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有把握的信念能夠發揮無比的威力。

5.信念為勵誌之本

兩支足球隊於場上交鋒,一隊勢如破竹,另一隊節節敗退。但是突然間,居劣勢的那隊獲得重大轉折——可能是一記長傳或中途攔截等等,獲勝希望增強為一股信念,令球員個個士氣大振。他們感到勝利在望,而這種感覺在對手眼神的刺激下更為強烈,許多球員因而心中想道:好,再拚下去!人生也是如此。當我們感覺好事將到臨時,就會變得精神百倍。當我們感到大勢已去,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滿腦子消極思想。這就是為什麼動機在好事或壞事臨頭時,皆相當重要的原因,也是一個人要像填飽肚皮那般,定期補充動機的能源以成就各種事業的原因。

融入一個新觀念、建立一個增進信心的新想法,或是出現一個有意義的念頭,能夠令人精神大振、凝聚為動力。人在積極向上時,表現及學習的情形就會更好,此刻你該貯存一些向上奮鬥的動機,等到遭遇挫折時就會派上用場。例如,每個推銷員不論年資多久,都會告訴你,當你在掙紮求生之際,一旦有所突破,自然便會一帆風順。你做成一筆大生意後,另一筆會跟著來,你的動力在期待的心理下自然也跟著升高。

不幸的是,這種情形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當你接二連三地失利後,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等著別人向你說不,然而,此刻你其實已快打動顧客的心了。但不少推銷員卻早早罷手,於是永遠沒機會弄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成功銷售的能力(其他更具挑戰性的職業也是這樣)。

美國學者皮特森博士在《美滿家庭》月刊中說得好:人在一生中總有徹頭徹尾失敗的時刻。許多人任由失敗的恐懼摧毀了他。事實上,恐懼本身還較失敗更具破壞力,不管在人生的哪一層麵,隻要你對失敗深懷懼意,你尚未起步就已被擊垮了。而有些人卻能從失敗中重新站起,發揮潛能,邁向成功。關於這一點,下麵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傑克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癮甚深,有好幾次差點把命都給送了,就因為在酒吧裏看到一位不順眼的酒保而犯下殺人罪,後來被判終身監禁。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才一歲,其中一個跟他老爸一樣有很重的毒癮,靠偷竊和勒索為生,目前也因犯了殺人罪而坐監。另外一個兒子可不一樣了,他擔任一家大企業的分公司經理,有美滿的婚姻,養了三個可愛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為什麼同出於一個父親,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長大,兩個人卻會有不同的命運?在一次個別的私下訪問中,問起造成他們現況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麼辦法?”

我們經常以為一個人的成就深受環境所影響,有什麼樣的遭遇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實在是再荒謬不過了,安東尼·羅賓對此曾說過一句非常精辟的話:“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絕不是遭遇,而得看我們對這一切是抱持什麼樣的信念。”

越戰期間有兩位美國飛行員的座機被北越的高射炮擊落,因而被俘並分別關在戒備最森嚴的法羅監獄中。他們被釘上手銬腳鐐,日夜不停地遭受拷問以逼供軍情,在這樣的折磨下二人對未來卻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一位認為這輩子是完了,要想免去受不完的罪唯有一死,於是他便自殺了;但是另外一位可不這樣想,他把這場非人的遭遇視為上天對他的考驗,要磨練出他不屈不撓的意誌。這位勇士就是吉拉德·考菲上尉,他把在北越監獄中所遭受的酷刑告訴了全世界,也因而印證了人類的意誌足能克服各樣的痛苦、挑戰和困難。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的,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得看你對於這一切賦予什麼樣的意義,也就是說你是用什麼樣的認知,這不僅會決定你的現在也決定你的未來。事實上,人生到底是喜劇收場,還是悲劇落幕,是豐豐富富的,還是無聲無息的,全在於人們所持有的是什麼樣的信念。

6.信念能將美夢付諸行動

安東尼·羅賓說的好:“就我而言,信念最真實之處便是讓我能充分發揮所長,將美夢付諸行動。”

人們常常會對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產生“自我設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去曾經失敗過,因而對於未來也不希望會有成功的一日。出於這種對失敗的恐懼,長久下來他們便開始學得“務實”。有的人經常把“務實一點”這句話掛在嘴邊,事實上他乃是害怕,唯恐再一次遭到挫敗的打擊。長久以來內心的恐懼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當遇到事時便躊躇不前,即使做了也不會盡全力,不用說結果必然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偉大的領導者很少是“務實”的,他們非常聰明,遇事也拿得準,可是就一般人的標準來看可絕對不務實。然而什麼叫作務實呢?那可全然沒有個準,就甲看來是件務實的事,可是換成了乙就全然不是那回事,畢竟是不是務實,那全得看是以什麼樣的標準而定。

印度國父甘地堅信采取溫和的手段跟英帝國主義抗爭,可以使印度獲得民族自決的權利,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就很多人來看這可是癡人說夢話,不過事實卻證明他的看法極為正確。

同樣的情形,當年有人放話要在加州橙穀建造一座有特色的遊樂園,讓世人在其中能重享兒時的歡樂,有好多人都認為那簡直是在作夢,可是沃特迪斯尼卻像曆史中少數那些有遠見的人一樣,把神話裏的世界真的帶到這個並不美麗的世上。

如果你打算人生中做出一件錯誤的事,那麼就低估自己的能力吧(當然,那可不能危害到自己的生存),不過這件事可並不容易做,畢竟人類的能力遠大於所能想象的程度。事實上根據許多調查,發現悲觀的人與樂觀的人在學習一樣新的技能時有很大的差異,前者隻想做到合乎要求即可,可是後者往往卻想做到超過能力所及的地步,就是這種對自己不務實的要求造成後者的成功。

為什麼最終前者會失敗而後者會成功呢?因為樂觀的人心裏根本就沒有成功或失敗的依據,即使有他們也刻意不去注意,從而就不會產生像“我失敗了”或“我不會成功”的念頭。相反地,他們不斷加強自己的信念、不斷地發揮想象力,期望後麵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好,以至於終於成功。

就是這種特質和不尋常的觀點,讓他們得以堅持不懈,以期達到所期望的成就。成功之所以讓那麼多人向往,乃是因為他們在過去並未有過足夠的成功經驗,可是對於那些樂觀的人來說,他們隻有一個信念,就是“過去並不就等於未來”。一切偉大的領導者,不論他們是在人生的哪個領域中有傑出成就,都知道全心追求理想所能發出的力量是無比的,哪怕他們絲毫不知道要怎麼去做。如果你能有積極信念,其所衍生的信心必然能使你完成各樣的事情,即使是別人認為不可能的。

7.建立一個強烈的信念

現在你要如何來建立一個強烈的信念呢?安東尼·羅賓給我們提出了如下建議:第一,你得先有一個起碼的信念。

其次是你得不斷吸收新的有力的依據,以強化這個信念。在此讓我們假設你打算從此不再吃肉,要想強化這個決心你不妨去請教吃素的朋友,問問他是什麼原因促使他改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這對他的健康及生活方麵造成何種影響?除此之外你還得去找資料,了解動物性蛋白質對人體有什麼樣影響?第二,給自己找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或自創一個,讓自己明白若不這麼做可能得付出什麼代價,並且不斷提出質疑以迫使這個信念達到深信不疑的地步。就比如說你決心抗拒吸毒,要想建立這樣的信念,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自己一個對吸毒有強烈痛苦感受的經驗,你可以去看這類的影片,甚至更好的作法是親自去見識受此毒品折磨的人;如果你想戒煙,不妨去拜訪醫院的加護病房,觀察一下患肺氣腫而躺在氧氣罩裏的病人,或者看一看老煙槍肺部的X光照片。諸如上述的經驗相信定然能使你建立真正強烈的信念。第三,付諸行動,因為每一次的行動必定會強化這個信念,使你有更強

的決心持有這個信念。懷有強烈信念的人,其信念的建立是由於別人的熱情所致,他們之所以相信得那麼堅定,乃是因為別人也這麼相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有個稱呼叫作群體現象。當人們對於某件事沒有把握時,常常會看周圍的人是什麼個做法,然而這並不一定真有幫助,因為他人也可能是錯的。

在羅伯·查丁尼博士所著的《影響》一書中曾舉出一個例子,那是個很獨特的實驗,就是由一個女人在大街上向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叫:“救命!有人強暴!”而旁邊另外再安排兩位喬扮的路人,對此呼救聲不聞不問而依舊往前走去。這名被當作實驗對象的不知情路人在聽到呼救聲時,所作的反應不是立刻前去搭救,而是轉頭看看旁邊的兩個人有何動靜,可是當他看到的是一臉的漠然,他也就無動於衷。

像這個跟著大家走的群體現象會妨礙一個人的發展,而影響最大的群體現象就是太過於相信專家,難道專家就永遠是對的嗎?

我們不妨以醫生為例,就在不久之前,一些受過最現代化的醫生還絕對相信水蛭吸血的醫學效果。另外,前不久醫生還流行開始給孕婦一種能治早晨精神不振的藥,結果後來造成胎兒畸型。為什麼醫生會開出這樣的藥呢?還不是因為相信了藥廠專家的話,告訴他們這個藥是當前最有效的。從這裏你便可知道,一味地相信專家還不如沒有專家,專家的話固然可信度較高,可是你在相信之前最好先求證一下,這是否有道理呢?

有時候你自己的經驗也不見得就一定可信,就以造成很大影響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事件為例,當時的人都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在轉。為什麼他們會有這種看法呢?因為每個走在屋外的人都會指著天空說:“瞧,太陽從東走到西,由此可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而在1543年,哥白尼率先做出一套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係模型,他就跟曆史上其他的偉人一樣,有勇氣向當代專家的“智慧”挑戰。雖然他的論點並未被當時的人們接受,不過今天已為舉世所公認,成為天文學發展的基石。