞台,更加深刻的界麵。
由此可見,不得不承認理想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仿佛在無形之中指引著我們前進的腳步。理想如晨星,我們永遠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理想並不是一種空虛的東西,也並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種追求善美的意識。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即生活的真諦,我們第一生存的理由。就像那句名言裏說的一樣——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2.在心裏樹起信念之旗
人,隻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人類的精神支柱就是信念,信念也是意識的核心部分。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發亮,也能在黑夜裏閃閃發光。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就是信念。
誌在心存信念
曾經有三個農民。他們正在羊圈中守衛自己的羊群。當他們感到地震時,都開始向外跑去,第一個最先跑出去,然後就是第二個,之後就是第三個。當前兩個農民都逃時,土牆轟然壓倒下來,當然第三個人也沒能逃出來。
但是第三個農民是幸運的,他僅有一點微薄的空氣在支持著他的呼吸。但是,那點空氣也是不行的,他在死亡的邊緣徘徊。在這時,有一種堅強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他,那就是他認為自己的生命是不能就這樣就死去了。於是他奮力地掙紮著,奮力地用手刨著土,以盡可能地得到生還的機會。就這樣,一直過了十幾個鍾頭,在已奄奄一息時,他聽到了救援的腳步和嘈雜的聲音,這時的他已經沒有喊叫的力氣了。終於,人們用手把他挖了出來,他被挖出的那一刻,便徹底失去了知覺。可是他終於成功地活了下來。醫生說,一個人在那樣稀薄的空氣中,能夠存活半個小時就已經算是個奇跡了。
信念是什麼?在很多時候,信念就是支撐我們生命的力量。第三個農民就是憑著自己的生存的信念,一直支撐到最後,把自己的生的力量定為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生命中往往就是因為有著一種堅定的信念才支持著人們去堅定自我。
我們在生活中,更要有堅定的信念在心中,想問題時不要先把困難擺在麵前,一定要充滿激情,敢於進取,敢於探索。
信念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別人在你的信念中活著,你在別人的信念中活著,然後,為了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或攜手並進。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才會有那麼多的陽光,生活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決堤毀壩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但沒有信念的生活更是不敢想象的,人長著大腦為的是思索人生;人長著雙手是為了創造未來。人們常這樣說:堅定的信念勝過聰明的懶漢。
人的觀念有時會隨時隨地改變,而信念是牢固的觀念,是不會改變的。信念是一個人生活的動力,如果一個人的信念係統出了問題,在百分之九十五的行為中都會出問題,結果可想而知。一個人隻要有了堅定的信念,就是擁有了成功的第一章。
青少年也要心存信念,把人生中覺得重要的東西堅定下來,為了自己心中的所想去完成自己的學業,追尋自己的夢想,這也許就是信念之所以重要的緣故吧。
心裏要樹立堅定的信念
有一年,一支英國探險隊進入撒哈拉沙漠的某個地區,在茫茫的沙海裏跋涉。陽光下,漫天飛舞的風沙像炒紅的鐵砂一般,撲打著探險隊員的麵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沒了。探險隊長在此時拿出了一隻水壺,對大家說:“這裏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
就這樣一壺水,成了穿越沙漠信念的源泉,成了他們求生的寄托目標。水壺在隊員手中傳遞,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露出堅定的神色。終於,探險隊頑強地走出了沙漠,掙脫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極而泣,用顫抖的手擰開那壺支撐他們的精神之水——緩緩流出來的,卻是滿滿的一壺沙子!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信念的力量是多麼的驚奇,它能夠幫助一個人克服困難,同時也是戰勝困難的信心源泉。越是在艱苦的環境中,信念的偉大體現的淋漓盡致,之所以偉大,就是會讓人在任何環境下奮起!人如果喪失鬥誌和力量,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